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偃(公元前506年—前443年),字子游,春秋時吳地常熟人。魯國武城宰,孔門七十二賢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闡揚孔子學說,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為孔子所稱贊。孔子曾云:“吾門有偃,吾道其南?!惫恃再缺蛔u為“南方夫子”。
一
從太湖之濱到魯山之輩,不是一段短的距離。
公元前484年,吳國,一個神情凝重的年輕人站在一棵大樟樹下向北方眺望,內心難以平靜。
是年,年輕人二十出頭,風華正茂,青春爛漫。周遭年輕人及時行樂之際,他的心中卻涌動著一個驚人的念頭。這些天來他被心中的這個念頭折磨得寢食難安,時而興奮,時而低落,時而起身獨自徜徉,更多的時候一個人托著腮幫冥思苦想,誰也不愿意搭理,簡直像是瘋了一般。折磨他的這個念頭是——他要到北方去,到魯國去。他聽說那里有一個叫孔丘的哲人,杏壇講學,名播遐邇,十分了得。他的門下已經(jīng)聚集了千百門徒,他想要去那里拜師問學。
是的,這個念頭的確有些瘋狂。
北上求學——這是一條還沒有人走過的路??浊痣m然桃李滿天下,可是,他的學徒卻無一例外都是北方人,對于自己這個貿然前往的吳國人,孔丘先生會有何想法呢?
去,還是不去,這是個問題,這是關系一生的大事。這些天,年輕人為這件事心潮涌動,坐立難安。
人生的路很長,但關鍵的只有幾步。當下的選擇無疑又是這關鍵的幾步中最為重要的一步,甚至是決定人生走向的一步。
“人生有的時候需要冒險。冒險不一定成功,但是至少,等老之將至時不會因不曾嘗試而后悔?!币粋€聲音這樣對他說。
年輕人霍地站起來:“去!到北方去!”
年輕人終于想明白了,也想通了。他知道他已經(jīng)做好決定,他決意踏上這條深入北方的小路。
一旦選擇了,就沒有回頭的余地;一旦開始,就只能一路向北。
二
名字?
言偃,字子游。
哪里人?
吳人。
我看你不過弱冠之年吧?
學生今年二十二歲了。
來尋我做什么?
問學。
學什么?
禮樂仁和。舉凡先生所傳之道、所授之業(yè),學生都學。
你不必自稱“學生”,我還沒有答應收你為徒。
先生不是說有教無類嗎?市井小人、凡夫俗子皆可為學。
我是這么說過,但是你可知道,我的學生中可沒有南方人。
學生知道。倘在大同世界,一切應是沒有南北之分的,何況是學問。
好,那我就收你為徒吧。面對眼前這個能說會道、機敏巧辯的年輕人,孔丘心中一動,再也找不到任何拒絕的理由了。
學生謝過先生。言罷,言偃行拜師大禮。
一拜,再拜,三拜。
獻上束脩之后,子游便正式成了孔子的學生。這一年,孔子六十八歲。夫子微微一嘆:是時候為自己再找一個理想的衣缽傳人了。夫子心里十分明了,自己的學問龐雜而深邃,好似一望無垠的粟海麥浪,并沒有幾人能夠真正領悟,多數(shù)人只能領略一二、望洋興嘆。雖然弟子三千,能得我精髓者,不多也!
之于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四人每有領悟,不必多慮;之于言語,宰我、子貢能合我意,不在話下;之于政事,冉有、季路多有見解,相信日后必有所成。那么,文學呢?誰才是我文學道統(tǒng)的合適傳人呢?
經(jīng)過這樣一段簡短的對話和收徒儀式之后,他在子游身上看到了希望。盡管這希望還有著諸多的不確定性,但是夫子看到了一縷希望的曙光,就是這一縷光,讓孔子眼前一亮。
孔子就這樣爽快地收下了他的第一個南方弟子。子游在行拜師禮的時候一定揣測不到,老師已經(jīng)在他身上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盡管孔子預見到了子游身上潛藏的能量,但是當他在接受子游的禮拜時,他也一定想不到,若干年后,就是他的這個唯一的南方弟子,最終繼承了他的儒學衣缽,并將其發(fā)揚光大,開啟了一片弦歌之象。
孔子一定想不到這個年輕人竟然有這樣超凡的骨骼與智慧。就是這個年輕人自己,他又哪里會想到呢?
