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lián)網發(fā)展應運而生的短視頻,以其碎片化、娛樂化、多樣化的內容呈現吸引著大量青年受眾。以抖音短視頻平臺為例,它憑借著“音樂+內容”的模式,將平臺上的內容與音樂有機結合在了一起。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大量的音樂版權侵權現象。文章旨在通過結合我國當前對短視頻平臺中音樂版權保護的現狀,來分析存在的現實困境及其原因,并嘗試找出對策,為當下短視頻平臺的良性發(fā)展與音樂版權保護機制的建立提供一些思考。
關鍵詞:短視頻平臺;音樂版權;侵權界定
一、新媒體發(fā)展環(huán)境下短視頻平臺中數字音樂版權的侵權現象
種種因素加快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大量的短視頻平臺不斷涌現出來來競爭市場份額。而由于短視頻本身的作品性質以及對數字音樂作品的使用需求,使得短視頻中音樂版權的保護問題已成為受到社會重視和急需改善的問題。抖音作為占據短視頻市場最廣泛的一個平臺,以碎片化、娛樂化、多樣化的內容呈現吸引著大量青年受眾。高速產生的大量音樂作品嚴重缺失版權保護,短視頻中的音樂大多在未獲得音樂創(chuàng)作人的許可或未支付費用的情況下被使用,導致平臺上侵權違規(guī)行為頻發(fā)。
總的來說,根據短視頻制作方式的不同,短視頻平臺的音樂版權侵權現象集中在三個方面:其一,未經授權,作為背景音樂;其二,未經授權,運用演繹的方式將音樂作品作為短視頻的主要內容,甚至是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其三,作為原創(chuàng)作品出現在短視頻平臺,未經授權而被短視頻平臺的其他用戶應用或者其他平臺應用。
二、我國當前對短視頻平臺中數字音樂版權的保護所面臨的困難
短視頻平臺的數字音樂版權,與普通的音樂版權不同,它超越了出版物、實體唱片的版權界限,同時因引入了新的傳播媒介——主打“全民參與”模式的短視頻平臺而存在不少現實困境題。
(一)數字音樂版權侵權認定界限模糊
我國音樂版權侵權的界定常常依據《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的“合理使用制度”,但對于合理使用的確切范圍仍未作出具體、明確的規(guī)定。我國司法實踐中界定是否為合理使用的重要因素是“是否盈利”,“是否盈利”也就成為判定音樂版權是否侵權的邊界。
但在實踐中仍存在著許多將“是否盈利”作為判斷侵權與否的要素適用上的問題。首先,一旦依據這個標準來判斷內容產品是夠侵權,那么其核心依據便是使用者是否依靠這個音樂版權獲得了收益。但在不同環(huán)境的不同具體情況下,這其中的邊界如何把握卻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規(guī)定來衡量,加大了音樂版權界定的難度。其次,現在的互聯(lián)網時代中短視頻盈利模式趨于多樣化,盈利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價值提升,更多的是隱形利益的獲取,例如短視頻制作者人氣與形象價值的提升以及多次分享、傳播下帶來的隱性價值,是否盈利將會變成一個難以衡量的標準。需要注意的是,在抖音平臺中大量的音樂類短視頻中都是適用他人音樂作品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的,而二次創(chuàng)作的內容如何定義本身就是著作權上的復雜難題,十多年來因二次創(chuàng)作的版權問題所引發(fā)的爭議仍在持續(xù)。
(二)短視頻平臺需承擔的侵權責任分配不明晰
其一,就侵權行為本身而言,短視頻平臺的侵權責任承擔的如何劃分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一直都沒能有很明確的規(guī)定。從前文介紹的在短視頻中運用數字音樂的幾種模式,可以將如何分配侵權責任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在短視頻平臺擁有平臺內容的所有版權的前提下,用戶使用平臺音樂庫里提供的音樂在線錄制視頻。被侵權者首先追責的是平臺方,再由平臺方追責。但一旦產生這種責任轉移的情況,這其中便存在著很大的空白使得追責難以落實。第二種則是用戶線下制作自行上傳或者翻唱等多種演繹的情況下,一般權利人是直接向制作視頻的用戶追責,作為監(jiān)管方的平臺仍需承擔一定的責任,但實踐中需要承擔多少仍是難點所在。
其二,短視頻平臺需承擔的侵權責任的分配不明晰,會很大程度上促使平臺逃避應承擔的責任。短視頻平臺作為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往往會濫用“避風港原則”來躲避其應承擔的責任。在現有侵權實例中,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往往基于避風港原則,主張自己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只負有通知刪除的責任。當下網絡服務提供者很容易借助掌控自己擅長的技術信息作為優(yōu)勢從而為自己侵權行為的不“明知”或不“應知”尋找借口,這就會讓網絡服務提供者與權利人之間處于嚴重的不對稱狀態(tài)。此外,“避風港”原則還附加網絡服務商的另一項責任,即“通知刪除”責任,也存在濫用之嫌。
