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益,楊 康,李冬雪,周翰林
(1. 重慶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學院,重慶 400074; 2. 重慶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重慶 400074)
混凝土屬于人工復合材料,在各種建設工程中廣泛應用,其結構受載會產生損傷,且損傷不斷累積會導致脆性破壞,從而影響結構正常的使用,增加安全隱患[1],因此對混凝土的損傷破壞進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對材料內部的細微變化進行監(jiān)測、分析的技術稱為聲發(fā)射技術(acoustic emission, AE),已廣泛應用于巖石的動態(tài)無損健康監(jiān)測中[2-5]。
針對混凝土類復合型材料,現(xiàn)階段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用聲發(fā)射參數(shù),如能量、振鈴計數(shù)、頻率、波形等對混凝土損傷破壞特征進行表征分析[6-9],對于混凝土類材料的聲發(fā)射源定位研究起步較晚,1970年才代出現(xiàn)相關研究[10]。
聲發(fā)射源定位技術對于損傷點的準確測定起到重要作用,現(xiàn)有源定位算法多為時差定位法[11-13],通過提取聲發(fā)射源到達傳感器的時間以及各個傳感器間的距離,求解聲發(fā)射源定位點坐標,即為聲發(fā)射定位點,從而對材料可能出現(xiàn)的損傷點進行預測[14-15]?,F(xiàn)有時差定位算法將波速的傳播視為恒定值,但現(xiàn)有研究表明,波速的改變對定位精度影響較大[16]。對于混凝土類的人工復合型材料,波在內部傳播時衰減嚴重,導致波速并不以恒定值傳播,使得定位與實際損傷誤差較大,因此探究波速在混凝土內部的衰減特性,并考慮波速的衰減,建立基于波速衰減的源定位算法,對于提高源定位精度至關重要?,F(xiàn)階段考慮波速衰減的定位算法研究較少,尤其是三維定位相關算法。
基于此,筆者對混凝土梁進行波速衰減試驗,探究波速的衰減特性,從期得出波速隨距離的傳播函數(shù)公式,并得到衰減率;基于波速衰減公式,建立考慮波速衰減的聲發(fā)射源三維窮舉定位算法;進行三點加載試驗,利用此算法對加載過程的損傷點進行三維定位,并與常用時差定位法進行對比,驗證其準確性和可靠性。
試驗制備6根100 mm×100 mm×1 800 mm水泥混凝土大梁與3根100 mm×100 mm×400 mm水泥混凝土小梁,水泥為42.5普通硅酸鹽水泥,粗骨料為粒徑5~20 mm石灰?guī)r碎石,配合比如表1。采用機械拌合,振動臺振搗,標準養(yǎng)護室養(yǎng)護28 d,大梁編號D1~D6,小梁編號T1~T3,成型試件如圖1。
圖1 試驗試件Fig. 1 Test specimens
表1 混凝土試件配合比Table 1 Mix proportion of concrete specimen
選D1~D6進行波速衰減試驗,為探究波速在混凝土內部隨距離的衰減特征,采用聲華SEAU3H型16通道聲發(fā)射采集儀,選取SR150S型傳感器,頻率接受范圍為70~280 kHz,傳感器呈線性布設于試件上表面。試驗中前置放大器設置為40 dB,門檻閾值設置為35 dB,采樣頻率為1MHz。試驗步驟如下:
步驟1傳感器安裝:使用耦合劑將傳感器線性布設在試件表面,各傳感器間距100 mm,如圖2;
圖2 波速衰減測試Fig. 2 Wave velocity attenuation test
步驟2傳感器調試:在每個傳感器附近斷鉛3次,驗證其耦合條件與接收性能;
步驟3斷鉛試驗:在1#傳感器處進行五次斷鉛試驗模擬標準聲發(fā)射信號,每次斷鉛間隔2 s,確保所有傳感器均成功接收信號;
步驟4移至下一試件,直至試驗完成。
先T1~T3進行三點加載試驗,試驗荷載控制采用萬能壓力機,輸出最大壓力1 000 kN,可實現(xiàn)控制恒定位移進行加載。試驗保持0.1 mm/min的加載速率,試驗耗時約15 min,加載系統(tǒng)全程記錄荷載-位移曲線。采用SAEU3H聲發(fā)射信號采集系統(tǒng),研究采用8通道采集。
