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雅
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婦科,河南 南陽 473000
宮頸癌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生殖道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僅次于乳腺癌,對女性身心健康危害極大[1]。目前,臨床主要采取手術治療宮頸癌,療效較佳,但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較大,其中尿潴留是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F(xiàn)階段,對宮頸癌手術患者的護理干預主要在術后實施,主要包括心理疏導、誘導排尿等,鮮有針對性的功能訓練。有研究表明,采取合理的盆底肌功能訓練對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3]。為此,本研究探討圍術期膀胱功能訓練對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19年3月—2020年7月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82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1例。對照組,年齡25~64歲,平均年齡(42.48±5.62)歲;病理分型:鱗癌32例,腺癌9例;手術方式:全子宮切除術13例,次廣泛全子宮切除術8例,廣泛全子宮切除術20例。觀察組,年齡26~66歲,平均年齡(42.71±6.38)歲;病理分型:鱗癌30例,腺癌11例;手術方式:全子宮切除術11例,次廣泛全子宮切除術9例,廣泛全子宮切除術21例。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符合《婦產科學》(第9版)[4]中宮頸癌診斷標準,并經宮頸活檢、陰道鏡等檢查確診者;符合手術手術指征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者。(2)排除標準: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有精神病史,溝通障礙者;不配合研究者。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宮頸癌疾病、手術、預后相關知識;飲食指導,合理進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排尿護理,正確連接、固定導尿管,維持導管通暢,定時觀察尿量、性狀、顏色;心理指導,適當與患者溝通,對情緒低落者給予安慰與鼓勵,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膀胱功能訓練:(1)術前:①術前3 d,進行腹式呼吸訓練:采取仰臥或坐位,一只手放于腹部肚臍處,吸氣時最大限度擴張腹部,感覺手微微上抬,吸氣時胸部不動,腹部自然凹陷,最大限度收縮腹部,一組時間10~15 s,5~15 min/次;②提肛運動:取站、坐或仰臥位,肛門上提,然后放松,一提一松,反復練習,仰臥位時,雙腿交叉使髖部屈曲,大腿貼緊腹部,屈髖時呼氣,放松肛門,20~30次。(2)術后:①腹部按摩:指導患者及家屬雙手交疊,按摩下腹部,先中間后兩邊推腹,每次3~5 min;②排尿護理:術后第7 d,導尿管夾閉,每2 h放尿1次,夜間不更換尿管、不沖洗膀胱,限制飲水量,1 h飲水1次,每次≤125 ml,避免尿路受阻而導致膀胱擴張;③排尿訓練:放尿前5 min,指導患者全身放松臥于床上,想象自己在衛(wèi)生間內,聽水流聲,試圖自己排尿,護理人員配合緩緩放尿,強調患者利用全部感覺訓練排尿;④排尿止尿:排尿時,有意識收縮會陰部中斷排尿,再放松排尿,反復練習至排空尿液。(3)出院后:指導患者在家中進行壓腿訓練,以仰臥、坐、站位練習陰道收縮、肛門收縮,20 min/d,1~2次/d。
(1)膀胱功能恢復情況:干預后3個月,采用超聲技術檢測兩組膀胱頸移動度、膀胱殘余尿量。(2)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5],包括總體健康、心理健康、生命活力、生理職能4個維度,各維度評分范圍0~100分,評分高則生活質量高。(3)記錄患者住院期間發(fā)生泌尿系統(tǒng)感染、二次留置導管情況。
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膀胱移動度、殘余尿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膀胱功能對比(±s)
表1 兩組膀胱功能對比(±s)
組別對照組(n=41)觀察組(n=41)t P膀胱頸移動度(mm)26.83±5.53 20.14±3.26 6.673 0.000膀胱殘余尿量(ml)35.96±21.75 16.54±14.67 4.740 0.000
干預前,兩組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總體健康、心理健康、生命活力、生理職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SF-36評分對比(±s) 分
表2 兩組SF-36評分對比(±s) 分
組別干預前對照組(n=41)觀察組(n=41)總體健康 心理健康 生命活力 生理職能t P 52.73±8.36 52.33±7.94 0.222 0.825 50.23±9.52 49.85±9.66 0.179 0.858 53.49±8.68 53.15±9.20 0.172 0.864 52.16±7.35 51.99±7.67 0.103 0.919干預后對照組(n=41)觀察組(n=41)t P 61.48±7.55 72.34±5.69 7.355 0.000 60.57±8.23 71.44±7.06 6.419 0.000 64.25±7.46 75.82±8.37 6.608 0.000 63.32±6.82 74.01±6.36 7.340 0.000
對照組泌尿系統(tǒng)感染率為26.83%(11/41),二次留置導尿管率31.71%(13/41);觀察組泌尿系統(tǒng)感染率為4.88%(2/41),二次留置導尿管率為7.32%(3/4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405、7.765,P=0.007、0.005)。
目前,對于宮頸癌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若不及時給予有效治療,會導致腫瘤細胞擴散、轉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手術是治療宮頸癌的首選方案。但手術治療過程中,子宮切除及盆腔淋巴結清掃會損傷膀胱、尿道部分神經,導致排尿困難而發(fā)生尿潴留[6]。
膀胱功能訓練旨在促進支配膀胱的神經功能恢復,提高膀胱充盈敏感度,減少尿液潴留。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膀胱移動度、殘余尿量、泌尿系統(tǒng)感染率及二次留置導尿管率均低于對照組,總體健康、心理健康、生命活力、生理職能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膀胱功能訓練能夠促進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降低泌尿系統(tǒng)感染及二次留置導尿管發(fā)生率。朱格紅等[7]研究顯示,圍術期開展膀胱功能訓練可有效預防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發(fā)生,促進膀胱功能恢復,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尿潴留是因尿道括約肌在排尿時產生不協(xié)調松弛導致膀胱不能排空尿液所致,本研究通過訓練患者盆底、腹壁及會陰部肌肉有意識的收縮、松弛,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支配膀胱的神經功能,促進患者恢復自主排尿意識,從而改善膀胱功能[8]。術前預防性的腹式呼吸、提肛運動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起到防治肛腸疾病、尿潴留的效果。術后腹部按摩可促進胃腸蠕動,改善大小腸功能,起到促進排便作用;夾閉導尿管使膀胱間歇性的排尿,避免持續(xù)排尿而引起泌尿系統(tǒng)感染,降低二次置管率;排尿訓練增強逼尿肌、括約肌收縮、松弛能力,循序漸進地恢復膀胱充盈、排空能力,促進膀胱功能恢復。此外,本研究將膀胱功能訓練延伸至院外,持續(xù)提高宮頸癌術后患者陰道、肛門肌肉肌力,改善預后效果,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膀胱功能訓練有助于提高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及生活質量,并降低泌尿系統(tǒng)感染率和二次留置導尿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