然而子游做到了,當初看起來還有些血氣方剛、心血來潮的年輕人真真切切地做到了。
光大老師的思想、發(fā)揚儒學道統(tǒng),讓儒學的光芒普照蒼茫大地,那是一個北學中國的年輕人對恩師最好的感恩。一切皆是后話。但是就在子游拜師之后不過幾年光景,子游的這種智慧就開始顯露鋒芒。
拜過老師之后,子游就正式加入“北漂族”的行列了。從此之后,子游不再是子游,子游成了一名游子。
三
身處異國,子游學習尤為刻苦,用“韋編三絕,焚膏繼晷”來形容也并不為過。
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四年后子游便學有所成。更為幸運的是,子游的才華得到賞識,年紀輕輕就被任命為武城宰,時年不過二十六歲。
得到這個任命的時候,子游激動得整夜難以入眠,倒不是因為自己從此便可尊享榮華富貴,而是因為自己醞釀多時的一個政治設想終于可以付諸實施了。
這個政治藍圖就是推行禮教,以德治國。要知道,推行禮樂教化正是恩師孔子多年的夢想啊。
治理武城時,子游第一次大膽嘗試了“禮樂教化”,以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實現(xiàn)恩師孔子的禮教夢想。
令子游沒有想到的是,剛施行禮教不久便收到了令人激動的成效。武城境內民風大變,處處弦歌悠揚,一派安樂景象。這甚至驚動了已過古稀之年的孔子。
孔子聽說后,頗為震驚,不顧眾弟子“當心身體”的善意勸阻,長途跋涉沂蒙山區(qū),親自前往武城觀看這番壯美的景觀。
一進武城,孔子果然聽到弦歌之聲不絕于耳,于是笑著對言偃說:“割雞焉用牛刀?”言下之意自是揶揄子游,治理武城這樣一個小地方,用得著推行禮樂大道嗎?
言偃畢恭畢敬對答:“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意思是說,我以往聽夫子教導說,做官的學了儒道就會有仁愛之心,普通百姓學習禮教就能通情曉禮,如此則政通人和,百姓才能安居樂業(yè)。
孔子聽了點頭稱是,對跟隨而來的眾弟子說:“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原來,孔子剛才說的割雞焉用牛刀,不過是跟子游開玩笑罷了。
四
子游是聰明的,更是勤奮的。子游遠道北上,是為真心向學而來,是為求索真知而來。盡管子游是孔子最晚入門的學生之一,但是子游卻也是諸弟子中最為勤學的一個。再加上子游天資聰穎,他無疑也是對夫子思想理解最深刻、見解最精當?shù)膶W生之一。
不出幾年,言偃對于禮樂仁和,算是“學到家”了。
在《論語·為政篇》中,有四個弟子記述了孔子對他們問孝的回答:“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薄白酉膯栃ⅰW釉唬骸y。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顯然,子游記述的是最為深刻的。這一記述與其說是對孔子回答的記錄,毋寧說是子游對“孝”的見解。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一般人認為,能以飲食供養(yǎng)父母就是孝,即在物質上行孝,而子游所記述的孔子的回答則深刻地闡明:即使是對犬馬也給予飲食,因此,如果對父母不敬,而僅僅是供給飲食,那就與飼養(yǎng)犬馬沒有分別了,那不是真正的行孝。所以對父母真正意義上的行孝,必須以敬為先。也就是說,對父母不僅要在物質層面上供給飲食,更要在精神層面上敬重父母,只有敬重父母才是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最好報答。所謂“敬孝”,有“孝”就必須有“敬”。有“孝”必“敬”的思想將“孝”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這是孔子對子游問孝的回答,但為何四弟子中只對子游道出這一番精辟的言論呢?不難看出,在孔子心里,子游才是對他的話理解最深刻的一個。
經(jīng)過幾次對話之后,孔子對子游這個敏而好學的年輕學生是越來越喜歡、越來越器重了。
在《禮記·禮運》中記載了孔子與子游之間一段著名的對話??鬃诱f: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這段在日后被引為經(jīng)典的對話,與其說是真實地發(fā)生在孔子與言偃之間,不如說是言偃或者言偃弟子的假托。因為它深刻地體現(xiàn)出了子游的儒學主張,也充分顯露了子游對儒家社會理想的勾勒與向往。
這段話是從孔子之口說出的,卻同時道出了孔子和言偃師徒二人的心聲。能和老師這樣深刻地長談儒家理想的人,大概也只有言偃了吧。
師徒二人就這樣長久地聽著歲月的風聲劃過耳際,聽著流水潺潺,聽著四野天籟,交流著沒有第三個人能懂的心聲。
這對相差四十五歲的師徒,看起來已經(jīng)沒有了年齡的差別,也沒有了任何的偏見和保守,他們的交流變得沒有障礙,沒有任何拘謹,直達彼此的內心。他們彼此默默地對話,用慢悠悠的語調談論著,偶爾抬起眼睛看看對方,也望向遠方,目光穿越四時的更迭,一直到達可望不可及的遠方。
這樣的交流是難以想象的,在別人看來也是難以理解的。然而,師徒二人之間的交流卻這樣長久地進行著。這樣的交流沒有止盡,甚至一千年之后,圣賢智慧的洪聲,依然在中國的大地與天空回響。
這是師徒之間的緣分。這樣的緣分可遇不可求。都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在談話的時候,他們甚至更愿意拋棄師徒的身份,因為這個時候,他們注定只能是無話不談的知音。
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凄冷的時節(jié),能跟孔子說說心里話的人已經(jīng)不多。魯哀公十年,孔子夫人亓官氏卒;魯哀公十二年,孔子的獨生子孔鋰卒;魯哀公十三年,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卒;魯哀公十五年,最早追隨孔子的門生子路在衛(wèi)國遇害。短短六年之間,孔子的妻子門生先后辭世,苦風凄雨,怎能不讓人黯然心傷?
