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芳 ,韓鵬飛 ,謝丹丹 ,遲雪梅 ,遲乃玉 ,劉春瑩 *
(1.大連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2.遼寧省海洋微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遼寧 大連 116622)
海洋貝類具有肉質鮮美、營養(yǎng)豐富、絕大多數(shù)種均可食用的特點,是我國重要的水產(chǎn)養(yǎng)殖物種。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19年我國海水貝類養(yǎng)殖面積達到120.4萬hm2,占海水養(yǎng)殖總面積的60.4%, 養(yǎng)殖海水貝類產(chǎn)量高達1457.9萬t,占總海水養(yǎng)殖量的70.6%[1]。隨著工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大量的污染物質被投放到水體中,造成水中氮、磷等元素大量累計,導致一些產(chǎn)毒微藻大量繁殖,其所產(chǎn)毒素大量富集在遷移能力較差的貝類體表和體內,造成貝類死亡,人類食用后對健康產(chǎn)生巨大威脅[2-3]。最近,河北省秦皇島市出現(xiàn)了食用貽貝中毒的系列事件,通過檢測,發(fā)現(xiàn)有毒貽貝中麻痹性貝類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含量超過了安全限量標準的2倍,目前仍沒有有效的藥物治療貝類毒素引發(fā)的中毒[4-5]。
PSTs 是貝類毒素中含量較高、范圍廣、毒性較強的毒素[6-9],主要由海洋鞭毛藻屬產(chǎn)生,在牡蠣、 扇貝等濾食性雙殼貝類的消化器官中積累[10-11]。PSTs的毒性作用是通過在哺乳動物神經(jīng)細胞中鈉通道的可逆阻斷實現(xiàn)的,由于鈉離子的流入對電位變化至關重要,阻斷它可以阻止動作電位的形成,從而產(chǎn)生PSTs特有的神經(jīng)癥狀[12-14],引發(fā)人體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損傷[5,15]。PSTs 中毒事件常暴發(fā)于全球溫帶和亞熱帶沿海地區(qū),已經(jīng)引起了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關注,具有明顯的毒性表征,口服致死量約為1 mg,對旅游業(yè)、餐飲行業(yè)造成了重大的打擊[16]。因此,加強對海產(chǎn)品貝類的毒素含量監(jiān)測,不斷探索可降解貝類毒素的方法,對于食用性貝類脫毒和養(yǎng)殖貝類脫毒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PSTs 的清除方法可分為化學法、物理法和生物法。化學法目前是歐洲委員會批準的一種凈化受污染產(chǎn)品的方法——氯水降解。但這種方法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氯殘留或副產(chǎn)物較多等[17]。物理凈化是通過加熱、吸附等來降低PSTs 含量的方法,但貝類毒素熱穩(wěn)定性好,降解效率低[18]。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代謝或酶轉化貝類中的PSTs[19,20]。微生物降解毒素法是目前人們普遍認同的對人體傷害少、更不會造成環(huán)境二次污染的一種方式[21-23]。C.J.Donovan 等[11]在紫貽貝中得到了能夠降解PSTs 的菌株;E.A.Smith 等[24]在幾種常見貝類中篩選得到了降解PSTs 的菌株。N-磺酰氨甲?;惗舅厥荘STs中占比較大的一類毒素,如何降解該類毒素是目前的研究熱點[6-7,9,25],但目前關于微生物降解N-磺酰氨甲?;惗舅氐膱蟮篮苌?,菌種資源匱乏,產(chǎn)業(yè)化更無法實現(xiàn),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本研究通過平板涂布篩選法,從大連渤海海域野生牡蠣消化腺中篩選得到4 株形態(tài)不同的菌株,并研究不同PSTs 毒素濃度對菌株生長能力的影響,旨在篩選出能夠降解N-磺酰氨甲?;惗舅氐奈⑸?,為接下來的食品和養(yǎng)殖中產(chǎn)業(yè)化降解貝類毒素研究奠定基礎。
