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景然/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近年來,隨著傳媒行業(yè)的發(fā)展,媒介權利的下放,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了與新聞有關的工作中,但是新聞制作的良莠不齊也更讓人們意識到,新聞制作是有其必須遵從的規(guī)律的,特別是新聞語言方面。新聞語言屬于書面語中較為正式的一類,相比于我們日常的口頭用語或其他書面語言更加嚴謹、精煉。標題的制作更是如此,在非標題語言中一些常見的結構,由于受標題篇幅的限制,通常會將這些不影響句意的部分省去,其中結構助詞“的”字的省略最為常見。我們通過對新聞標題的研究,能夠更清晰的看到“的”字省略的常見形式。本文將以《人民日報》為調查對象,分別抽取1949年和2019年每月1日的新聞標題進行分析,找到標題省略的主要形式,與非標題語言進行對比,并分析其變化規(guī)律。
我們都知道,“的”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結構助詞,是定語的標志,主要起到強調或是修飾的作用,一般情況下“的”字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在非標題語言中“的”字的使用頻率較高,而在標題特別是在新聞標題中,“的”字經常被省略。本文主要通過舉例說明在新聞標題中“的”字省略的幾種常見類型。
在日常使用中,主謂短語是較為常見的結構搭配,這里的謂詞性詞語多為雙音節(jié)形式,在非標題語言中,通常會用“的”字連接,而在標題語言中,則將“的”字省略。
(1)雅典匪徒不顧民主輿論譴責竟繼續(xù)殘害希愛國者(《人民日報》1949年11月1日)
(2)進一步擴大新聞業(yè)開放(《人民日報》2019年4月1日)
在例(1)中,“輿論”作為名詞搭配雙音節(jié)謂詞性詞語“譴責”,形成主謂結構,在非標題語言中通常會使用“的”字連接,而在這里,為了體現(xiàn)新聞標題的凝練性,故將“的”字省略。同樣在例(2)中,“新聞業(yè)”搭配謂詞“開放”,將常用的結構助詞“的”省略。
專有名詞通常指人名、地名、國家名、景觀名等,一般情況下,當專有名詞和后面的名詞屬于從屬關系時,會使用結構助詞“的”連接,而在新聞標題中卻偏向于省略。
(3)和平結束北平戰(zhàn)事經過(《人民日報》1949年2月1日)
(4)潘建偉團隊獲克利夫蘭獎(《人民日報》2019年2月1日)
從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北平”與“潘建偉”均屬于專有名詞,而后面的“戰(zhàn)事”和“團隊”均和前面的專有名詞存在從屬關系,所以將結構助詞“的”省略,而在非標題語言中,這種情況很少省略。
我們一般認為,在動賓短語中經常會使用“的”字作為連接詞,但由于新聞標題的特殊性,往往將“的”字省略。
(5)消息報評日本選舉結果預示民主力量必勝(《人民日報》1949年2月1日)
(6)我們對發(fā)展前景信心十足(《人民日報》2019年4月1日)
例(5)中,“選舉”為動詞,“結果”做“選舉”的賓語,在非標題語言中通常是不會將“的”字省略的,例(6)中,“前景”作為“發(fā)展”的賓語,一般情況下是會用“的”字連接的,但是在這里卻將其省略。
一般情況下,非標題語言中雙音節(jié)性質形容詞修飾名詞的時候,通常要加“的”,而在新聞標題的制作時,往往將“的”字省略,例如:
(7)中共中央致電祝賀華北前線偉大勝利(《人民日報》1949年1月1日)
在例(7)中,使用了雙音節(jié)形容詞“偉大”“巨大”來修飾后面的名詞,但是在非標題語言中,我們更傾向于使用“的”字連接。
介詞短語在句子中一般充當狀語、定語和補語的成分,當介詞短語作定語時,需強制使用結構助詞“的”,而在新聞標題中,卻存在著大量省略“的”字的情況:
(8)徳境四國占領當局集會討論實施外長會議有關德國決議(《人民日報》1949年7月1日)
(9)中國共產黨和老撾人民革命黨關于構建中老命運共同體行動計劃(《人民日報》2019年5月1日)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有關”“關于”在這里均屬于介詞,若在非標題語言中,應該為“有關德國的決議”“關于構建中老命運共同體的行動計劃”,但在這里均將“的”字省去。通過《人民日報》語料庫檢索我們發(fā)現(xiàn),包含“關于+n+的+問題”的新聞標題共5條,而“關于+n+問題”的新聞標題多達783條,可以說在新聞標題制作中,當介詞短語作定語時,后面的結構助詞“的”更傾向于省略。
前面我們提到過,由于新聞標題需要有高度的凝練性和概括性,通常會將一些不影響含義的句子成分省略,其中就有我們討論的結構助詞“的”,但是在非新聞標題語言中,不管是新聞語言還是文學語言,都沒有這么嚴格的要求。
