金言睿
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1948—)自20 世紀70 年代出道以來,佳作不斷,如今已一躍成為獲獎無數的當代英國國民作家。迄今為止,麥克尤恩已出版15 部長篇小說,不少著作漸有經典化的趨勢,國內對其小說的研究也是層出不窮。
麥克尤恩的小說大致可劃分為兩個創(chuàng)作階段。從其出道至20 世紀80 年代中期,初出茅廬的麥克尤恩被評論界稱為“恐怖伊恩”。在此期間,他的作品創(chuàng)作晦澀,著眼于禁閉的私人空間,小說題材大都與亂倫、暴力、情色、謀殺相關,在評論界褒貶不一,爭議性十足。這階段的長篇小說代表作為《水泥花園》(1978)以及《陌生人的安慰》(1981)。20 世紀80 年代中后期起,麥克尤恩開始尋找嶄新的創(chuàng)作空間,逐漸將作品抽離出晦暗逼仄的私人空間,開始探討社會上的道德困境與倫理危機。隨著《贖罪》等佳作的問世,麥克尤恩逐漸成長為如日中天的國民作家。該階段的代表作主要有《阿姆斯特丹》(1998)、《贖罪》(2001)、《追日》(2010)以及《甜牙》(2015)等。其中《阿姆斯特丹》榮獲布克獎,而“宏大而優(yōu)美的心靈史詩”《贖罪》一經問世,便斬獲多項文學界大獎,也在國內外掀起一股“贖罪熱”。
國外對麥克尤恩的研究起步早,幾乎與其出道作《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1975)同時,且已形成體系:迄今為止,問世的成果包括專著二十余部、數十篇博士論文、二百余篇碩士論文以及數百篇研究型論文。而國內的研究于20 世紀90 年代后期起步,此時恰逢他的作品《阿姆斯特丹》獲得布克獎,提高了麥克尤恩在國內學界的熱度。隨后,譯介工作也隨之跟進,進一步打開了當代英國文學的研究空間。
20 世紀末以來,國內出版的英國文學史已專門撰寫章節(jié)介紹評價麥克尤恩,其中劉意清和劉炅合著的《簡明英國文學史》認為其作品“記錄了尖銳社會變革的影響”。雖然文學史只是對作家作品的簡介,但在一定程度打開了麥克尤恩在國內的知名度,為后期研究打下基礎。
國內學界關于麥克尤恩長篇小說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也不斷涌現。截至2020 年12 月,中國知網共收錄了研究麥克尤恩的學位論文227篇,其中9篇為博士論文。國內第一篇博士論文為《伊恩·麥克尤恩主要小說中的倫理困境》。論文以《水泥花園》《時間中的孩子》《贖罪》為文本,分析了每部小說主人公各自面臨的倫理困境,“指出倫理困境的文學表達古已有之,而麥克尤恩的貢獻在于他對于新時代倫理問題的高度關注與深刻思考,以及在表現手法上的探索”。9 篇博士論文均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剖析麥克尤恩的多篇長篇小說,但數量決定其研究的局限性。碩士論文方面,佳作層出不窮。第一篇碩士論文為《追尋真正的自我——論伊恩·麥克尤恩的〈時間中的孩子〉》。文章對《時間中的孩子》進行主題研究,論述在生活暗流下小說人物面臨的倫理困境。在這一困境中,人物逐漸喪失自我,而麥克尤恩期待通過小說找到一條出路?!端鄷r代的倫理荒原——對〈水泥花園〉的倫理研究》也是一篇較早的碩士論文。文章從倫理學的角度,揭露了在家庭空間中,由道德失序引發(fā)的倫理危機,并為現代社會倫理道德的重新構建提供注解與啟示。2010 年之后,研究麥克尤恩的碩士論文出現井噴現象,迄今已達二百余篇,但從作品來看,涉及《贖罪》的論文占到84 篇,造成研究對象失衡的困局。
