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十多年前的舊事了。那時,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還沒有普及,高中生為數(shù)不多的休閑方式,就是偷偷在課外書中藏一本青春雜志。對這種看似不務(wù)正業(yè)的行為,老師們都保持著點到為止的默許,在名利浮躁的年代,能沉下心去喜歡文學不是一件壞事。
作為典型的文藝青年,我斷斷續(xù)續(xù)地訂購了很多雜志,其中大多數(shù)隨著時間流逝而不知所蹤,唯有一本被悉心保留至現(xiàn)在。在這本紙張泛黃的雜志里,收錄著我非常喜愛的一篇文章。不到三千字的記敘文,我反復(fù)閱讀到幾乎可以全文背誦,兩個學生在單薄青春中互相救贖的奇妙境遇,像一顆柔軟的子彈擊中我的心臟。
露西婭,這是作者的筆名。能取這樣一個名字的人,一定是個溫柔、細膩的女孩。
那個年代流行交筆友,我曾嘗試通過各種途徑,想要結(jié)識這個寫得一手好文章的學姐,然而大海撈針,以失敗收尾。最終,我只能作罷,將文章剪下貼在課桌一角,在每當感覺快要在書山題海中累垮時讀上一遍,汲取繼續(xù)奮斗的力量。憑借一個陌生作者的隔空鼓勵,我得以保持旺盛的斗志,心態(tài)平穩(wěn)地度過煉獄般的高三,如愿走進心儀的高校。
能遇上一篇影響自己的文學作品,是一件難得的事情。
年少無心插柳,青年漸成濃蔭。在文學世界略受熏陶,升入大學后,我開始嘗試寫作投稿,人生經(jīng)歷并不厚重,文筆稚嫩青澀,就老老實實地寫高考故事,寫成長感悟,寫友情的酸甜苦辣,寫親情的溫暖瞬間。在經(jīng)歷一波波退稿后,我仍舊堅持不懈,慢慢敲開一些雜志的大門,發(fā)表的樣刊堆疊起來,逐漸竟有兩三米之高。
沒有經(jīng)歷過歲月的輪回,就沒有資格評價人生的奇妙。我哪里能想到,居然會在十多年后認識露西婭。彼時,筆友、QQ與博客已是舊時光的產(chǎn)物,在某個文學網(wǎng)站上,我無意間看到了她的作者簡介,由此知曉了對方開設(shè)的微信公眾號。
當手機提示添加微信好友的申請通過時,我不敢相信遙遠的心愿居然能夠?qū)崿F(xiàn)。斗轉(zhuǎn)星移近十年,不知對方寫作激情是否如初,但在得知自己被一個讀者記掛了十多年時,對方的言語里很是驚喜。
那次,我們在微信上聊了很久,一點兒都不像剛剛認識的陌生人。露西婭感嘆,她都快要忘記自己曾是一個激揚文字的文藝女青年了。
看著聊天界面,我開心得手舞足蹈。露西婭的一篇舊文一度是我的精神信仰,而我的好評則給了她一面鏡子,讓她在凌亂現(xiàn)實中,重新看到曾經(jīng)忠于文學夢想的自己。
這種珍貴的相遇,自我開始寫作后更有共鳴。在成長道路上走過的彎路,在文理分科、填寫志愿、考研實習中面臨的人生抉擇,被我真真實實地記錄下來,像一個兄長對弟弟妹妹的叮嚀,隨后被印上雜志,擺進每一座城市的書店,等待著被某個讀者認領(lǐng),給予其陪伴與指引。
這些年,借由紙上會面,在祖國西南偏安一隅的我,得以認識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經(jīng)常在一些不經(jīng)意的時刻,微博私信響起,像我當年迫切尋找露西婭一樣,一些學生讀者循著筆名找來,大大方方向我打招呼:“嗨,程則爾,謝謝你的文章陪伴我度過高三時光,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上大學了?!?/p>
世間萬物,慶幸相遇。匆匆那年,露西婭傳來的那束火苗沒有熄滅,在我的手掌里神奇地傳遞下去,成為青春中的珍貴記憶,一朵云搖動另一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