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剛 鄧 岡 韋 祎 胡安梅 雷 霞 王林林△
(1.重慶市中醫(yī)院,重慶 400021;2.重慶市忠縣人民醫(yī)院,重慶 404399;3.重慶市銅梁區(qū)中醫(yī)院,重慶 402560)
變應性鼻炎(AR)是機體暴露于變應原后主要由IgE介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變應性鼻炎屬于中醫(yī)學“鼻鼽”的范疇,鼻鼽是以陣發(fā)性和反復發(fā)作的鼻癢、打噴嚏、流清涕為主要特征的疾病[1]。AR已成為主要的呼吸道炎性疾病,給患者生活質(zhì)量和社會經(jīng)濟帶來嚴重影響,但目前針對該病的治療長期效果不甚理想,容易反復發(fā)作。近年來中醫(yī)藥事業(yè)逐步發(fā)展,中醫(yī)藥優(yōu)勢病種的研究是目前中醫(yī)臨床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而變應性鼻炎在該項目上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2-5]。筆者前期行相關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趙氏雷火灸在變應性鼻炎中有相當好的療效[1],筆者“補肺氣,健脾氣,散邪氣”為法,選擇鼻周局部及相關穴位為主,采用趙氏雷火灸治療變應性鼻炎(肺脾氣虛證)取得良好的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按照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制定的AR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年,天津)標準[6],納入符合其中按照癥狀時間分類為:持續(xù)性變應性鼻炎的患者,即癥狀發(fā)作時間≥4 d/周,且≥連續(xù)4周;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醫(yī)耳鼻喉科》[7]中鼻鼽病辨證分型肺氣虛寒證及脾氣虛弱證。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愿意接受趙氏雷火灸治療;年齡14~65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不符合診斷標準者;所有受試者近1個月內(nèi)使用過糖皮質(zhì)激素、抗組胺藥、免疫抑制劑及鎮(zhèn)靜劑等藥物治療者;有肝腎疾病、糖尿病、大出血、腦腫瘤、腦出血、嚴重血液病、皮膚過敏性疾病等病史者;患者有意識、精神障礙,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合并鼻中隔偏曲及鼻息肉者;對艾灸過敏及不耐受艾灸療法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重慶市中醫(yī)院、重慶市萬州區(qū)中醫(yī)院、銅梁區(qū)中醫(yī)院收集到的資料完整的變應性鼻炎(肺脾氣虛證)患者312例,脫落16例,共計296例納入統(tǒng)計,其中男性124例,女性172例。按中央隨機分配為兩組。觀察組142例,男性60例,女性82例;年齡17~61歲,平均(41.32±3.64)歲;病程(3.00±6.17)年。對照組154例,男性64例,女性90例;年齡15~64歲,平均(40.57±4.18)歲;病程為(4.00±3.61)年。兩組受試者在上述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理論委員會批準。
1.3 治療方法 觀察組采用趙氏雷火灸治療,取穴:上星、素髎、印堂、迎香、睛明及其連線經(jīng)絡,合谷。每天接受趙氏雷火灸治療1次,連續(xù)治療21 d。從上星穴至素髎,上下灸15次后用手按1下,共灸60次。從印堂至右側的迎香穴做“八”字斜行,懸灸,鼻兩側各灸60次。用S型灸整個前額部共計60次。用雀啄法灸印堂、睛明、雙側迎香、上星,每穴30次,每10次后用手按壓。用雀啄法灸鼻孔的同時,讓患者坐位頭部后仰深呼吸,用手指壓上唇,一手用雀啄法灸鼻孔,做20次,嗅趙氏雷火灸的熱力和藥味,每10次稍作停頓。最后用雀啄法熏灸雙側合谷穴30次,每10次后用手按壓1次,全部步驟用時約25 min。對照組根據(jù)《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年,天津)》標準,鼻用糖皮質(zhì)激素具有強大的抗炎、抗過敏、抗水腫作用,鼻用糖皮質(zhì)激素為一線藥物,AR治療選用鼻用糖皮質(zhì)激素的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故對照組選用常用的鼻用糖皮質(zhì)激素:布地奈德鼻噴霧劑治療,方法為噴鼻,每日2次,每次2噴,連續(xù)治療21 d。