(三)當前版權保護多為事后補救,缺失平臺的內容審查機制
雖然在版權保護進程中,抖音平臺積極響應國家版權局與國家網信辦、公安部等“劍網”專項行動的號召,通過自查和用戶舉報等方式,進一步加強對平臺內容的治理,下架版權相關音頻、視頻,永久封禁嚴重侵權用戶。但不難發(fā)現這些通過下架和查封的版權保護行為,都屬于事后補救,甚至這種事后補救是在權利人發(fā)生被侵權的事實很久后才實施的。抖音平臺作為短視頻內容的第一把關人,出于其自己的經濟利益考量放任用戶侵權行為的發(fā)生,對短視頻侵權的治理是被動和消極的。因為平臺和用戶之間也存在利益的關系,平臺往往是等到迫于社會或國家政府政策的壓力才采取措施,而不是將事前把關做到位。平臺的版權保護形式越是偏向被動的事后補救,越是會讓短視頻治理出現漏洞。
三、短視頻平臺音樂版權問題的解決路徑分析
(一)明確短視頻中數字音樂版權的侵權界定
相對于網絡發(fā)展的迅速和音樂短視頻的火爆,當前我國有關短視頻音樂版權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滯后性。音樂版權侵權認定作為保護機制的第一道防線,若是其界限模糊,沒有相關明確的解釋條款,必定會嚴重制約短視頻的規(guī)范化和社會法制化發(fā)展。國家的相關部門應分析當下短視頻平臺中出現數字音樂版權侵權的案例,結合對抖音等平臺的發(fā)展模式和現狀的了解與調查,盡快通過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來明確界定明確短視頻中數字音樂版權的侵權范圍,切實維護各個權利者的合法權益。作為判定是否侵權的“是否盈利”標準,其界定的明確是十分重要的。對于傳統(tǒng)價值意義的盈利在司法實踐中沒有什么太大的認定難度,但對于那些隱形利益,如知名度、影響力、人物形象等,這時候需要結合作品傳播的目的和效果,運用流量等能演變成客觀數字的要素來進行劃分從而判定是否侵權或侵權的程度。
(二)明晰平臺方侵權責任承擔的分配,完善“避風港”原則
現如今各短視頻平臺中短視頻數量之多,內容質量也參差不齊,又因為平臺方侵權行為責任目前尚未明晰,使得平臺本身就有心無力的監(jiān)管變?yōu)閷η謾嘈袨榈牟蛔鳛楹头湃巍C鞔_用戶和平臺的侵權責任的承擔,應主要通過國家完善效果法律規(guī)定和實施細則來明確落實。2?針對短視頻平臺濫用“避風港原則”的現象,國家應及時完善以防模糊平臺方的侵權責任承擔的邊界。首先除了明確“避風港原則”的條款性質,認定其是歸責條款還是免責條款以外,更應當在適用條件上加以細化,從主體、是否直接獲利、是否具有合法形式等方面再作具體規(guī)定。另外,法律還應當作出關于服務商的投訴渠道相關的最低規(guī)定,防止出現權利人無法使用“通知”權利的現象??偟膩碚f,適用“避風港原則”必須以法律明文規(guī)定為依據,對其條款性質理解清楚,細分短視頻平臺是否符合這一條款的適用條件,避免使用時產生爭議,才能做到平衡各方利益。
(三)短視頻平臺建立嚴格的內容審查機制
前文已指出,目前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對侵權內容的管理多是運用事后補救、監(jiān)管的方式,這種方式因已對被侵權人產生了危害,使得追責意義不大。短視頻平臺作為短視頻審核最直接、最關鍵的一環(huán),若是采取了事前預防、監(jiān)督的方式,則可以將危害降到最低,讓侵權行為在初始階段及時的被制止。
首先,短視頻平臺應針對當前存在的音樂版權問題,應當建立相應的版權過濾機制以加強短視頻內容的審核。短視頻平臺可以借鑒、引進其他平臺已有的高端技術來加強審核效果,例如很多視頻應用軟件已經建立的正版數據庫,或者如騰訊的“視頻基因對比技術”。而對于一些技術無法識別的內容,加大投入人力審核的力度。要想對短視頻進行有效的版權過濾,確切加強對短視頻對事前審核,那么技術與人工的雙重審核模式的建立是不可避免的。其次,在技術和人工的雙重審核模式的基礎上還可以建立在電影和游戲領域已采用的分級審核機制,即平臺根據內容的流行度和用戶的顯著性程度,來給予不同的審核力度。最后,短視頻平臺作為提供共享視頻空間和管理的重要主體,加強與版權方的進一步合作,讓更多的音樂作品的合法版權能納入其音樂庫中才是規(guī)避侵權現象的首要職責。只有增加授權的音樂作品內容,豐富授權曲庫,才能從源頭上解決數字音樂版權問題。
參考文獻
[1]王怡鑫.短視頻平臺的音樂版權保護問題研究——以抖音短視頻平臺為例[J].法制與社會,2019,000(024):59-6
[2]司思.論短視頻平臺的數字音樂版權保護[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8, 020(005):113-121.
[3]郝明英.網絡短視頻平臺的著作權侵權責任認定[J].山東科技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50-58.
作者簡介
李昭屹,1999.07.07,女,漢族,廣西柳州,本科,法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