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立德樹人談起,探討了目前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結合教學實踐,著重研究了課程思政的生成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 問題 ;生成路徑
“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習近平總書記說,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立德樹人即“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和永恒主題。立德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nèi)?、發(fā)展人?!蹲髠鳌份d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實現(xiàn)道德理想,其次是事業(yè)追求、建功立業(yè),再次是有知識、有思想、著書立說。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現(xiàn)。立德居于人生三不朽之首。我們不會忘記那個寓言般的故事:“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里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諾貝爾獎獲得者卡皮察這樣回答:“在幼兒園,我學到了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做錯事要道歉、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這是一生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幼兒園?最重要的東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這位諾獎獲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樹人。
曾幾何時,高校教育淪為就業(yè)教育,我們背離了立德樹人的初衷,片面強調(diào)專業(yè)技能和專業(yè)知識的培養(yǎng),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導致一些高校畢業(yè)生成為了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錢理群教授曾這樣說:所謂“絕對”,是指一己的利益成為他們一切言行的唯一驅動力,為他人、社會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種投資;所謂“精致”,是指他們有很高的智商,教養(yǎng),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無可挑剔;同時,他們又驚人的“世故老成”,經(jīng)常作出“忠誠”姿態(tài),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體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獲取自己的利益,成為既得利益集團的成員,因此,他們要成為接班人也是順理成章的。錢理群教授認為:這些人自以為很聰明,卻恰恰“聰明反被聰明誤”,從個人來說,其實是將自己套在“名利的韁繩”中,是自我的庸俗化;而這樣的人,一旦掌握了權力,其對國家、民族的損害,是大大超過那些昏官的。忽視思想政治教育還會導致一些高職院校的畢業(yè)生就業(yè)價值觀扭曲,只考慮個人,不考慮社會,只考慮高薪賺錢,不考慮社會整體利益。曾經(jīng)有很長一段時間包括今天,高職教育在人們的心目里就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就業(yè)教育,“以就業(yè)為導向”,為國家和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培養(yǎng)適應生產(chǎn)、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應用型高技能人才是我們對高等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目標和辦學定位的共識。但是,如果在整個高職教育階段,我們只重技能訓練,忽視思想道德的養(yǎng)成,那么我們培養(yǎng)的只能是平庸的沒有更高追求,每天做著機械重復事情的工作者。無論是高等院校還是高職院校,任何時候都應該牢記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而課程思政理念可以將公共基礎課、通識課和專業(yè)課納入育人大格局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發(fā)揮到極致。在筆者看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是雙向的融合,思政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jù)學情,結合學生所學專業(yè)融入與之相關的中國先進典型人物的事跡,激勵學生勇?lián)褡鍙团d大業(yè)重任,爭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其他課程教師則應該充分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適時、適度、適當?shù)貙W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在教育教學中,課程思政實施的主體是教師。但部分教師沒有充分領悟習總書記關于課程師政理念的精髓,導致課程思政發(fā)展不平衡。有的教師滿心排斥,認為有專門的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進行德育教育,專業(yè)課上再提課程思政純粹是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有的學校師資力量有限,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過重,有教師年工作量甚至達到800課時以上,加之科研、政治學習過于頻繁,此外,還要分出精力應對學校臨時分派的各項工作任務。