1.4 觀察指標 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第7天、14天、21天共4個時間窗進行。1)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6],即對于變應性鼻炎癥狀的總體感覺進行評分;2)癥狀體征評分[8],包括鼻癢、打噴嚏、流清涕、鼻塞、眼癢、異物感、眼紅、流淚等癥狀,以及鼻部專科查體的鼻甲與鼻甲黏膜體征;3)鼻結膜炎生活質(zhì)量調(diào)查問卷(RQLQ)[9]。4)實驗室指標。兩組各隨機選取30例在治療前及治療開始治療后第21天進行血清特異性IgE、IgG4、白三烯D4、P物質(zhì)測定。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見表1。兩組治療后VAS評分在治療7、14、21 d與治療前相比均明顯好轉(P<0.05),在治療7、14、21 d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下同。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 142 154治療前7.90±2.23 7.50±1.52治療7 d 4.90±1.88*5.30±2.29*治療14 d 2.90±3.47*3.20±1.50*治療21 d 2.10±2.23*2.30±2.21*
2.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后癥狀體征評分在治療7、14、21 d與治療前相比均明顯好轉(P<0.05),治療21 d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在鼻癢、打噴嚏、流清涕、鼻塞幾大核心癥狀與鼻甲與鼻甲黏膜表現(xiàn)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眼癢、異物感與眼紅、流淚表現(xiàn)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同時間點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n=142)對照組(n=154)時間治療前治療7d治療14d治療21d治療前治療7d治療14d治療21d鼻癢1.32±0.61 1.05±0.35*0.75±0.21*0.63±0.58*1.49±0.95 1.14±0.67*0.82±0.81*0.59±0.34*打噴嚏2.17±0.55 1.35±0.85*0.61±0.54*0.62±0.34*2.13±0.72 1.42±0.90*0.50±0.89*0.52±0.17*流清涕2.25±0.18 1.32±0.15*0.81±0.71*0.72±0.53*2.11±0.56 1.15±0.43*0.74±0.28*0.68±0.85*鼻塞1.45±0.89 0.92±0.51*0.62±0.12*0.32±0.71*1.52±0.64 0.94±0.34*0.60±0.41*0.39±0.24*眼癢、異物感0.51±0.21 0.30±0.24*0.29±0.51*△0.22±0.41*△0.62±0.37 0.29±0.10*0.22±0.17*0.18±0.63*眼紅、流淚0.42±0.64 0.27±0.54*0.23±0.19*△0.12±0.34*△0.39±0.74 0.22±0.38*0.19±0.34*0.71±0.27*鼻甲與鼻甲黏膜1.51±0.92 1.17±0.62*0.72±0.50*0.62±1.21*△1.72±0.85 1.21±0.19*0.71±0.74*0.64±0.82*
2.3 兩組治療前后RQLQ評分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后RQLQ均較治療前明顯好轉(P<0.05),治療后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RQLQ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RQLQ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觀察組比較,△P<0.05。下同。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 142 154治療前60.15±11.74 62.71±10.18治療后11.20±2.07*13.95±1.13*
2.4 兩組治療前后理化指標比較 見表4。兩組治療后IgE、IgG4、IL-D4、P物質(zhì)均較治療前有明顯變化(P<0.05),治療后IgG4、P物質(zhì)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IL-D4、IgE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理化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理化指標比較(±s)
