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二號頭目
這段時間大家可能也都看到了,國家重拳出擊整頓校外培訓。很多人不理解這事,其實很簡單,如果你們理解了這當中的套路,也就理解了校外培訓這種事其實對高考本身的公平性打上了一個大問號。
相信大家都有過一個感觸,有時候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別人家的老師”,相同的知識,人家講起來深入淺出娓娓動聽,下邊的學生們一個個就像打了雞血伸著脖子聽,上課跟脫口秀現(xiàn)場似的。
我們經(jīng)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這類老師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激發(fā)興趣,讓小孩由衷地喜歡上知識,頂級名師就是這樣開展工作的。
以前碰上這種很牛老師,往往是隨機的,更不可能一個班所有老師都是這樣的。你想搞專項訓練,你們學??赡軟]幾個老師有這能力。
現(xiàn)在情況變了,有人很快發(fā)現(xiàn)這是個發(fā)財捷徑:很多家長為了小孩是不惜血本的,那是不是可以通過資本,把這些優(yōu)秀老師聚集在一起,然后由愿意花錢的家長買單?
當然可以啊,有培訓機構找到這樣的老師后,直接出一百多萬年薪!老師也是人,家里也有老人小孩,一看自己的能力可以變現(xiàn),在培訓機構一年的收入頂?shù)纳显趯W校一輩子,那還糾結啥,果斷過去唄。
所以很多地方就出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超級培訓機構把周圍的優(yōu)秀老師一網(wǎng)打盡,學生們想領先一步,得出比學校貴幾十倍的學費,自然都跑那里去了。
我國的公立教育跟很多國家私立模式相比要公平得多,但是現(xiàn)在慢慢在公立學校之外衍生出了一套“按資分配”的私立模式。而且價格差距很大,從一年幾千的,一直到一年幾十上百萬的。培訓機構的老師差距也天上地下,有的就是剛畢業(yè)的小孩,家長去參加這種菜鳥的培訓純粹就是求心理安慰。有的本來就是名師,高價聘請出來,那自然是有效果的,但是價格也非常顯著。
而且我們知道,高考演化到現(xiàn)在,考試內(nèi)容已經(jīng)高度“可預測”了,這里說的“預測”,不是押題,而是說你可以按照一定的套路,專項練習,不斷精進,或者說叫“定向訓練”,花一百個小時定向訓練,相當于兩百個小時瞎折騰,可能還不止。
以前有一個難度分類的模型,舒適區(qū)(沒難度),挑戰(zhàn)區(qū)(有一點點難度,但是也能做出來),崩潰區(qū)(完全能力之外,看了就崩潰)。
高手就在挑戰(zhàn)區(qū)訓練,舒適區(qū)沒用,崩潰區(qū)容易打擊自信,老師的另一個作用就是針對學生水平,設計訓練計劃,讓他永遠處在挑戰(zhàn)區(qū),學習既有挑戰(zhàn)性,又不是簡單重復,時間長了會有一個指數(shù)曲線的效果出來。頂級老師和頂級教練的作用主要在這里。
這一點在公立學校差距也有,但是并不大。如果是三十萬一年的機構和正常學校相比,那就是天上地下的差別了。
問題是什么樣的家庭能支付起這樣的費用?肯定是年入五十萬以上的城市中產(chǎn)家庭和富豪們。你可能覺得這些人也不多啊,問題是名校錄取名額也不多。
你可能要說,那些真正聰明的孩子根本不需要補課。確實不需要,但是其他普通的怎么辦?
演化到最后,其實就是一小部分天才和城市中產(chǎn)的孩子壟斷名校,畢竟中產(chǎn)的普通孩子和縣城的普通孩子,接受的教育都不一樣,他們放一起考,結果會是什么樣?