試驗聲發(fā)射參數(shù)設定為:閾值45 dB,采樣速率1 MHz,傳感器型號為SR150S,頻率接受范圍為70~280 kHz。傳感器①~⑧坐標分變?yōu)?150,0,0)、(250,0,0)、(250,100,0)、(150,100,0)、(150,0,100)、(250,0,100)、(250,100,100)、(150,100,100) ,布設方式如圖3。
圖3 傳感器布設Fig. 3 Layout of sensors
1.4.1 波速衰減
聲發(fā)射標準信號在材料內部傳播時受各種影響因素會產生衰減,而距離對其影響最為顯著[16],因此筆者對波速的衰減進行測試(如圖2),根據(jù)波速衰減試驗原理,波速隨距離的傳播計算如式(1):
(1)
式中:Δdi,i+1為相鄰兩傳感器間距;Δti,i+1為縱波到達相鄰兩傳感器時間差,由傳感器測得。
將計算的各個波速進行擬合,得到波速隨距離的衰減函數(shù)Vm。
1.4.2 基于波速衰減的聲發(fā)射源定位算法
基于波速衰減特性以及波速衰減試驗得到的衰減函數(shù)Vm,采用窮舉法作為聲發(fā)射源定位方法,并改變原有時差定位算法中采用恒定波速的計算方式,以此提高三維聲發(fā)射源定位點的精度與準確性。
在三點加載試驗中,設聲發(fā)射源在材料內部傳播至1#~4#傳感器的示意如圖4,聲發(fā)射源距第i個接收信號的傳感器的距離di如式(2):
圖4 聲發(fā)射源三維定位示意Fig. 4 Three-dimensional positioning of AE source
(2)
式中:(x,y,z)為聲發(fā)射源坐標;(xi,yi,zi)為第i個接收信號的傳感器坐標。
根據(jù)波速的擬合公式,可得聲發(fā)射源傳播至第i個接收信號傳感器的理論時間值Ti如式(3):
(3)
已知試驗實測聲發(fā)射源傳播至第1個與第i個接收信號傳感器的實測時間值分別為t1與ti,則第一個與第i個接收信號傳感器時差的理論值與實測值為ΔT1i與Δt1i,理論值與實驗值之間的誤差e1i為:
e1i=ΔT1i-Δt1i
(4)
對于理想均質材料,e1i=0,由于試驗誤差使得e1i≠0,因此引入最小二乘法思想,對各部分誤差求平方和e:
(5)
筆者采用窮舉法,將混凝土試件3個坐標軸方向按等網(wǎng)格進行劃分,網(wǎng)格相交產生大量格柵,將格柵點的坐標依次代入式(5),求得使式(5)取的最小值時的網(wǎng)格值坐標(x,y,z),理論上,此時的網(wǎng)格值為聲發(fā)射源坐標。
圖5為波速衰減測試過程中,斷鉛信號傳播至傳感器所接收到的聲發(fā)射信號衰減波形,其中傳感器取圖2中的1#~3#。
圖5 傳感器1#~3#采集斷鉛波形Fig. 5 PLB waveform of sensor 1~3
由式(1)計算得到波速隨距離的變化值如圖6所示,可以看出波速隨距離的衰減現(xiàn)象較為嚴重,初始的基準速度為4 745 m/s,在傳播600 mm時已降至2 124 m/s,衰減率達到55%,距離在600~1 000 mm 內逐漸趨于穩(wěn)定,整體呈現(xiàn)非線性衰減。
2.1.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4號篩)約0.3 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甲醇50 mL,密塞,搖勻,稱定質量,放置過夜,超聲處理(功率250 W,頻率50 kHz)30 min,取出,放冷,再稱定質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質量,搖勻,濾過,取續(xù)濾液,過微孔濾膜,得到供試品溶液。
圖6 聲發(fā)射波速衰減Fig. 6 AE wave velocity attenuation
將波速進行多項式擬合,得出波速Vm隨距離x的擬合函數(shù),如圖7。
圖7 波速衰減擬合函數(shù)Fig. 7 Wave velocity attenuation fitting function
擬合函數(shù)如式(9):
Vm=5 743.13=9.12x+0.005 4x2
(9)
試件損壞后裂縫的延展如圖8(a),由圖可知對于未預設切口的小梁試件,起裂點均在中線附近,其裂縫延展方向具有隨機性,形狀為不規(guī)則曲線,試驗中T1~T3號試件試驗結果具有一致性,筆者取T3進行分析,由圖8(b)可知,T3的裂縫周圍形成明顯的斷裂帶,經(jīng)測量其正面斷裂帶范圍為3 cm×10 cm的矩形。