組別觀察組(n=30)對照組(n=3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IgE(pg/mL)67.20±7.20 43.70±5.90*△62.80±4.90 37.70±2.10*IgG4(ng/mL)8.72±2.48 12.72±2.81*8.51±2.14 11.65±2.36*IL-D4(pg/mL)1.75±0.34 1.61±0.32*△1.89±0.11 1.12±0.18*P物質(zhì)(nmol/L)3.45±2.17 0.92±1.03*3.81±1.12 0.85±1.29*
AR屬于中醫(yī)學“鼻鼽”證范疇,具有病程長、易復發(fā)、療效不穩(wěn)定的特點。目前治療該病西醫(yī)學主要采取抗組胺藥、鼻用糖皮質(zhì)激素、減充血劑、肥大細胞膜穩(wěn)定劑、抗白三烯藥物、變應原特異性免疫治療(ASIT)、健康教育以及外科治療,但以上治療方法均不能完全治愈該病,只能近期控制臨床癥狀不能持久,或者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10-12]。通過本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單純的趙氏雷火灸治療,能夠達到與目前常用藥物相同的治療效果,治療前后有明顯的差異。通過對治療組理化指標如IgE、IgG4、IL-D4、P物質(zhì)等進行治療前后觀察,以上指標較治療前均有明顯臨床意義的改變,不排除趙氏雷火灸通過IgE、IgG4、IL-D4、P物質(zhì)等起作用,但在IL-D4、IgE上較布地奈德鼻噴霧劑療效略差。
趙氏雷火灸是在中醫(yī)火熱灸的實按灸—“雷火神針灸”的基礎上,改實按灸為明火的懸灸療法,趙氏雷火灸灸條燃燒時具有獨特的熱力與紅外線輻射作用,其有藥力峻猛、火力強、遠紅外線與近紅外線,滲透強等特點,對于變應性鼻炎急性發(fā)作的鼻塞癥狀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中醫(yī)很早就認識到,是由于內(nèi)因、外因合而致病,內(nèi)有稟賦的異常,外有接觸風邪、寒邪、異氣的經(jīng)歷,方能發(fā)病。秉質(zhì)有偏,或稱為“體質(zhì)特異”,是本病發(fā)病的基礎。中醫(yī)體質(zhì)是人群中的個體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性的基礎上所表現(xiàn)的形態(tài)結構、機能和代謝等方面相對穩(wěn)定的特殊性,受到遺傳、年齡、性別、生活環(huán)境及飲食條件、地域、季節(jié)、疾病等諸多因素的影響[13-15]。關于變應性鼻炎患者的中醫(yī)體質(zhì)特征,往往表現(xiàn)為肺脾腎三臟的功能失調(diào)。臟腑虛損,正氣不足是變應性鼻炎發(fā)生的根本原因。這主要反映在人體的“陽氣”和“水液”兩方面的代謝失常。肺主通調(diào)水道,脾主運化水濕,腎主蒸騰氣化,三臟的功能失調(diào),導致機體不能溫化固攝水津,致水濕停聚,上凌鼻竅,加上接觸冷、熱、花粉、塵螨等異氣,均可加重臟腑的功能不調(diào),而導致鼻癢、噴嚏頻作,流清涕、鼻塞等癥狀出現(xiàn)。
熊大經(jīng)教授在長期臨床實踐中重視外治法對于變應性鼻炎的治療,根據(jù)疾病的種類、病變部位的局部特點與全身辨證,結合不同外治法補瀉特長,發(fā)現(xiàn)變應性鼻炎大多數(shù)患者鼻腔黏膜色淡,流清涕,畏風、便溏等,以“肺氣虛損、脾氣不足、外風侵襲”基本病機占多數(shù)[16],治療當以補法為主,而趙氏雷火灸藥力峻猛、火力強、滲透強,只要辨證選穴,局部治療,對變應性鼻炎能取一個很好的治療效果。肺氣虛寒證及肺脾氣虛證約占鼻鼽病證分型一半以上,鼻居面部正中,為清陽之氣交會,脾土居中央而灌溉四旁,鼻內(nèi)賴脾土氣血升騰供養(yǎng),外依肺金衛(wèi)氣固密以御外邪。本研究所選灸法主要以懸灸及雀啄法為主,治療法則為補肺脾,散寒邪,選擇局部選穴及辨證選穴相結合。局部選擇迎香、睛明等穴位能溫補經(jīng)絡之虛,疏通局部氣血,配合辨證選擇足陽明胃經(jīng)的合谷穴、督脈的上星穴、素髎穴、印堂穴以溫通經(jīng)絡,散寒以通竅,竅絡通而氣血至,清陽匯聚,鼻竅暢利,轉樞如常,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同時,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出現(xiàn)了14例脫落病例,主要考慮原因在于部分患者由于病情輕,在使用藥物治療后1~2周即癥狀基本消失,不愿意再進行后續(xù)治療,有1例患者由于其他疾病退出研究,有少部分患者由于癥狀重,常規(guī)治療1~2周時療效欠佳,需要自行家用其他抗過敏藥物才能控制癥狀而脫落,有部分患者由于研究周期長,不能堅持而退出,有少部分患者無明顯理由退出了課題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們需要進一步改進,如區(qū)分選擇輕度病例、中重度病例,根據(jù)疾病程度設計實驗方法。本課題研究時間為3周,時間偏長,后續(xù)研究根據(jù)實際治療效果重新設計研究周期。同時加強對受試者的任務關懷,加強疾病宣教,增強受試者的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