大連渤海海域(121°790398′E,39°033197′N)采集的野生牡蠣的消化腺。
N-磺酰氨甲?;惗舅貥藴势稢RM-C1&2-b,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anada 提供; 硝酸銨-15N2,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chǎn)品;恒溫搖床(型號為CRY-2112),上海茸研儀器有限公司產(chǎn)品;生物安全柜(型號為LA2-4A1),新加坡藝思高科技有限公司產(chǎn)品;恒溫培養(yǎng)箱(型號為LTI-700),上海愛郎儀器有限公司產(chǎn)品;全自動生長曲線分析儀,OY Growth Curves AB Ltd.L(Finland)產(chǎn)品;培養(yǎng)基所需的其他化學試劑,天津市大茂化學試劑廠產(chǎn)品。
海洋菌肉湯液體培養(yǎng)基:蛋白胨5 g·L-1,酵母粉1 g·L-1,氯化鈉19.45 g·L-1,無水氯化鎂5.9 g· L-1,硫酸鈉3.24 g·L-1,檸檬酸鐵0.1 g·L-1,氯化鈣1.8 g·L-1,氯化鉀0.55 g·L-1,碳酸氫鈉0.16 g·L-1,硼 酸0.022 g · L-1, 溴 化 鈉0.08 g · L-1, 氯 化 鍶0.034 g·L-1,氟化鈉0.0024 g·L-1,硝酸銨0.0016 g·L-1,磷酸氫二鈉0.08 g·L-1,pH值(7.6±0.2)。
海洋菌肉湯固體培養(yǎng)基:在海洋菌肉湯液體培養(yǎng)基的基礎上加入1.5%的瓊脂。
將從大連渤海海域撈取的野生牡蠣的消化腺取出,稱重,為6.18 g,充分研磨后用200 mL無菌蛋白胨水沖洗(無菌環(huán)境中進行),4 ℃、3000 r·min-1離心5 min,取上清液,得到牡蠣消化腺菌液。將得到的菌液以1%的接種量于10 mL 海洋肉湯液體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48 h(30 ℃,160 r·min-1),當菌液OD600值 達 到0.4~0.6 時 進 行 梯 度 稀 釋, 取10-5、10-6、 10-7稀 釋 倍 數(shù) 的 菌 液, 分 別 與20 μL 的15.05 μmol · L-1、 150.50 μmol·L-1毒素標準品混合,涂布于海洋肉湯固體培養(yǎng)基上(對照組用不含有毒素的海洋肉湯固體培養(yǎng)基),30 ℃恒溫培養(yǎng)72 h,挑取生長出的單菌落,進行形態(tài)學觀察,將目的菌株進行分離純化及保藏,用于進一步研究。
將初篩得到的菌以2%的接種量分別加入到含有15.050 μmol·L-1、0.750 μmol·L-1、0.301 μmol·L-1N-磺酰氨甲?;惗舅貥藴势返?50 μL 海洋肉湯液體培養(yǎng)基中,以不加N-磺酰氨甲?;惗舅氐暮Q笕鉁后w培養(yǎng)基作為對照組,30 ℃、160 r·min-1進行培養(yǎng),間隔2 h 取1 次樣,用全自動生長曲線分析儀培養(yǎng)和檢測培養(yǎng)液OD600值,每組3 個平行;繪制菌株的生長曲線,根據(jù)其生長情況初步判斷菌株是否具有利用、降解N-磺酰氨甲?;惗舅氐哪芰?。
將能夠利用毒素的菌株進行簡單染色及革蘭氏染色鏡檢,并觀察其菌落特征,對菌株進行初步鑒定。
能夠在含有N-磺酰氨甲?;惗舅氐暮Q笕鉁囵B(yǎng)基中進行生長的菌株,可能具備降解該毒素或者耐受該毒性的特性。分別用含有15.05 μmol·L-1、150.50 μmol·L-1濃度N-磺酰氨甲?;惗舅氐某鹾Y培養(yǎng)皿進行牡蠣消化腺菌液培養(yǎng),結果顯示,在含有毒素的初篩培養(yǎng)皿中,菌落數(shù)量減少;在含有高濃度毒素初篩培養(yǎng)皿上的菌落數(shù)明顯少于低濃度培養(yǎng)皿菌落數(shù)(見圖1a、b),說明毒素對于大多數(shù)微生物的生長具有抑制作用,而能夠在高濃度毒素初篩培養(yǎng)皿上生長的微生物,對該毒素具有更高的耐受性或者降解能力。通過菌落及菌體形態(tài)觀察(見表1),初步判斷從牡蠣消化腺中篩選得到了疑似能夠降解或耐N-磺酰氨甲酰基類毒素的4 株菌,命名為H-1號、H-2號、H-3號、H-4號;這4株菌的菌落形態(tài)均為表面光滑、濕潤,菌體為桿狀或球狀,無芽孢,可以初步判斷皆為細菌。并對比各菌株在無毒及有毒情況下菌體的形態(tài)變化(見表1),結果顯示加了一定量毒素后菌株個體都比不加毒素小且形態(tài)均一。
表1 初篩得到的4株菌的形態(tài)學特征
圖1 牡蠣消化腺菌液在含毒初篩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生長情況