孔子的晚年是凄苦的,是孤獨的,是失落的。就是在孔子人生最失意的時候,子游陪在夫子身邊,傾聽老人的心里話,和老人一起傾聽歲月流逝的聲響。
五
美好的事物因其美好,注定須是短暫的么?
子游北上之后的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479年,孔子仙逝。
子游抱頭痛哭,陰陽兩隔的哀戚,令人凄然。夫子的諄諄教誨,那讓人永生難忘的音容笑貌,子游多想再聽一次再看一次,可是,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他們師徒二人已經(jīng)永遠地失散了。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子游為夫子守孝三年。之后,從喪師之痛中回過神來的子游開始仿效先師,收徒授業(yè)。
子游想明白了一個問題,只有繼承夫子的思想,繼續(xù)踐行先師未盡的壯志,才是對恩師最好的報恩。
子游決定,他要把老師傳授給自己的思想繼續(xù)傳播下去。
夫子杏壇講學,在北方。那么南方呢?南方還是一片空白。
我要把夫子的思想傳到南方去!子游為自己的這個想法感到一陣激動,他蹭地站起來,走,今天就回吳國!
子曰:“吾門有偃,吾道其南?!笔聦嵣?,孔子生前就已經(jīng)把儒學南漸的重任托付給了子游——他唯一的江南弟子。子游深知自己身上的重任。夫子的思想能不能在吳國傳播,夫子生前的理想能不能實現(xiàn),就看他的了。
公元前470年的一天,子游面色凝重,他朝家鄉(xiāng)吳國的方向望了一眼,這一眼望得極遠。
這一天,子游踏上了十幾年前自己曾經(jīng)走過的那條小路,那條深入北方的小路,不過這一次方向正好相反。當年是北上,這一次是南下。
子游是自信的,這從他挺直的胸膛就可以看出;子游是持重的,是北學十余年后練就的穩(wěn)重與淡然,是在禮樂仁和的浸淫下溫潤出的敦厚與溫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子游內心其實是激動的。雖然表面看起來,他是那樣平靜,那是他在盡力平抑心中的激動之情后故作的平靜。他的內心其實早已波瀾起伏——他早就想回去,而這一天足足讓他等待了十幾年!
從這一天開始,子游不再是游子了。
從現(xiàn)在存世不多的文獻記載中,我們很難判斷子游當時南歸講學是夫子生前的指示,還是當年言子自愿的抉擇或請命。但是,從他毅然踏上歸途那一刻的坦蕩和灑脫來看,至少,這個想法在他內心里已經(jīng)蟄伏許久。
是的,從這一刻開始,我們要稱呼子游為言子;從這一刻開始,子游的身份是言子先生。
這是一條他的恩師孔子曾經(jīng)走過的路。如今,他拄著先生的拐杖,繼續(xù)前行。
六個月后,子游回到了吳國,回到了他曾經(jīng)決絕地離開過的家鄉(xiāng)。那棵老樟樹還在,只是顯得更老了。
接下來的故事流傳了千年。北學中國,南歸講學,文開吳會,道啟東南??鬃又罎u于吳,吳俗乃大變。千載之下,學者亦眾,家詩書而戶禮樂。
在言子開壇講學的某一個午后,或者是黃昏,他肯定這樣想過,如今,我終于可以告慰吾師了。這一刻,言子在心里輕輕地笑了:我終于沒有白走當年那條深入北方的小路。
這一刻,言偃才明白,他與恩師并沒有真正分開。
這樣想著,言偃(在恩師面前,他永遠是學生言偃)仆倒在地,向北方拜了三拜。
公元前443年,周貞定王二十六年,言子卒,享年六十四歲。言子仙逝,吳人大慟,葬恩師于常熟虞山東嶺。
千百年來,青山白云長伴墓旁,時有后學前往拜祭,追慕先賢,發(fā)古今之慨,著道德文章。
補記:
公元2018年秋,我和家人徜徉于蘇南太湖之畔,似有微風從公元前的遠方拂面而來。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zhàn)國時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國丹陽秭歸,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lián)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楚國。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詩人,開辟“香草美人”傳統(tǒng),被譽為“楚辭之祖”。
現(xiàn)在,我的朋友,你走到了汨羅江邊。你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從楚國的都城郢都到汨羅江畔是一條極漫長的路,你走了太久,仿佛走了一生才終于走到這里。