因此沒有過多的時間把課程思政理念在日常教學中貫徹實施;有的課程課時設置存在不小的問題,如課時過少,課程內(nèi)容比較豐富、龐雜,課時與課程不相匹配。人為提高了教師教學的難度,教師要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清楚、明白講解課程的重點,難點,優(yōu)化教學設計 甚至是開動腦筋、想一些奇思妙招,讓學生在極其有效的時間內(nèi),了解課程框架,理清課程脈絡,掌握知識要點。但是這樣一來無疑會導致教師有心無力,沒有時間兼顧課程思政教學要求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有的教師學無余力,有課程思政之心,無進行課程思政之力。自身專業(yè)知識嚴重不足,應付日常的教學尚感吃力,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琢磨課程內(nèi)容,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時代精神、職業(yè)道德、勞模精神等角度去挖掘思政元素。這種種怪現(xiàn)狀導致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怪象頻生,有的教師平時若無其事,該咋講就咋講,課程思政是什么?不想了解,也不愿了解,只有在聽課或者觀摩課時才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效果可想而知,更為可怕的是,這是典型的形式主義、陽奉陰違。長此以往,不僅不會發(fā)揮在教學中時刻用美好的品德影響、感染學生的作用,反而會起到極壞的示范作用;有的教師則為思政而思政,在講課的過程中沒有把思政教育和專業(yè)知識水乳交融,而是講完課突兀地加一些政治性的口號。那么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一思想重視程度不夠。認為只要把課程內(nèi)容傳授給學生,所謂“課程思政”是政治口號、政治潮流,跟自己沒有什么關系;二思想政治素養(yǎng)有待提升。主觀上認為“課程思政”理念很重要,但是因為政治素養(yǎng)不夠,對于思政元素的內(nèi)涵不了解或者不完全了解;三專業(yè)知識背后的歷史和文化知識不足?!罢n程思政”對知識結構是否完整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欠缺相關知識,思政教育和專業(yè)知識的結合就會很生硬。那么第一點導致不想為,第二點、第三點則導致不能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可以根據(jù)學科要求,由學科專業(yè)教師和思政課教師共同組成課程思政團隊,通過周末大講堂、研討會、集體備課等活動,強化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的認知,提高思想政治素養(yǎng),挖掘最合適的思政元素、找尋最恰當?shù)姆绞?,將思政教育融入到課程內(nèi)容之中。
關于課程思政的生成路徑,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一嚴謹篤學,言傳身教。高校教師應對自己嚴格要求,注意言談舉止,時刻保持思政育人的意識,用高尚的言行、敬業(yè)的精神,感染教育學生,引導學生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堅決杜絕言行不一的情況出現(xiàn)。比如課堂上大談中華民族勤儉節(jié)約的美德,實際生活中卻嗜愛奢侈品;再比如課程內(nèi)容中融入公平正義的理念,但課堂上卻有自己的偏好,人為地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二挖掘思政資源,實現(xiàn)“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 的有機統(tǒng)一。理工類學科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百折不撓、勇于奉獻的精神。人文社科類學科則承擔著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四個自信”的任務。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具體地說,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教材廣度深度兼具,思想性很強,本身有非常豐富的思政資源。不需要特別挖掘,就可以對學生起到價值引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比如《新視野大學英語》每一單元都有有一篇關于中國文化的漢譯英,通過閱讀和完成作業(yè)的過程,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堅定文化自信。另一種是表面看起來沒有思政資源,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群策群力,挖掘思政元素。比如對西方節(jié)日的介紹:關于復活節(jié),我們就可以從復活節(jié)的來歷追溯資本主義殖民擴張的殘酷性,從而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關于情人節(jié),我們可以把它和中國的七夕相比較,了解中國詩人對七夕的美好描繪,從而感受中國文化之美,增強文化自信。再比如涉及到西方消費觀的有關內(nèi)容,教師就可以因勢利導,引入中國消費觀與之相比較,引導學生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以《英美文學選讀》《魯濱遜漂流記》片段為例,在這里,我們可以挖掘的思政資源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魯賓遜在荒島用極端手段建立自己的殖民統(tǒng)治的經(jīng)歷,管窺一豹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殘酷性,讓我們深刻感受到資本主義崛起之路充滿了被殖民者的血與淚,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資本原始積累的本質(zhì)時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边@條道路與中國崛起之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國一直堅持和平發(fā)展道路,這條道路切合中國實際,順應世界潮流,彰顯了社會主義國家“以人為本”的人文情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二是魯濱遜驚人的毅力,積極向上、從容樂觀的心態(tài)和百折不撓的精神。