分別在加入了15.050 μmol·L-1、0.750 μmol·L-1、0.301 μmol·L-1N-磺酰氨甲?;惗舅氐暮Q笕鉁囵B(yǎng)基中培養(yǎng)初篩得到的4 株菌,繪制其生長曲線,同時與未加毒素的對照組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見圖2。
圖2 初篩菌株在不同毒素濃度下的生長曲線
H-1菌株(見圖2a)在較低濃度(0.750 μmol·L-1、0.301 μmol·L-1)毒素下,生長趨勢和對照組(0 μmol·L-1)相似,基本不受影響;但在高濃度(15.050 μmol·L-1)毒素下,培養(yǎng)0~16 h 時基本不生長,處于延滯期,16 h 后才開始進入指數(shù)生長期,OD600值低于對照組,說明高濃度毒素對H-1 菌株的生長有抑制作用。
H-2 菌株(見圖2b)在不同濃度毒素(15.050 μmol·L-1、0.750 μmol·L-1、0.301 μmol·L-1)下,其生長趨勢與對照組(0 μmol·L-1) 基本相同,OD600值變化不大,說明不同濃度的毒素對菌株生長基本無影響,該菌株可能具有耐毒的作用。
H-3 菌株(見圖2c)在培養(yǎng)0~16 h 時,較低濃度毒素(0.750 μmol·L-1、0.301 μmol·L-1) 下生長趨勢和對照組(0 μmol·L-1)相似,高濃度毒素(15.050 μmol·L-1)下生長趨勢相較于對照組生長緩慢,這說明在高濃度毒素下,菌株生長前期得到馴化;培養(yǎng)16~30 h時,添加不同濃度毒素的菌株的OD600值均高于對照組,且隨著毒素濃度的增加而增加,這說明該菌株可能具備降解毒素的能力。
H-4 菌株(見圖2d) 在3 個毒素濃度(15.050 μmol·L-1、0.750 μmol·L-1、0.301 μmol·L-1)下的生長趨勢和對照組(0 μmol·L-1)相似,OD600值變化不大,說明不同濃度(15.050 μmol·L-1、0.750 μmol·L-1、0.301μmol·L-1)的毒素對菌株生長基本無影響,該菌株可能具備耐毒的作用。
綜上判斷,H-3 號菌株具有降解利用N-磺酰氨甲?;惗舅氐哪芰?,H-2、H-4號菌株具有較好的耐N-磺酰氨甲?;惗舅氐哪芰Α?/p>
將篩選得到的菌株H-2、H-3、H-4 號進行革蘭氏染色,染色結果見圖3。圖3顯示,H-2、H-3號和H-4 號菌株均為革蘭氏陽性菌,但H-4 號菌株著色較淺。
圖3 菌株革蘭氏染色結果
本研究從渤海海域野生牡蠣消化腺中篩選得到了一株能夠利用N-磺酰氨甲?;惗舅氐暮Q蠹毦鶫-3,兩株耐N-磺酰氨甲?;惗舅氐暮Q蠹毦鶫-2和H-4。不同濃度毒素對上述菌株生長情況的影響結果顯示,H3 菌株對低濃度毒素(0.750 mmol·L-1、0.301 mmol · L-1) 具有耐 受 力, 而高濃 度 毒素(15.050 mmol·L-1)在H3 菌株生長前期降低了其生長速度,但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增長,H3 菌株明顯表現(xiàn)出能夠利用毒素的能力;且隨著毒素濃度的增加,其生長量逐漸升高,這可能意味著經(jīng)過毒素的馴化,H-3號菌株對于毒素的降解利用率得到了提高,且有可能具備降解其他種貝類毒素的功能。結果為今后研究麻痹性貝類毒素的降解提供了菌種資源。H-2 和H-4 菌株主要表現(xiàn)出對N-磺酰氨甲?;惗舅氐哪褪埽浣到庠摱舅氐哪芰€有待于進一步驗證。此外,本研究通過將毒素和菌液混合后涂平板進行篩菌,這種方式操作簡便、可行性強、節(jié)約成本,也為其他菌株的篩選提供一種簡便、可行的方法。
鑒于目前貝毒通過海產(chǎn)品的食用而富集在人體內引發(fā)一系列疾病,甚至死亡,也造成海產(chǎn)品在養(yǎng)殖過程中貝毒含量超標而影響?zhàn)B殖業(yè)的收入,造成經(jīng)濟收益降低等情況,可對這種具有耐或降解麻痹性貝類毒素能力的菌株進行發(fā)酵條件、降解毒素機理、代謝機制、基因克隆表達等進一步研究,例如期望得到能夠直接降解麻痹性貝類毒素的酶,用于快速檢測麻痹性貝毒含量;或通過耐毒與不耐毒的菌株混合,制成檢測麻痹性貝毒試劑,根據(jù)兩種菌株生長量來判定貝類毒素的含量范圍;也可開發(fā)成微生物制劑,通過降解藻類產(chǎn)生的毒素或者降解貝類消化腺內的毒素來降低對人類的危害,可廣泛應用于海洋食品生產(chǎn)和養(yǎng)殖行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