現(xiàn)在,你感到無比絕望。在你并不順遂的一生中,你曾無數(shù)次感到絕望過,但那些絕望都沒有這次這么深沉——這是一種五雷轟頂?shù)慕^望,而這并不是你個人的絕望。
一
我的朋友,你第一次感到絕望,還是在你很年輕的時候。
那時,你年方二十四歲,便已經(jīng)當上楚國的左徒。這是一個令無數(shù)人欽羨的職位,何況你還如此年輕。你出身貴族,是楚王的同姓,始祖屈瑕是楚武王熊通之子。你生在寅年寅月寅日——出生于這樣一個良辰吉日,似乎預示著你的一生注定不會平凡。你從小敏而好學,見聞廣博,通曉治理國家的道理,熟悉外交應對的辭令。懷王信任你,破格重用你做左徒。你對內與懷王一道謀劃國事,發(fā)號施令;對外接待列國賓客,應酬諸侯??墒翘煊胁粶y風云,懷王竟在一夜之間疏遠了你。
心胸狹窄的上官大夫與你同在朝列,十分嫉妒你超絕的才能。懷王命你制訂變法的法令,你奉命起草,克盡厥職,絲毫不敢怠慢。尚未定稿之際,上官大夫便想奪走修改,你自然不許。上官大夫一氣之下,便在懷王面前進你的讒言:“大王叫屈原制訂法令,眾人皆知??梢坏┮豁椃铑C出,屈原就自夸除了他無人能為。”懷王極生氣,竟毫不講理地疏遠了你。
其實,上官大夫哪里是嫉妒你的才能,他分明是怨恨你草擬的法令損害了他們這幫舊貴族的利益。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蹦闫鸩莸姆顝娬{與民生息,將國家有限的財富用于發(fā)展生產和提升軍備,而不是被龐大的舊貴族勢力無端消耗。這當然觸怒了那些高高在上、不勞而獲而又盛氣凌人的舊貴族們。
其實,嫉恨你的哪里是上官大夫一人,而是整個龐大臃腫、尸位素餐的舊貴族集團啊。
你不由分說被懷王免去了左徒之職,改任教育屈、昭、景三姓王族子弟的三閭大夫。這是一個毫無實權、遠離政治中心的虛職。你被疏遠了,楚國富國強兵的可能也走遠了。
你感到絕望,不是為自己遭遇小人的讒害而絕望,而是為泱泱大楚竟然小人當?shù)蓝^望,為楚國失去一個變法圖強的良機而絕望。你痛心于懷王惑于小人之言,而不能明辨是非,奸佞混淆黑白,而正直的君子卻不能為朝廷所容。
二
我的朋友,你第二次感到絕望,是因為曾經(jīng)跟你無比親近的楚懷王被暴秦扣留。
懷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楚國和齊國結成合縱聯(lián)盟,秦惠王為此擔憂,便派張儀到楚國游說。張儀假裝脫離秦國,用厚禮呈獻給懷王,假惺惺地對懷王許諾說:“秦國十分憎恨齊國,齊國與楚國卻合縱相親,如果楚國能和齊國絕交,秦國愿意獻上商、於之間的六百里土地?!睉淹醣黄垓_,信任了張儀,立即和齊國絕交,然后便派使者到秦國接收土地。張儀卻抵賴說:“我和楚王約定的只是六里,從沒說過六百里。”懷王震怒,草率地出動大軍討伐秦國。秦國發(fā)兵反擊,在丹陽大破楚軍,殺害楚軍八萬眾,俘虜大將屈匄,趁機奪取了漢中郡。懷王不肯罷休,又發(fā)動全國兵力攻打秦國,雙方再次大戰(zhàn)于藍田。不料魏國趁機襲擊楚國,楚軍只好班師撤退。齊國因楚國背約在前懷恨在心,始終不肯派兵前來援救,楚國一時之間陷于內外交困之地。
第二年,秦國又假惺惺地表示要割讓漢中之地與楚國講和。懷王卻回絕說:“我不要土地,只要把張儀交出來就甘心了?!睆垉x到了楚國又重施故伎,用豐厚的禮品賄賂大臣靳尚,通過他在懷王寵姬鄭袖面前編造了一套謊話。懷王竟然聽信鄭袖,放走了狡猾的張儀。
你雖然已被疏遠,但直言敢諫的性格一點沒改。你聽說懷王放走了張儀,憤怒地沖進王宮進諫道:“為何不殺張儀?”懷王如夢方醒,派人追殺張儀,可是為時已晚,張儀早已經(jīng)逃之夭夭。
后來,懷王沒有從中汲取教訓,反而繼續(xù)被秦國所戲弄。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寫信假裝邀請懷王到武關會面。懷王想去,你拼死勸諫道:“秦國乃是虎狼之國,毫無信譽可言,千萬不能去!”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卻勸懷王去:“大王如何能斷絕和秦國的友好關系!”懷王終于前往。你心中感到一絲隱隱的不祥。果不其然,懷王一進入武關,秦國的伏兵便截斷了懷王的后路,將懷王無恥地扣留了。
當初你苦言相勸未果,如今你擔心的局面終于不可逆轉地發(fā)生,叫你如何不絕望?
暴秦扣留懷王,以此要挾楚國割讓土地。懷王憤怒不已,絲毫不理會暴秦的無理要挾,最后竟客死秦國。堂堂一國之君落得如此下場,叫你如何不憤怒、不悲傷?