圖8 試件損壞情況Fig. 8 Test piece damage condition
圖9為T3的荷載-位移曲線,整個曲線可分為4個階段:
圖9 荷載-位移曲線(T3)Fig. 9 Load-displacement curve (T3)
OA段(初始壓密):此階段位移元件開始接觸試件表面,荷載上升較為緩慢,不超過極限荷載的20%,此時位移主要來自試件表面壓陷。
AB段(彈性變形):此階段荷載上升速率明顯增大,達到極限荷載的90%,試件產生彈性形變,位移來自試件的受力彎曲。
BC段(塑性變形):此階段荷載迅速上升,達到試件抗彎荷載極限值,試件產生不可逆的塑性變形。
按照試件受載特性,將聲發(fā)射源定位點按時域劃分為4階段,分別為第250、350(B)、375(C)、380 s(D)點,其中B、C、D點與圖9一致。窮舉法計算中,網(wǎng)格劃分越多,格柵點越多,定位精度會有顯著提升,但過多網(wǎng)格會導致工作量過大,耗時太久。在保證定位精度的基礎上減少工作量,將網(wǎng)格以1 mm為單位進行劃分計算。
為探究優(yōu)化后源定位方法的準確性,將原有時差定位損傷點和優(yōu)化后的定位損傷點結果,與實際損傷裂縫的擴展路徑進行對比,并用不同符號表示,圓圈形為時差定位損傷點,十字叉為優(yōu)化后的定位損傷點,結果如圖10。
圖10 定位損傷點對比Fig. 10 Comparison of locating damage points
由圖10可知,將2種算法與實際裂紋進行對比,在彈性變形階段初期,即圖10(a)的0~250 s,2種算法的損傷點均出現(xiàn)在試件底部的受拉區(qū),在圖10(b)的彈性階段后期,即250~350 s之間,在受壓區(qū)域出現(xiàn)1處損傷點,但優(yōu)化算法明顯更接近實際裂紋;
由圖10(c)可知,BC點之間的塑性變形階段,即350~375 s之間,2種算法的損傷點均不同程度的向試件中心的受壓區(qū)擴展,原有算法在受壓區(qū)新增2處損傷點,多于優(yōu)化算法的1處,而優(yōu)化算法更接近實際裂紋的擴展路徑,優(yōu)化算法新增定位點更多的集中在受拉區(qū)。
由圖10(d)可知,荷載到達C點之后,即375~380 s之間,2種算法的受壓區(qū)與受拉區(qū)損傷點數(shù)目均迅速增加,并且均集中在宏觀裂縫附近,而優(yōu)化算法的損傷定位點更接近實際裂紋的擴展路徑,尤其是試件上部的損傷點。所有損傷點在裂縫的擴展路徑周圍形成明顯的斷裂帶。
將裂縫路徑周圍區(qū)域視為斷裂帶,通過測量得到斷裂帶在平面區(qū)域范圍為X:169~197 mm,Z:0~100 mm,如圖9。將所有源定位點在XZ平面進行投影,計算此斷裂帶內所有源定位點,如表2。
表2 斷裂帶內源定位點Table 2 Endogenous location of fault zone
由表2可知,試驗全程定位點共23個,所有定位點中,優(yōu)化算法在斷裂帶范圍內有16個定位點,占比70.0%,而時差定位法在斷裂帶范圍內只有7個,占比30.4%,定位精度明顯高于時差定位法;
其中在彈性變形階段,即350 s之前,優(yōu)化算法的定位點數(shù)量高于時差定位法,表明優(yōu)化后的算法對于混凝土的起裂點預測的準確性高于時差定位法。
在荷載接近試件抗彎極限,發(fā)生脆性斷裂前后(350~380 s),優(yōu)化算法定位點在斷裂帶內的數(shù)量由4個上升至16個,占比由17.4%上升至70.0%,明顯多于時差定位的漲幅,表明優(yōu)化算法對于混凝土的脆性斷裂帶的預測效果明顯優(yōu)于時差定位法。
1)標準聲發(fā)射信號波速與距離曲線呈非線性,波速在混凝土內部隨距離增大衰減現(xiàn)象較為嚴重,初始的基準速度為4 745 m/s,在傳播600 mm時已降至2 124 m/s,衰減率達到55%。
2)時差定位法與優(yōu)化窮舉法均可以從宏觀上反映混凝土裂縫的擴展趨勢,但優(yōu)化窮舉法定位點更接近實際裂縫的延展路徑,其所有損傷點在裂縫的擴展路徑周圍形成明顯的斷裂帶。
3)優(yōu)化窮舉法定位精度明顯高于時差定位法,其對起裂點有較為準確的預測作用,并且在混凝土梁的脆性斷裂階段,斷裂帶內的優(yōu)化窮舉法定位點數(shù)量由4個上升至16個,占比由17.4%上升至70.0%,明顯高于時差定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