例如之前提到的專有名詞后的省略,在文學作品中就極少出現(xiàn)這樣省略的情況。例如“這不是他深刻理解作者的真正想象力,便是他長期閱讀魯塔克的著作,讓魯塔克的思想深深扎根在自己的靈魂中。”——《蒙田隨筆全集》,這句中兩次出現(xiàn)的人名后,均沒有省略“的”字。同時,在新聞文體中,很多情況也不會省略“的”字。同樣,與一般文體相比,新聞標題中省略頻率也更高,例如在BCC語料庫中,“巨大+n”的詞條共出現(xiàn)1238次,而“巨大的+n”共出現(xiàn)3414次,而在人民日報的語料庫中,“巨大+n”在標題中共出現(xiàn)1102次,而“巨大的+n”出現(xiàn)362次,可以看出,無論是與新聞文體還是一般文體相比,“的”字在新聞標題中的省略頻率都是較高的。
通過對1949年和2019年兩年新聞標題的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2019年“的”字在新聞標題中出現(xiàn)的頻率要明顯多于1949年。通過檢索《人民日報》數(shù)據(jù)庫我們可以得出,1949年《人民日報》共刊登新聞20876條,其中出現(xiàn)“的”字的新聞標題共2727條,占新聞總數(shù)的13.06%,而2019年全年共刊登新聞26871條,其中出現(xiàn)“的”字的新聞標題共4729條,約占新聞總數(shù)的17.6%。從數(shù)據(jù)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新聞標題制作時,“的”字仍然更傾向于省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省略的要求在逐步放寬。我認為這種省略頻率的降低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張報紙新聞版面的數(shù)量取決于需刊登的新聞數(shù)量,同時新聞版面數(shù)量也限制了新聞的篇幅,《人民日報》創(chuàng)刊至1956年6月31日,所發(fā)版面均為4版,1949全年《人民日報》共刊登新聞20876條,平均每天57.19條,平均每版14.3條;隨后《人民日報》一直在進行版面的擴充,到2019年《人民日報》已擴充至20版,全年共刊登新聞26871條,平均每天73.62條,平均每版3.68條。從以上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看出,相較于2019年,1949的《人民日報》版面少,新聞數(shù)量多,這就要求記者在新聞創(chuàng)作時必須嚴格把握新聞的長度,對于不影響句子含義的成分適當省略,而現(xiàn)在由于版面的擴張,能夠給予每條新聞更大的篇幅,所以記者在新聞創(chuàng)作時,在保持書面用語規(guī)范性的同時,不需要過多注意省略問題。
新聞的語言風格不僅能夠影響一篇新聞的整體基調,同時也能夠影響新聞的句式表達。1949年《人民日報》總體語言風格比較嚴肅,行文緊湊,采用這種語言風格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首先,建國前后我國新聞采編主要依靠電報,電報簡潔凝練的傳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聞語言的多樣性;其次,在新聞類型上,1949年《人民日報》所刊登的新聞體裁主要以戰(zhàn)爭、會議、政令為主,這幾類新聞體裁都要求在語言的使用上達到準確、官方和嚴謹;最后,在新聞理念上,1949年前后,中央相繼對新聞行業(yè)進行了多次整頓,要求新聞工作要加強宣傳紀律、改變工作作風,進一步加強新聞從業(yè)者的政治與業(yè)務修養(yǎng),在以上幾點客觀原因的限制下,當時的新聞語言風格必定需要簡潔、嚴謹、正式,所以在句式上會努力達到言簡意賅。而現(xiàn)在無論是從采編技術、新聞體裁還是新聞理念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在新聞采編上,網絡技術的革新能夠使記者更加詳細的報道新聞事件,不在拘泥于一則消息的傳遞;其次在新聞體裁上,《人民日報》增設了經濟、文化、體育、生態(tài)等多個版面,新聞體裁的多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語言風格的限制;最后,在新聞理念上,隨著新媒體的沖擊,傳統(tǒng)媒體也相應做了一系列調整,在語言風格上,近些年各類官方媒體整體更加“接地氣”,不再一味使用官方正式用語,而是更加生動、直白,貼近老百姓的閱讀習慣,因此,在新聞創(chuàng)作時,對于句子成分的取舍,不再過多的在意。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在新聞標題中“的”字是否省略是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的,雖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語言風格的轉變,對于省略沒有嚴格的要求,但是新聞文體畢竟屬于官方正式文體,相較于一般文體需要更加嚴謹凝練,而新聞標題語言則要求更為精準。所以在新聞制作時,新聞從業(yè)者應當對新聞語言有嚴格的把控,遵循其內在規(guī)律,確保新聞的準確和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