而且由于課外培訓的學費高,機構賺錢后,有更多資源可以挖老師,以至于附近的好老師更是被徹底連根拔。公立學校成了機構的培訓中心,最好的教育資源一步步變成了有錢人的資源,如果沒錢就慢慢耗去吧。
如果在美國,這都沒什么問題,資本主義社會就是這么組織的,有錢人在各方面都是最好的配置,自然可以上一流的貴族學校。公立負責放羊,私立負責考試,其樂融融。
但是在我國,這個問題就比較復雜,如果社會資源給少數(shù)人服務,肯定會激起大家的不滿,政府也不能接受這樣“無為而治”。
不僅如此,這種方式進一步催生了更加復雜的競爭模式。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有個培訓講師以前是物理博士,博士畢業(yè)后就去大學教書。大學教書沒啥錢,私下里他給別人做高中物理家教。一開始教的一塌糊涂,畢竟他自己物理好不是因為他有啥獨特的技巧,而是因為他腦子好,腦子好這事又不能傳授出去。
很快地,他開始到處找資料,研究如何提升教育能力,先后翻了國外的可汗學院,教育期刊,各國物理教材,博取眾長。畢竟他的優(yōu)勢是英語特別好,腦子也快,很快總結出一套講解高中物理的套路,以及怎么對付考試的套路,效果驚人,因此在圈內(nèi)越來越出名。后來去一個小培訓機構,一年幾百萬的收入。學生們想上課,需要十幾萬的學費,而且從來都報滿。
這種高額激勵下,越來越多的高手投身到這個行業(yè)。你可能會說這不挺好的嗎,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到更牛的考試技巧。
其實不是,因為考試不是搞科研,并不是向未知領域擴張,高考本身是個零和博弈,如果一部分人率先裝備加特林,那就是對其他人的單方面屠殺。而這些加特林主要是對相對富裕人群服務的。大家看懂了這個邏輯了吧,如果任由發(fā)展下去,校外機構是真正的學校,而公立學校反而成了擺設。
這也是為啥前幾天在抖音看到一個哥們講,說他們985大學,一個班三十來個人,縣城的只有仨,其他的都是中型以上城市。要知道,我們上大學那會兒班里基本都是小地方來的,大城市的非常少,整體是按照人口比例分布的。
現(xiàn)在城市里的教育水平本來就高得多,又疊加這么變態(tài)的培訓機構,大家考著相同的試卷,卻接收著不同維度的信息,效果啥樣大家也能想到了。我們整天說給基層留條路,慢慢的也就一句空話了。
當然了,治理校外培訓機構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你是學生家長,你們班的人都跑去校外培訓了,你能不著急?這樣無形中拉高了教育費用。
前段時間還聽同事們討論,說自己當初一天課都沒補過,照樣上985。生孩子的時候本來下定決心堅決不補課,可是看著全班都去補課了,自己挺了一段時間徹底崩潰,最終選擇了妥協(xié),也把孩子送去培訓了— 這就是內(nèi)卷。
問題是國家不是要鼓勵人口嘛,現(xiàn)在大家不愿意生孩子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經(jīng)費太高。而這里說的教育經(jīng)費,義務教育花不了幾個錢,補課和學區(qū)房占大頭,而且上不封頂,補課費一年花十幾萬到幾十萬的大有人在。高昂的教育經(jīng)費讓年輕人對生孩子望而卻步,覺得生出來也培養(yǎng)不起,當然不想生了。
這個意義上講,國家也遲早會出手。年初的時候,我看美國那邊的股評節(jié)目,分析師就說中國政府大概率會出手干預,因為有不少教育機構在美股上市嘛,他們那邊自然很擔心這事。
說到這里,可能已經(jīng)有人不爽了,那我家孩子物理不好,想利用課外時間補補,這也有問題?也沒問題,或者說“按理說沒問題”,不過今后可能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隨意了。
事實上就算把所有的培訓機構都關了,最后依舊會有人不惜血本請家教。我上文說的物理博士,他以前就是做一對一家教的,后來才開始搞培訓班。如果他們培訓機構關掉了,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了大學的編制,這些年一直在搞培訓,回不了大學,也不可能回家坐著發(fā)愣,只可能是繼續(xù)從事這行,國家不可能把家教都禁了對吧。不過集中度下降,自然會導致利潤不足,可能之前離開公立體系的那些老師又回去了。
而且大家也看出來了,自由和公平有時候確實是沒法兼顧。你想讓大部分人受益,可能就得刪掉一部分選項,讓大家干脆沒得選,自然而然就到了一條起跑線了。
思來想去,只能說這個世界一直有種自發(fā)趨勢:優(yōu)質(zhì)資源和財富會自發(fā)不斷向頂層集中。追求公平的本質(zhì)就是對抗這種趨勢,過程會非常痛苦而且充滿波折,我國恰好對公平這一目標非常在意。
那今后有啥發(fā)展方向?
