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本年
摘? 要:語文學科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它的性質要求語文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語言文字的傳授上,更要注重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拓展學生的心靈境界,關注學生的個性心理和個體價值。本文從身教重于言教、營造良好課堂氛圍、利用教材巧妙滲透、開展豐富多彩活動、運用多媒體資源五方面入手,探討了語文教學中加強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精神;培養(yǎng)策略
教育應是關于人的教育,其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而終極目的是“培養(yǎng)人”。 因此,我們的教育應著眼于培養(yǎng)既具有良好科學知識又具有良好人文素質、道德素質、心理品質的人。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加強人文精神培養(yǎng)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探討。
一、身教重于言教
為了在語文課堂中把人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語文教師本身必須具備正確的人文教育思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档略?jīng)說過:“只有人能教育人。”換言之,即是自身受過教育的人才能教育人。因此,語文教師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只有具備高人文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高人文素質的學生。而一個自身都沒教育好的人,是不可能教育好別人的。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要通過自身獨立的思想,淵博的學識,健全的個性,寬廣的胸懷,深厚的愛心,得體的談吐,瀟灑的舉止,優(yōu)雅的風度,以及對待工作、名利、生活、挫折等的積極態(tài)度,展現(xiàn)良好的人格形象,散發(fā)強大的人格魅力,以自身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所以語文教師應該積極掌握相當?shù)娜宋闹R,不斷促進自身人格完善,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以良好的人文精神面貌展示在學生面前,那么實施起人文素質教育來才會得心應手。
二、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人文化的課堂氛圍有利于促進學生將人文知識轉化為人文精神。人文化的課堂氛圍應該體現(xiàn)為活潑的教風、求實的學風以及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等。為此,語文教師應與學生一起精心打造課堂人文環(huán)境,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長,培養(yǎng)其知情意,教其如何做人,創(chuàng)建積極的充滿人情味的師生關系。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既輕松和諧又充滿著濃郁人文氣息的學習環(huán)境中,會自然而生愉悅向上的情感,在潛移默化里塑造健康人格。良好的課堂人文環(huán)境不僅能增強師生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促使學生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去學習,共同造就一個積極向上、互敬互愛、團結協(xié)作、民主和諧的生動局面;而且可以陶冶師生情操,塑造美好心靈,成為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圣地,培育人文精神的大課堂。
三、利用教材巧妙滲透
每個語文教師都應該在教學語文知識的同時,還善于挖掘語文課程中蘊涵的豐富的人文知識,尋求恰當?shù)臅r機,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拓展,有的放矢地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比如在教學《羚羊木雕》時要求合作探討:這件事情到底誰做錯了?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事,你將怎樣處理?學生在討論中明白了友情與金錢、友情與親情的關系,學會了在生活中如何妥善處理類似的家庭問題。在教學《偉大的悲劇》時啟發(fā)學生談自己最激動難忘的細節(jié),體會文中人物身上體現(xiàn)出的人類的優(yōu)秀精神品質;在教學《斑羚飛渡》時,討論如何看待課文中的人的行為;在教學《狼》時,探究文中屠夫的形象。這些問題都與“人”有關,通過深入的探究,引導學生思考人類自身的長處與不足,思考人類如何與自然更和諧地相處。此時語文教師應盡量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到活動中去,把自己當作一個知識和思想的助產(chǎn)士,與學生展開平等對話,深層交流,積極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追求每一個人的充分發(fā)展,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四、開展豐富多彩活動
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調動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束的積極性,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應變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新教材中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的很好的設計,語文教師應充分結合本地的地方文化、本校的校園文化和本班的實際情況,有效地加以開展起來。如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我愛我家”,我布置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調查組,調查自己家的經(jīng)濟收支情況(一個星期);觀察組,觀察記錄父母的工作生活情況(一天);體驗組,完全替代父母周末的家庭工作(一天)。讓學生從活動中真切地感受自己平時時刻享受卻似乎習以為常的親情,從深刻的感悟中學會體貼、關愛、感激。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黃河,母親河”,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這個活動對于丹陽的學生來說,開展起來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我結合實際,把主題改為“丹陽,我的母親”,要求學生從歷史、文化、環(huán)保、發(fā)展等不同角度,分組探究養(yǎng)育我們的家鄉(xiāng)--丹陽的歷史、現(xiàn)狀和未來,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與探究精神,增強其自信心、意志力和責任感,激發(fā)其家鄉(xiāng)情、報國志,并內化為學生的人文精神。
五、運用多媒體資源
通過多媒體方式,及時地、經(jīng)常地向中學生推薦經(jīng)典的、民族的、優(yōu)秀的視聽材料,讓中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多民族、多國家的多元文化,開拓視野,并在比較、撞擊中逐步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培養(yǎng)愿意、樂意接受多元的優(yōu)秀的文化熏陶的習慣和自覺鑒別精選視聽材料的能力。這對于凈化中學生的“聽”“讀”信息源,豐富中學生的“理想世界”“現(xiàn)實世界”“虛擬世界”具有重要意義。多與經(jīng)典的、民族的、優(yōu)秀的視聽信息零距離接觸,本質上就是打破時空界限,在與仁人志士、智者哲人、語言大師進行精神的對話、心靈的溝通,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使中學生在樹立理想和確立人生的起點就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點,這對中學生的終生學習與長遠發(fā)展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總之,語文教學重視人文素質教育,既是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體現(xiàn),又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當務之急,讓全社會都來重視語文教育,讓所有的語文教師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發(fā)揮語文所蘊涵的豐富的人文精神,還語文教學一片蔚藍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