三
我的朋友,你第三次感到絕望,是因為頃襄王決定將你放逐。
懷王的長子熊橫被你從齊國接回,即位為頃襄王。頃襄王任用其弟子蘭為令尹。楚國上下都十分怨恨子蘭,因為正是他力勸懷王入秦,最終導致了懷王客死異國的悲慘結局。你也為此怨恨子蘭,子蘭不思己過,反而遷怒于你,他唆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再次進你的讒言。頃襄王一如他的父親,為讒言所蒙蔽,不分青紅皂白地放逐了你。
你又一次被放逐了,你憂愁苦悶,終日郁郁寡歡,提筆寫下了慷慨悲歌的《離騷》。
你為人正直不阿,時刻為江山社稷著想,竭盡所能地輔佐君王,反而遭受小人的讒害。你誠信卻被懷疑,忠實卻被誹謗,如何能不絕望?于是你奮筆疾書,寫下了這首開浪漫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之先河的《離騷》。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蹦阒救じ邼崳谑钦住峨x騷》都芬芳馥郁。
我的朋友,你如何知道,君王權傾天下,也不過一時風光,《離騷》僅僅是失意文人的幾句酸腐牢騷,反而成為千秋不朽的絕唱!
四
我的朋友,你第四次感到絕望,就是今天,就是現(xiàn)在。
就在剛剛,你聽到了郢都城破的消息。秦國將領白起帶領虎狼之師攻破了郢都。國都已破,亡國之期還遠嗎?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北緛恚词故窃诒环胖鸬倪@些年里,你仍然心系祖國,無時無刻不在盼望著楚王召你回宮的消息。
你沒有等來大王召你回朝的詔令,卻等來了國都被攻破的噩耗。
你醒了,你終于明白,那道你臆想中的詔令永遠不會來。這些年你固執(zhí)地相信它會來,不過是你的一廂情愿、自作多情罷了。
你死心了,你絕望了。是的,我的朋友,你從來沒有這么絕望過。
你打消了返回國都的念頭——這樣的楚國,是如何也喚不醒的。只是,可憐了楚國的蒼生百姓??!
你痛哭失聲,心里起了另一個此前從未曾有過的念頭……
現(xiàn)在,我的朋友,你走到了汨羅江邊。你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一位漁夫看見你,認清了你的樣貌,便問道:“你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來到這里?”
你說:“整個楚國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所有人都迷醉了,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我被放逐了?!?/p>
漁夫說:“聰明賢哲之人,懂得不受外物的束縛,能夠隨著世俗而變化。整個楚國都混濁,你為什么不隨波逐流呢?所有人都迷醉了,你為什么不也跟著吃點酒糟喝點酒?為什么偏要自命清高,使自己落得被放逐的命運呢?”
你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一彈帽子上的灰,剛洗過澡的人也一定要抖一抖衣服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清白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與其蒙受世俗的塵垢,我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葬身魚腹!”
漁夫聽了,只好無奈地搖頭苦笑,他一邊搖起船槳轉身離去,一邊放聲高歌:“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洗我的腳?!?/p>
你定睛看向遠去的漁夫,那里并沒有漁夫,你是在跟你自己說話。
我的朋友,你抬起頭,最后一次久久地凝望楚國陰云密布的天空,然后抱起一塊沉默的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的滾滾碧波之中。
五
我的朋友,你寧肯死,也不愿在濁世里活啊。
你說:“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蹦闼懒?,你的靈魂怕是也仍然眷戀著楚國吧。
我的朋友,你死了,作為一個你從未謀面的楚人的后裔,我很想念你。
不僅是我,許多像我這樣的楚人后裔都很想念你——他們從未見過你,卻與你十分熟悉。他們?yōu)槟憬R宇和祠堂,一遍又一遍地出版、誦讀你的作品,他們從《楚辭》里、從《離騷》里尋章摘句,試圖為自己寶貝的子孫起一個美好的名字。
我的朋友,你是在五月初五這天自沉汨羅的,或許是五月初四,也或許是五月初三,我不知道,但我們相信是在五月初五,因為那一天是一個在我們楚地早已盛行的節(jié)日,但從此以后,我們只用來紀念你。
補記:
公元2016年10月7日,妻懷胎十月,得一子,起名何楚辭;公元2020年6月20日,又得一女,起名何芷兮。兄妹二人名字皆取自我的朋友屈原,是以記之。
蘇軾(公元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zhí)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除夕,蘇軾結束四個月的牢獄生涯,蒙神宗恩賜,大難不死,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年四十三歲。
次年二月,蘇軾抵達貶所黃州——離漢口大約五十里地的一片窮鄉(xiāng)僻壤。州守徐大受早聞蘇軾大名,待之甚厚,立即安排他到定惠院暫住。四個月后家眷抵達,蘇軾又舉家遷往城南臨皋亭。
臨皋亭緊鄰長江,風景秀美,在詩人眼里更是詩情畫意,于是這次搬家蘇軾便“欣然前往”。
蘇軾的生活至此似乎終于安定下來了。不過這僅僅是找到了一個住的地方,吃什么呢?
要知道,現(xiàn)在的蘇大學士可是一介不能簽署公文、毫無實權的八品芝麻官呀!