很多人說要擴大大學招生,其實這玩意想想就知道只是把問題往后甩,以前大學生少的年代招聘要“大專以上”,后來擴招,企業(yè)招聘要“大學本科”,現(xiàn)在已經(jīng)擴展到“211以上”,甚至研究生去面試,第一個問題都是“本科哪的?”這不是開玩笑,為了壓低面試成本,劃線降低人數(shù)這事很正常。
不過今后要慢慢改變技校和職校放羊狀態(tài)。央視之前有過一個紀錄片,有個職校培養(yǎng)廚子確實有一套,廚子們技術過硬,連帶學校牌子也跟著硬,盡管不是大學,但是畢業(yè)后比大學生都搶手。
還有一個技校在動畫方面研究很深,學生們功底扎實,畢業(yè)生也非常好找工作,甚至有畢業(yè)生一個月五六萬。如果在大學之外多走出幾條路來,自然不那么往死里追大學了。
從現(xiàn)在的情況來看,后續(xù)可能會立法禁止周末和假期補課,甚至延長學生待在學校的時間,讓大家想補都沒得補,強行把大家往一個賽道上摁。家長慢慢形成不補課的共識后,家庭教育經(jīng)費開支才能緩慢降下來,說不定能不那么內(nèi)卷。
并且最近國家也同步整改學區(qū)房,那玩意的本質(zhì)和校外補課其實是一回事,也是按資分配教育資源。這段時間房產(chǎn)圈關于學區(qū)房未來走向的爭論也非常激烈。我仔細看了下,一伙人覺得國家肯定會慢慢取消;但是另一伙人覺得誰家的小孩上哪個學校,總得有個標準吧,你不用學區(qū)房用啥?具體往哪發(fā)展,其實誰也說不準。
政府也往往是走一步之后發(fā)現(xiàn)了問題,再修正,修正后暴露出來新問題,再解決。就好像當初孩子們抱怨壓力大,沒時間吃飯睡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家說要減負,一下子減出來一個校外培訓機構,現(xiàn)在又在治理,弄不好又改回去了。接下來有啥問題,誰也不知道。
社會發(fā)展初期大部分事情都好解決,畢竟受益階層較少。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利益格局開始定下來,做任何操作都要動一部分人的蛋糕,都會激起一部分人的反感,沒有政策能讓所有人滿意。比如這次整改,已經(jīng)造成了教育行業(yè)的大裁員,疊加疫情影響,這些人大概率現(xiàn)在正在瑟瑟發(fā)抖。有的機構過年的時候還在春晚打廣告,現(xiàn)在眼瞅要被資本全面拋棄了,可見這事的影響非常大。
此外,公平這個問題在不同的人眼里完全不是一回事,很多時候往往是屁股決定腦袋,你錢多肯定是覺得既然用錢能買到好資源實在是太合理了;如果你是普通人,你可能傾向于認為教育資源是“公器”,怎么能被有錢人壟斷?關鍵是社會層面該怎么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