在期刊論文方面,21 世紀之前介紹麥克尤恩的文章只有三篇,關于長篇小說的研究文章更是只有寥寥兩篇。國內第一篇介紹麥克尤恩的文章是翟世鏡的《當代英國青年小說家作品特色》,文章簡要介紹了麥克尤恩的創(chuàng)作手法。1998 年,藍純發(fā)表了國內第一批分析麥克尤恩作品的研究性文章,《伊恩·麥克尤恩其人其作》和《評〈陌生人的安慰〉》。該階段雖兼顧了麥克尤恩作家作品的研究,但研究作品數量過于單薄。
麥克尤恩斬獲布克獎之后,其知名度在中國大幅提升,國內學者也將更多的精力花在這位“英國文壇的壞小子”身上。因此,進入21 世紀后,國內研究逐漸升溫,進入井噴期。截至2020 年12 月,中國知網收錄關于麥克尤恩長篇小說的期刊論文數百篇。相對于21 世紀前,該階段研究取得重大進展,研究視角日趨多元化,主要集中于創(chuàng)作手法和創(chuàng)作主題兩個方面。
隨著敘述學的興起,國內許多學者針對麥克尤恩長篇小說的敘述手法,如不可靠敘事、元小說等進行研究,《互文性與反諷——論麥克尤恩小說〈阿姆斯特丹〉的敘事策略》為這一方面的代表作。文章指出麥克尤恩如何運用敘事手法增加小說的文化底蘊,傳遞小說的尖銳主題。在創(chuàng)作主題方面,麥克尤恩小說中常見母題有倫理、性別以及近幾年興起的生態(tài)。麥克尤恩的中后期作品時常著眼于后現代社會的道德危機,因此學者一直熱衷于從倫理視角來探討其作品。尚必武的《〈甜牙〉——原諒的倫理與情感》探討了麥克尤恩《甜牙》中“原諒”的倫理價值與情感元素。同樣,兩性關系一直是貫穿麥克尤恩小說始終的主題?!毒€性時間與女性時間——析伊恩·麥克尤恩小說〈時間中的孩子〉》一文從女性時間的視角論述了小說女主人公失獨母親凱特如何踐行女性時間觀,最終完成自我修復與重塑的過程。近十年,生態(tài)主義興起,麥克尤恩近年來的作品中也已多次涵蓋生態(tài)主題,在其作品《追日》中尤為明顯?!蛾P注生態(tài)與女性——論〈追日〉中的生態(tài)與女性倫理》一文認為小說“揭示麥克尤恩對當代社會都市扭曲倫理觀的暴露,對社會道德喪失的諷刺”。國內期刊對于麥克尤恩長篇小說的研究數量充足,角度多,態(tài)勢向好。
國內對麥克尤恩長篇小說的研究正處一個繁榮期,成果頗豐,但依舊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國內對麥克尤恩的研究缺乏深入性的研究,未能產出學術專著。國外研究專著有二十余本,而國內只有零散的期刊論文與碩博論文。當然其中不乏高質量的佳作,但是大多是從單一角度對單部作品進行解讀,缺乏對麥克尤恩其人其作的整體性解讀。國內學者應對麥克尤恩不同作品進行不同層次的深入研究,才能融會貫通,更透徹地理解麥克尤恩的作品。其次,研究作品失衡且部分論文質量不高。無論是碩士論文還是期刊論文,近半數研究集中在《贖罪》上,這造成研究作品比例失衡的局面。從質量來看,收錄在中國知網的論文高達數百篇,但是核心論文卻不足百篇。一些論文只是重復前人的觀點,無益于國內麥克尤恩研究進展。再次,國內研究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部分國內學者探討的觀點,數年前在國外就已有相關論著。因此,國內學者應緊密關注國外麥克尤恩研究的前沿發(fā)展方向,才能產出有價值的學術成果。最后,關于麥克尤恩比較類的文章極度匱乏。例如,麥克尤恩小說中的暴力書寫與美國南方作家小說中的暴力文化不謀而合。雙方都試圖通過對各自創(chuàng)作空間中的暴力書寫,質問倫理失序、道德淪喪的現象,并試圖構建新的倫理道德觀。若能填補比較類文章的空缺,將大大推動國內麥克尤恩的研究,同時也能推進比較文學的發(fā)展。
國內對于麥克尤恩的研究有一定的重復性、滯后性,且缺乏系統性。但是從創(chuàng)作數量與研究方法來看,研究態(tài)勢向好。在研究熱潮的推動下,國內對于麥克尤恩的研究定會迎來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