魯賓遜獨自一人流落荒島,最初也悲觀絕望, 但他后來憑借自己頑強的毅力,與大自然展開了英勇卓絕的斗爭。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創(chuàng)造了奇跡。當代大學生在人生道路上,在個人拼搏的過程中,同樣也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我們應該像魯濱遜一樣敢闖敢拼,積極進取,與殘酷的命運作斗爭。再以《大學語文》光未然詩歌《黃河大合唱》為例,在這里,我們可以挖掘的思政資源主要有三個。一是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黃河大合唱》用感情豐富的篇章歌頌了中華民族抗日戰(zhàn)爭中頑強的民族精神??谷諔?zhàn)爭期間中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深重危機,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沒有屈服,他們?nèi)f眾一心、眾志成城,組成了最為廣泛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最終贏得了近代以來最偉大反侵略戰(zhàn)爭的勝利。二是詩人光未然的創(chuàng)新精神。他的詩歌意境大氣磅礴、遼闊深邃、動人心魄,注意語言的大眾化,易于上口。在藝術上采用朗誦與音樂并重,這是前人所沒有的。詩歌的感性色彩很濃,感染力強。詩人很懂音樂,許多句結尾用的韻母易于張口,共鳴強,效果好,展示了一幅幅如泣如訴的畫面。三是全詩用八個樂章表現(xiàn)出偉大祖國燦爛悠久的歷史,謳歌中華兒女頑強斗爭、保家衛(wèi)國、永不服輸?shù)谋貏僦?。讓我們感受到一種獨特的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三巧妙設計,潤物無聲。以《大學英語》為例,在教學過程中,精心進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通過靈活多變、風格多樣的教學模式學習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和全面發(fā)展。比如可以追蹤新聞熱點和國內(nèi)外大事,課前五分鐘讓學生做新聞發(fā)言人,其他同學提出問題,新聞發(fā)言人即席作答。也可以根據(jù)授課內(nèi)容,適時地在班級進行英文辯論賽、美文經(jīng)典誦讀、英文古詩詞朗誦等活動,引導學生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感受中華民族獨具魅力的文化之美。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PPT講述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比如中美貿(mào)易戰(zhàn)、精準扶貧對世界脫貧的貢獻、中美政治制度的比較、各國應對新冠病毒疫情的不同做法和結果等等,然后由教師進行分析、概括和總結,引導學生辨明是非,樹立正確的觀點,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yōu)勢,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四固定成果,有效推廣。系統(tǒng)總結課程思政集中備課和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成果。組織力量整理課程思政教學案例、編寫課程思政實踐教材,把專業(yè)知識與思政理論有機結合的典型案例轉化為立體化教材、網(wǎng)絡化資源,推動各門課程更加有溫度、有觸感、有質(zhì)量。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對于思政課教師和其他課程主講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課教師要有良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強烈的政治覺悟、較高的政治敏感性、廣博的文史哲知識、了解學校主要專業(yè)的特點、發(fā)展歷程、發(fā)展過程中的大事記,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發(fā)揮思政課教師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過程中的引領作用。其他課程主講教師則首先需要熟悉課程內(nèi)容,對內(nèi)容理解透徹,講課時游刃有余,其次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只有這樣,才會有能力和精力進行特別的教學設計,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政資源,在所講課程這鍋濃湯里加上恰到好處的一把鹽,讓這鍋湯變成真正的有“魔力”的美味。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新華網(wǎng) h 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8.
[2] 馬克思. 資本論.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1987.
[3]彭瑞良.高職院?!罢n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新絲路(下旬).2020.
[4]蘭州城市學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優(yōu)秀案例集.高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聯(lián)盟.
課題項目:教育部2020年度職業(yè)院校外語教學課程思政研究專項課題 “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索”(WYJZW_2020_2005)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張朝華(1973.10-),女,漢,陜西藍田人,陜西警官職業(yè)學院思政部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