不能簽署公文,自然無人行賄,這就斷了官吏的第一條財路;官居八品,俸祿當然少得可憐;這還沒完,蘇軾本身就是戴罪之身,人身自由都受到限制。
某夜,蘇軾在江中小舟飲酒,一時興起,唱詞《臨江仙·夜歸臨皋》一首:“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闭l料第二天便謠言四起。謠傳蘇軾在江邊寫了這首告別詞,已經(jīng)順流而下逃走了。這謠言傳到太守那里,大驚失色,因為他有職責監(jiān)視蘇軾不得越出縣境,于是立刻去尋找,結果發(fā)現(xiàn)蘇軾尚臥床未起,鼾聲如雷。
謠言總長著一雙看不見的腳,最后竟一路傳到京都,甚至傳到皇帝的耳朵里。蘇軾在黃州的生存境況由此可見一斑。
蘇軾曾寫過一篇文字,自嘲自己和他的窮朋友馬夢得是窮人中最窮的,是窮人中的冠軍。他說:“馬夢得與余同歲月生,少仆八日。是歲生者無富貴人,而仆與夢得為窮之冠?!?/p>
說來說去,吃飯問題還是得解決呀。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碧K大學士也不例外。
起初一年,還可以勉強度日,因為蘇軾雖然很窮,多少還是有一點積蓄的。等他的錢用完之后,日子該怎么過下去成了困擾蘇軾的頭等難題。
經(jīng)過一番痛苦的思考之后,蘇軾作了如下決定:
一是壓縮開支,編制預算。他在給秦少游的信里說:“初到黃,凜人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jié)省,日用不得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梁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錢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以待賓客。此賈耘者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歲有余。至時別作經(jīng)畫,水到渠成,不須預慮。以此胸中都無一事。”也就是嚴格按照計劃、控制消費。
二是躬耕務農,自食其力。在元豐三年,蘇軾開始脫下官袍,真正地當起一介農夫了。在友人幫助下,他請得東坡荒地,開始過起了開荒種地、自食其力的農夫生活。他仰慕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晚年栽花種樹于“東坡”的壯舉,于是仿效前賢,自稱“東坡居士”,不亦樂乎。在那時候寫的《東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他說:“余至黃二年,日以困匿,故人馬正卿哀余乏食,為郡中情故營地數(shù)十畝,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為茨棘瓦礫之場,而歲又大旱,墾辟之勞,筋力殆盡?!彪S后他在東坡荒地上建起了后來著名的雪堂,也就是日后他到東坡務農時歇腳的臨時住所。經(jīng)過一番必要的準備工作之后,農民蘇東坡的耕作生活正式開始了。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蘇軾正式“更名”蘇東坡。
三是廣開源流,自創(chuàng)食譜。面對空前的“經(jīng)濟危機”,這一招大概只有美食家蘇大學士才能想到了。蘇東坡發(fā)現(xiàn)在黃州豬肉價格極賤,可惜“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他頗引為憾事。他于是發(fā)明一個燉豬肉的方法,極為簡單。在今天的湖北黃岡(即宋時的黃州),人們對于“東坡肉”依然津津樂道。他又發(fā)明了一種青菜湯,就叫做“東坡湯”。不遠處的潘丙酒店,他發(fā)現(xiàn)那兒的村酒味道醇美。黃州產橘子、柿子、芋頭,長到尺來長。因為江上運費低廉,一斗米才賣二十文。羊肉嘗起來味美如同牛肉……
雖然辛苦,但是基本上可以確保餓不著肚子了。成功應對生存能力極限挑戰(zhàn)的蘇軾在酒足飯飽之后,重新開始思考一些玄乎的東西,比如人生啊、價值啊之類的。曾經(jīng)那個“奮厲有當世志”的青少年在經(jīng)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之后,開始對自我進行一番新的審視。
其實對生命重新的思索從他踏入黃州的那一刻就開始了。他在定惠院暫住時和廟里的和尚住在一起,日日研習佛經(jīng),他和朋友們談經(jīng)論道,試圖在宗教哲學中尋求解脫。蘇東坡一度認為,“烏臺詩案”自己必死無疑。此番是死里逃生,他開始深思人生的意義。
這是個復雜而艱辛的過程。一方面,他不知道過去自己究竟錯在哪里?一方面,他又不知道自己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蘇東坡長久地陷入了這樣痛苦的思索之中。
這個過程似乎并不成功,蘇東坡依舊是往日的蘇東坡,沒有任何改變。
這可是個費神傷腦的事兒。百思無解之際,蘇東坡只能倚門苦笑:“我真是拿自己一點辦法沒有。”
一日,蘇東坡正躺在臨皋亭的竹席上沉思。臨皋亭緊靠長江,江上美景俱可收于眼底。蘇東坡曾向一個朋友吹噓道:“寓居去江無十步,風濤煙雨,曉夕百變。江南諸山在幾席,此幸未始有也?!边@當然加進了詩人的浪漫想象。但是,蘇大學士卻在江邊過著一種衣食無憂卻又愁腸百結的煩惱生活。這時一位當?shù)睾眯娜送崎T而入,用黃州方言跟蘇軾說:“先生不要悶在家里了,前方不遠就是當年周瑜破曹的赤壁古戰(zhàn)場呀。先生不妨一游以消愁破悶。”
一語驚醒夢中人。蘇軾“噌”的一聲從竹席上坐起來,就是那個三國周郎——雄姿英發(fā)的周公瑾嗎?
