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暉
雷劇,是流行在雷州半島上的地方劇種,它是由雷歌發(fā)展而成的。因為它的對白與演唱用的是雷州方言,所以,它主要流行于雷州半島的雷州方言區(qū)。
在坡頭區(qū),除了麻斜街道辦和南三鎮(zhèn)有部分村莊的民眾說雷州方言外,大多數(shù)的鎮(zhèn)街村民說的都是吳川方言。吳川方言屬廣州方言系統(tǒng),雷州方言屬閩方言系統(tǒng),兩者差異甚大,因此,雷劇在坡頭地區(qū)并不流行。但因為一個人,卻將雷劇創(chuàng)作推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他,就是著名的劇作家盧凌日先生。
盧凌日先生是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戲劇家協(xié)會理事、湛江市戲劇家協(xié)會原主席、坡頭區(qū)政協(xié)原副主席。他出生在湛江市太平鎮(zhèn)一個書香門第,自小聰穎好學,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政治運動頻仍,青少年時期受到了諸多磨難,連初中也不能讀完。但他身處逆境而不墜青云之志,以樂觀豁達的精神笑對人生,憑自己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博覽群書,刻苦自學,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改革開放后,他獲得政治上的新生。他被破格調(diào)到坡頭區(qū)后,更贏得了大展身手的舞臺??部蓝嚯y的人生經(jīng)歷,使他對社會對民生有著直接和透徹的了解,從而對人生與社會充滿悲憫的情懷,并化作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對社會生活有著最敏銳的洞察力,善于抓住時代轉(zhuǎn)型的必然節(jié)點,寫出了一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現(xiàn)代和歷史題材的作品,塑造了眾多鮮活可感的人物形象,在他鐘情的戲劇事業(yè)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自《五羊喜劇》獲省二等獎一炮打響后,他創(chuàng)作的激情一發(fā)而不可收,佳作迭出,屢獲大獎:新編八場古代雷劇《武大娘辭轎》獲1986年廣東省群眾文藝作品評選一等獎;新編大型明史故事劇《明宮帝魂》獲1989年廣東省群眾文藝作品評選一等獎;七場現(xiàn)代雷劇《抓鬮村長》獲1992年度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新編七場歷史傳奇劇《唐太宗與小魏征》獲1995年廣東國際藝術節(jié)編劇二等獎;七場現(xiàn)代戲曲《小車嘟嘟叫》獲1999年度廣東省群眾文藝作品評選二等獎。一般人能獲得他諸多獎項中的一個,就足以榮耀一輩子了,他卻是碩果累累,而且上面列舉的僅是他獲得省級以上獎勵中的大戲部分,他還有不少的小戲小品也獲得了大獎。
在他眾多的獲獎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抓鬮村長》。
盧凌日先生在《抓鬮村長》中,巧妙地以喜劇的形式,以貼近農(nóng)民的幽默詼諧手法,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塑造了牛德祿這個憨直而又機智的藝術典型,在舞臺上舉重若輕地揭示了一個重大的題材和嚴肅的主題:在改革開放的大潮沖擊下,農(nóng)村最基層的組織建設怎么辦?應選什么樣的人當群眾的帶頭人?那就是像牛德祿這樣有群眾感情、辦事機智、想為群眾辦事、能為群眾辦事、為群眾辦成事的人。
《抓鬮村長》一脫稿,就得到行家們?nèi)绯钡暮迷u。不少劇團爭著要演出此劇,湛江市實驗雷劇團也排演了這部劇。應中央文化部藝術局的邀請,湛江市實驗雷劇團帶著這部新編現(xiàn)代戲赴北京,于1992年9月8日在北京兒童藝術劇場演出,獲得巨大成功,后又進入中南海為中央領導獻演。《抓鬮村長》在北京的成功演出,在京城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北京的媒體紛紛進行報道,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郭漢城先生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了評論文章《雷劇在北京打雷》,當時的中央文化部和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于9月9日上午,召開了有北京專家和劇團主創(chuàng)人員的座談會。一個素不聞名的雷劇團在“北京打雷”飲譽京華,一舉奪得了1992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盧凌日先生成為廣東省第一個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劇作者。
《抓鬮村長》是湛江市戲劇創(chuàng)作的一座豐碑。通過創(chuàng)作《抓鬮村長》,盧凌日先生將雷劇推到了一個空前高漲的水平。
盧凌日先生是文學藝術的多面手,因此,他的貢獻也是多方面的。除了戲劇創(chuàng)作外,他既是文章高手,又是詩詞歌賦的行家里手。報章上刊登他寫的評論,文章老辣,自成風格,針砭時弊,入木三分;他寫的《長征百詩》在《湛江日報》上連載,引來眾多詩友爭相閱讀;他寫的歌詞,大多被譜成歌曲供人演唱;他寫的古體賦,深得漢賦三味。他的書法也自成一體,曾于1999年在湛江博物館舉辦個人書法展,受到參觀者的好評。至今,他已出版了戲劇集《斑痕集》,傳記文學《活著就有快樂》,散文集《日余集》《盧凌日戲劇集》和《盧凌日散雜文集》,合計超過200萬字。盧凌日先生確是坡頭區(qū)文藝界的一個標志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