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昇
(古田縣新城初級中學,福建 寧德 352200)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體現,[1]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從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歷史到現實,家國情懷已成為植根于華夏兒女血脈之中的情感源泉和精神脊梁。[2]《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 年版)》沒有直接提出家國情懷概念,但在第二部分課程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中有相應的目標要求:即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歷史責任感。隨著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內涵的明確提出,家國情懷更是成為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初中的歷史教育中主要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較少關注到歷史活動課。陸游曾說“天下之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為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為盡”。在初中階段如何滲透“家國情懷”,真正落實黨和國家提出的“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本文以鄉(xiāng)土文化、校本課程資源為主,結合部編版初中歷史活動課內容設計的系列活動,探討在初中階段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
探究是人的本性,好奇是探究的開始。剛剛從小學升到初中的孩子,一方面對世界充滿著好奇,渴望更多地了解社會。另一方面由于他們的閱歷、學識有限,又使得他們對社會的認識非常片面,并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課題組結合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校本課程活動之“我和我的家族”。學生從自己的家庭入手,既感到親切自然,又能快速把歷史融入現實生活之中,切身體驗家國情懷。
古田縣的人口組成有三個主要變遷關口:第一部分是歷史上幾次南遷的北方漢人;第二部分是海外歸國華僑,古田地處山區(qū),經濟落后,自近代以來就有不少鄉(xiāng)人背井離鄉(xiāng)、遠走南洋謀求發(fā)展,所以古田是一個華僑之鄉(xiāng);第三部分是古田舊城周圍搬遷居民,古田新城的建設歷史其實很短,1958 年古田溪水電站翠屏湖水庫開始蓄水,包括舊城在內的周邊幾十個村莊全都淹沒在人工湖底,舊城居民搬遷到現在新城位置。以上種種原因使得古田城關的姓氏比較復雜,同一個班級至少有十幾個不同的姓氏?;顒右髮W生們通過查找族譜,詢問家中長輩,查閱《縣志》,上網收集資料等方式,對自己的姓氏來源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大家在這基礎上,做一個簡易的小族譜,只要追溯三到四代人即可?;顒娱_展的過程中,課題組發(fā)現有一部分同學顯然敷衍了事,交上來的家譜只有祖父母—父母—自己,沒有叔伯姑舅,有的甚至連祖父母都沒有。
這一階段主要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分享一個先輩的小故事,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效果顯然不同于前期,由于講述的是自己家族先輩的事跡,同學們自然情緒激動,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通過這種追根溯源的活動,一方面讓初一的學生迅速建立起對家族的認同感與責任感,同時使他們對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為將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強調要重視家教,培育家風。當代的家長更多地把目光關注在孩子的學業(yè)上,而忘了孩子的品德與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許多“熊孩子”的背后其實是“熊家長”的問題。因此活動的第三階段要求學生們在前期對家庭(家族)歷史的了解基礎上,寫出自己家庭(家族)的家風家訓并張貼在家里醒目位置,以此與家人共勉。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們主動參與到家庭中來,而不是被動地只管甩手讀書,同時切身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初步體驗個人與家庭、家族的關系及作為家族的一員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有個別書法好的學生還用毛筆字寫下“家訓”張貼在客廳醒目位置,儼然成為家庭的小主人。在學校比較明顯地感到學生們更加尊敬師長,同學之間的矛盾少了很多,隱隱有以家風家訓為榮的風氣。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們來說,談愛國主義、民族振興較為虛幻。如何把虛幻的家國情懷具象化?針對初二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史料搜集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特點,課題組設計校本課程系列活動之“我和我的家鄉(xiāng)”,通過探訪家鄉(xiāng)的名人、名勝古跡,了解家鄉(xiāng)的歷史,感受家鄉(xiāng)的偉大。