當即置酒,呼來三五好友,泛舟游赤壁。
面對滔滔江水,蘇東坡再也難以抑制胸中如江水般洶涌奔騰的情思了,連日來的愁緒一掃而光。一曲《念奴嬌·赤壁懷古》噴涌而出: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世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蘇東坡豁然開朗了。人生如夢、人生如夢啊,我何必再苦苦和自己過不去呢?當年那些風流人物如今在哪兒呢?都隨大江東去,浪淘盡了啊。
蘇東坡幾乎是在瞬時之間忘了那些想要置他于死地的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們了,他也不去想所謂的江山、社稷、君王、百姓了。這一刻他是糊涂的,但這一刻他也是清醒的。他只向身邊的朋友做了一個簡單的手勢——拿酒來!
但是你哪里知道,蘇東坡寫《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赤壁”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山寨版”赤壁,真正的赤壁古戰(zhàn)場在湖北蒲圻(今更名為赤壁市),距離此地尚有數(shù)百里之遙!
其實,蘇東坡心里是知道眼前的赤壁是個冒牌貨的。他在詞里明確說了“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有人跟我說,這里是三國周郎破曹的赤壁。但是蘇大學士在明知此地并非赤壁的情況下,依然難以平抑心中的波濤,大毫一揮,寫就了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
原來,黃州方言“赤鼻”發(fā)音近似“赤壁”。那位好心人所說的“赤壁”是指黃州城西北邊的“赤鼻”,即長江邊上的一塊巨石。因為巖體呈赭紅色,狀若懸鼻,所以叫做“赤鼻”,此地便被人們稱作“赤鼻磯”,又稱作“赤鼻”。天長日久,人們以訛傳訛,以為此地便是當年赤壁之戰(zhàn)的交戰(zhàn)地,“赤壁”的名聲由此就遠遠近近地傳開來。
令當初那位好心人沒想到的是,他的訛傳反倒成全了一樁美事,那就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后來東坡重游赤壁寫就的前后《赤壁賦》在文學史上光耀千古。
更令東坡沒有想到的是,他三次抒錯情表錯意的“愚蠢行為”竟然生生造就了黃州一處后來聞名天下的名勝古跡——文赤壁。因為一詞二賦,蘇東坡生生將赤壁古戰(zhàn)場從湖北蒲圻搬動了數(shù)百里,穩(wěn)穩(wěn)當當?shù)胤旁诹撕秉S岡。也許是蘇大學士后來的名聲實在太大,人們開始遺忘當初那個真正彌漫過硝煙的蒲圻古戰(zhàn)場,紛紛投向黃州的“山寨版”赤壁,一睹它的風姿了。也許是對東坡詩文太過熱愛,人們后來甚至相信當年的赤壁大戰(zhàn)就是在黃州發(fā)生的,黃州赤壁才是真正的赤壁!
文學史上一樁極為荒謬有趣的事情發(fā)生了。歷來都是先有名勝古跡,后有詠懷古跡的詩文名世。蘇東坡倒好,整個弄反了,先在黃州寫了三篇詠懷古跡的詩文,人們由此在黃州生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原本并不存在的“赤壁”古戰(zhàn)場!
真是太荒謬了!幾百年后這事兒驚動了皇帝。民間的說法越來越離譜,眼看著人們就要把赤壁古戰(zhàn)場的匾額掛在黃州了,皇帝覺得有必要站出來平息這場爭議,以正視聽。于是至清康熙末年,此地正式更名為“東坡赤壁”。
從此天下便有了兩個赤壁,一個武赤壁,在湖北蒲圻;一個文赤壁,也就是“東坡赤壁”,在湖北黃岡。這倒成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當年孫劉聯(lián)軍以少勝多好不容易打出一個武赤壁,蘇大學士僅僅依靠一詞二賦,無需一兵一卒,生生創(chuàng)造了另一個文赤壁。
這些都是當年泛舟游江的蘇大學士沒有想到的。他想到的是“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是“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春,神宗皇帝親書圣旨,把蘇東坡由黃州調到汝州。從此東坡離開了黃州,離開了赤壁,離開了曾給他無數(shù)情思的滾滾長江東流水。
臨去世前夕,東坡在《自題金山畫像》里對自己的一生作了總結:“心如槁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問汝平生事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黃州為最,可見他一生最鐘情的,還是那一汪東去的長江水呵。
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朝代已經(jīng)是南宋,陸游到黃州,面對浩浩江水,尋訪東坡遺跡。此時,東坡離開黃州已經(jīng)八十六年,北宋滅亡也已經(jīng)四十三年了。
補記:
公元2009年春,當我走近東坡赤壁時,時間已經(jīng)流轉到一個新千年。江水幽幽之間,一千年已經(jīng)悄無聲息地流逝。如今,東坡赤壁已經(jīng)沒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了,長江早已退到五里之外。
李清照(公元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齊州濟南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yōu)裕,出嫁后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jù)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詞作后人輯有《漱玉集》《漱玉詞》。
