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娟 楊春林 柴喜平 甘肅省中醫(yī)院肛腸科,甘肅省蘭州市 730050
不完全性腸梗阻是外科常見疾病,由多種原因如腹腔術后粘連、腸道腫瘤、炎癥、腸腔異物梗阻、腸壁血循環(huán)障礙等誘發(fā),臨床多表現(xiàn)為腹部脹痛、肛門排氣排便不暢、惡心嘔吐,易復發(fā)[1]。不完全性腸梗阻多見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乙狀結腸好發(fā)[2]。目前多采用灌腸、胃腸減壓及營養(yǎng)支持等對癥治療,臨床單次療效較好,但存在治療周期長、易復發(fā)的弊端,可能導致腸缺血、壞死或腸穿孔[3]。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能明顯提升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并發(fā)癥。本研究在傳統(tǒng)灌腸治療理念的基礎上,采用物理儀器結腸水療儀灌腸聯(lián)合我院院內制劑健胃清腸合劑保留灌腸來治療不完全性腸梗阻,有明確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9月—2020年4月收治的不完全性腸梗阻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49~78歲。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9例。對照組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齡(63.1±6.2)歲,手術后粘連16例,胃腸腫瘤9例,其他誘因的14例;治療組男26例,女13例,平均年齡(64.8±6.1)歲,手術后粘連18例,胃腸腫瘤8例,其他誘因的13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誘發(fā)原因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后實施。
1.2 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外科學》中不完全性腸梗阻相關診斷標準[4],所有納入研究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腹脹、腹痛、肛門排氣排便不暢、惡心嘔吐等不完全性腸梗阻的癥狀,所有患者均行腹部X線檢查。
1.3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有不完全性腸梗阻主要臨床癥狀與體征;③自愿參與,能配合所有治療;④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其他原因引起的腸梗阻患者;②伴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重癥精神障礙的患者;③有肛周皮膚破損等灌腸治療禁忌證者;④伴有嚴重水電解質紊亂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包括禁食水、胃腸持續(xù)減壓、肥皂水灌腸,同時予以腸外營養(yǎng)支持、糾正水、電解質平衡、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連續(xù)治療1周。治療組在上述基礎上,將肥皂水灌腸替換為結腸水療聯(lián)合健胃清腸合劑保留灌腸治療。具體步驟:囑患者仰臥屈膝外展位,肛周消毒后將注液管一端插入體內7~10cm,另一端與儀器的排污系統(tǒng)相連接,將射出脈沖水流頻率設定為給液時間3s、停液時間2s,溫度37.0℃,同時鼓勵患者排便,將全部灌洗液排除后調整儀器為給藥模式,應用吸痰管插入患者肛門深部18~23cm,給予健胃清腸合劑200~300ml保留灌腸,2次/d,30min/次。
1.5 療效評價
1.5.1 癥狀體征指標觀察:(1)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積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的評價標準[5]:①重度:3分,患者臨床癥狀持續(xù)無改善;②中度:2分,患者癥狀間斷出現(xiàn)時輕時重;③輕度:1分,患者癥狀偶爾出現(xiàn)并減輕;④無癥狀:0分。(2)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肛門排氣、排便恢復時間。
1.5.2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消化系統(tǒng)疾病分冊療效判定[6]: 無效:治療后肛門排氣、排便情況無改善,腹部脹痛、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亦無緩解甚至加重;有效:治療后肛門排氣、排便情況無明顯改善,但腹部脹痛、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明顯緩解;顯效:治療后肛門正常通氣、排便,腹部脹痛、惡心嘔吐等癥消失??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5.3 對比兩組復發(fā)率及再入院率:統(tǒng)計兩組患者在院外6個月內因不完全性腸梗阻復發(fā)及因此再入院的發(fā)生情況。
2.1 兩組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積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癥狀評分均下降,且治療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治療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86,P=0.023<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4 兩組復發(fā)率及再入院率比較 治療組6個月內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因不完全性腸梗阻再入院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 05) 。見表4。
表4 兩組復發(fā)率及再入院率比較[n(%)]
不完全性腸梗阻屬于中醫(yī)“腸結病”,腸腑氣機阻滯與升降失調是該病主要病機,腸腑氣郁、化熱阻塞氣機為基本病理變化,通里攻下、行氣瀉熱是治療大法[7]。結腸水療[8]是一種新型生態(tài)療法,通過反復注水、排水刺激,將結腸和直腸內糞塊及糟粕排出體外,輔助恢復腸黏膜生理功能,促進腸壁蠕動功能恢復、加快對藥物的吸收,快速緩解臨床癥狀。
保留灌腸療法屬中醫(yī)理論內病外治法范疇,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9],直腸黏膜血液循環(huán)異常豐富,是具有選擇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天然半透膜,經直腸給藥的方式可保證藥物的有效作用濃度,且留存時間久,有超過50%的藥物會進入體循環(huán),同時降低了口服給藥方式對胃黏膜的刺激,現(xiàn)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腸梗阻、腎功能不全、潰瘍性結腸炎、胰腺炎、盆腔炎等的治療[10]。如徐柯等[11]發(fā)現(xiàn)通過中藥灌腸聯(lián)合腹部按摩治療老年不完全性腸梗阻可快速恢復胃腸功能,提高治療總有效率,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在傳統(tǒng)灌腸治療理念的基礎上,采用結腸水療聯(lián)合健胃清腸合劑保留灌腸治療不完全性腸梗阻。健胃清腸合劑主要由大黃、芒硝、厚樸、枳殼、檳榔、木香組成。方中大黃苦、寒,為君藥,有峻下熱結、通瀉腸中濕熱之效,為攻下利器,芒硝為臣藥,配合君藥以理氣軟堅。佐藥木香、枳殼,助君臣藥行氣消痞止痛。檳榔、厚樸為使藥以下氣除滿。六藥合用,共奏蕩滌腸胃、消積散結之效。張艷琴等[12]發(fā)現(xiàn)健胃清腸合劑改良保留灌腸術聯(lián)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急性胰腺炎合并麻痹性腸梗阻有較好療效,能縮短患者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李劍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健胃清腸合劑保留灌腸治療便秘效果明顯,患者耐受度好,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治療后兩組患者腹部脹痛、惡心嘔吐癥狀均好轉,治療組療效明顯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同時治療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及排便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01),治療組6個月內復發(fā)率、因不完全性腸梗阻再入院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 05) ,且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結腸水療聯(lián)合健胃清腸合劑保留灌腸治療不完全性腸梗阻患者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