古田建縣于唐開元年間(713-741),千年悠悠歲月積淀了厚重的文化土層,[3]名勝古跡比比皆是:有始建于后唐天成四年(929 年)的“臨水宮”、創(chuàng)建于唐天寶元年(742 年)的極樂寺、興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 年)的吉祥寺塔等。[3]近現代還有中共福建省代表會議會址紀念碑及革命烈士紀念碑等遺存遺址。這里歷朝歷代人才輩出,且諸多海外鄉(xiāng)賢,各有建樹:如古田縣肇基者劉疆、與閩南“媽祖”齊名的“臨水夫人陳靖姑”、明代名儒張以寧、清代名將甘國寶、近代名僧圓瑛法師、書畫家李若初;還有近代為黨的革命事業(yè)光榮犧牲的烈士黃孝敏等。新中國成立后,古田縣為響應國家號召遷城興建的翠屏湖水庫;改革開放以來古田縣更是以“中國食用菌之都”而揚名海內外。
歷史的遺存與積淀為學生們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大家通過對家鄉(xiāng)名人名勝的考察,更加了解家鄉(xiāng)的歷史,身為古田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迸發(fā)出要為家鄉(xiāng)未來的發(fā)展而努力學習的豪情壯志?;顒右孕〗M為單位,一個小組選定一個名人或名勝進行介紹。認識產生于實踐,正因為有了這些切身的經歷,再去談理解和感受,學生們的體會自然是更加深刻。當家鄉(xiāng)的名人成為民眾的信仰后,往往會被冠上許多傳奇的色彩,作為歷史教師,一定要負責地幫助學生們理清哪些是歷史真實,哪些是民間傳說,以及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傳說,其間寄托著人們怎樣的理想與情懷,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判斷能力和正確的價值取向。
2021 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以此為契機,學校開展對學生的“四史”教育。課題組設計了“家鄉(xiāng)的變遷之改革開放史”的活動。以初二學生為主,小組為單位,從物質層面的衣食住行用到精神層面的節(jié)目、習俗、休閑娛樂等方面,展示改革開放前后家鄉(xiāng)面貌的巨大變化?;顒娱_展后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非常高,甚至有部分家長也參與活動中,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收集、整理材料、課堂展示等方式,學生不但提升了學科能力,還對改革開放以來家鄉(xiāng)人民生活變化的原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產生對黨和國家的熱愛之情,以及對民族和社會的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深刻認識到個人、民族的命運都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從中感悟家國情懷。
布魯納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信息加工者。經過兩年的學習與訓練,初三的學生無論是智力水平還是思維發(fā)展水平較初一來說都有了較大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歸納分析能力。而且初三學生已初步了解了世界史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課題組結合部編教材九下活動課《時事溯源》,設計了校本課程活動“我和我的祖國之從時事中看國家發(fā)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收集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的國內外重大時事,以時事追溯歷史?;顒右髮W生不但要收集時事,還要進行歸納和整理,并且制定主題,分析歷史史實背后的原因及產生的影響等。歷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學以致用,以史為鑒。學習歷史不僅僅是為了了解過去,更重要的是為了更深刻地理解現實,避免重蹈覆轍。教師在鼓勵學生體驗歷史之余,更要對歷史進行理性的分析與思考,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社會發(fā)展,并能積極主動地表達即時的內心感受。
例如,一位同學做了表1,經過歸納整理,他得出這樣的結論: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速騰飛,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2.中國在國際上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應當,也有能力為世界發(fā)展貢獻中國智慧和提供中國方案。3.中國的發(fā)展與全世界的命運緊密相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今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途徑。通過收集資料得出自己的結論,表達自己觀點的訓練,既提升了學科能力,也初步掌握從歷史的角度看待現實問題的思維方法。
表1
只有深入實踐,才能知行合一?!凹覈閼选弊鳛楹诵乃仞B(yǎng)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必須通過體驗、感知、內化才能根植于骨髓,成為一個人精神脊梁。校本課程通過設計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咨詢、調查、收集、整理、展示等實踐活動中,讓家國情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既讓學生體驗收獲,又能在“潤物無聲”中滲透“家國情懷”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