一
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夏,三十四歲的青年詩人杜甫來到濟南大明湖畔,在歷下亭參加一個詩歌派對。
在這個詩歌派對上,杜甫寫下了一句名詩:“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不知道這句詩有沒有被當時的文化宣傳部門印在旅游廣告上,但是,隨著他這句詩慢慢流傳開來,濟南的亭臺樓榭是越建越多,才子名士也是層出不窮,這大大刺激了濟南當時的GDP增長,濟南文化產業(yè)也得到了大發(fā)展大繁榮,所謂“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最早大概要追溯到這里。
二
在杜甫寫下這首詩三百四十年之后,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偉大的女詞人——濟南的另一位“名士”李清照誕生了。當然這個時候,李清照還不是偉大的女詞人,她只是一個小巧玲瓏的小女孩。
小女孩每天的生活都無憂無慮,因為她有一位在行政部門上班的老爸,用現(xiàn)在的話說,她就是一個標準的“富二代”,所以她每天都可以衣食無憂地練練琴、習習詩、練練書法,有時也學畫畫,更多的時候她還可以選擇讀書。
小女孩的老爸嗜書如命,自然也藏書甚豐,他的房間簡直是書的海洋。很多時候,李清照都沉浸在這片深廣的海洋里,跟很多看書就頭疼的小女孩不同,她總是自得其樂。隨著老爸工作關系的不斷調動,他們不得不頻繁地搬家,而每次搬家,他們都要把這幾十箱書帶上,不管路途多遠,從來不肯拋下。
無憂無慮的讀書時光一直持續(xù)到十八歲。這一年,李清照戀愛了,并且決心嫁給那個為她所深深愛慕的他。
他就是二十一歲的趙明誠。盡管明誠還只是一名太學生,但是她愛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從此,一個人獨自讀書的時光就變成了兩個人一起讀書的歲月。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兒開在春風里?!?/p>
這樣的歲月多美好啊,他們聲氣相求,志趣相投,喚對方的小名,聽對方的心跳,一起寫詩,一起填詞,一起花前月下,一起打情罵俏,一起收集金石,一起彈琴作畫。面對生活的小波折,一起扛起來;偶有齟齬,也要在月亮升起來之前握手言和。絕不訾人是非,絕不羨慕嫉妒恨。一旦分離兩地,每天都要給對方“發(fā)微信”,第一時間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跟對方分享。
有一年,眼看重陽節(jié)到了,可是明誠還在外地,清照難抑思念之情,于是填了一首《醉花陰》寄托相思之情: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寫完之后清照迫不及待地將此詞寄給了明誠。明誠看后大為感動,他從詞中看到了清照對自己的脈脈深情,又對清照的生花妙筆大加贊賞,但是又不想輸給清照,怎么說自己也是太學出身,要是填詞贏不了清照,豈不是很沒面子?明誠于是廢寢忘食,冥思苦想,三天三夜作得數(shù)十闕同題《醉花陰》,想與老婆一比高下。
趙明誠將這幾十首《醉花陰》不署名混在一起,給朋友陸德夫品評。陸德夫玩之再三,認為只有“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三句絕佳。
明誠不得不佩服起老婆的才華來,從此更是愛慕有加。清照每有新詞出爐,一定要先睹為快。就是在這樣的詩詞唱和中,清照后來流芳百世的一首首詞作誕生了。這樣的小生活,知足,清淡,何嘗不是人世間最樸素的幸福呢?
時間是打敗一切的魔鬼,也打敗了清照和明誠的幸福。
那是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攻破了汴京,一切都改變了,國家不再是原來的國家,生活不再是原來的生活,他們不得不隨著難民一起南渡。
國破山河在,山河破碎了,人還在??墒侨绻艘膊辉诹四兀窟@樣的生活清照不敢想象,可是這一幕卻真實地發(fā)生了。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也就是在南渡之后的第三年,趙明誠害了一場大病,沒想到就此一病不起,竟永遠地和清照陰陽兩隔。
那是建炎三年的八月十八日,這個黑色的日子清照永遠都不會忘記。又一年的重陽節(jié)馬上就要來了,和她相依相伴整整二十八年的夫君卻棄她而去,把她一個人留在了凄涼苦楚的人間。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薄耙环N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p>
填詞,填詞,清照的生活除了填詞還是填詞。清照無法忘記她曾經(jīng)美好而知足的生活,也無法忘記她和明誠一起詩詞唱和的快樂時光?,F(xiàn)在,縱使新詞填得再好,又有誰能解呢?
宋高宗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紹興,一代詞人李清照在熬過凄風苦雨的晚年之后,永遠地閉上眼睛,追隨曾無數(shù)次重回夢境的夫君去了。
補記:
公元2010年夏,當我和如織的游人一道徜徉在大明湖畔時,李清照已經(jīng)離開這個世界八百五十五年?!按饲闊o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痹谟稳藗兊鸟v足吟誦中,李清照猶在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