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珍
摘要:為了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教師應為學生架起實踐和交際的橋梁。小學英語課堂,特別是低年級英語課堂離不開游戲教學模式。游戲作為小學低年級英語課堂教學的支點,具有五個方面的潛在影響: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各種能力、形成心理契約、樹立合作理念、改良師生關系。
關鍵詞:游戲教學;小學低年級英語;潛在影響
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在小學低年級英語課堂教學中也有這樣一個支點,它就是游戲。這個支點不僅強大在它顯性的力量上,更在于它隱性的威力,它不僅使教學能夠有效地開展,同時也產生著巨大的潛在影響。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中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而要達到這個標準,在課堂上尤其是在小學低年級的課堂上實施游戲教學是最好的途徑之一。
一、游戲教學是學生潛在學習興趣的催化劑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彼^英語游戲教學,是指教師在英語課堂上,針對具體教學目標,結合特定教學內容,遵循一定的游戲規(guī)則,采用有趣好玩的形式,組織全體學生進行的語言操練和語言交際活動。游戲教學法不僅使學生學習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興趣。
隨著語言知識難度的加深,加之低年級學生天性好奇、好動、好勝,注意力不能持久、容易發(fā)生轉移,很大程度上憑興趣支配學習,教師如果繼續(xù)沿用陳舊的教法,就會造成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厭倦,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降低,并喪失學習英語的信心,進而影響整個英語教學。
低年級學生學習興趣的初始表現(xiàn)就是對英語的好奇。因此,教師必須因勢利導,利用兒童對英語的向往與好奇,用他們喜歡的方法教給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在進行低年級英語教學時,教師應根據(jù)兒童的心理特點,將枯燥的語言現(xiàn)象轉變?yōu)閷W生樂于接受的、生動有趣的游戲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豐富的語言交際情景,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例如,在教學深港版小學英語第5冊Unit 4中的單詞circle,triangle,square,star時,筆者讓學生在小紙片上畫出這幾個形狀。學生們拿著自己的小紙片,與同伴玩猜拳,猜贏并且把卡片上的形狀用英語表達出來,就可把對方的小卡片贏過來。規(guī)則一出,孩子們就一邊揮動著小拳頭,一邊叫:“Circle,circle是圓圈;Triangle,triangle是三角形;Square,square是正方形,Star,star是星形?!焙⒆觽儫崆楦邼q,不一會兒就把四個既枯燥又難記的新單詞讀得滾瓜爛熟。
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可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些豐富多彩、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能夠迅速培養(yǎng)起孩子們的英語學習興趣,并使這種濃厚的興趣長久地保持下去。在小學低年級英語課堂教學中,大量地恰當運用游戲進行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游戲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全方位潛在能力的強生劑
課標還倡導“體驗學習”的思想,也就是說,英語學習主要是靠學生自己去體驗、感悟和內化。所謂“內化”,實際就是自我教育的過程。學生只有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變成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諸實踐時,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實現(xiàn)。
游戲是兒童認識環(huán)境、模仿周圍人物的一種活動,它使學生擺脫束縛、有更多的機會發(fā)揮自己的才能,鍛煉自主能力,使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與兒童日常的其他游戲比較起來,游戲教學的不同之處在于課堂游戲過程是一個有序的控制過程,它有著極強的教學目的性,任何一種課堂游戲的設計都是直接為一定的教學目的服務的,寓學習于游戲之中,讓學生邊游戲、邊學習,從而熟練地掌握語言規(guī)律,能夠用英語進行交際。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游戲教學可使學生在英語課堂游戲活動中,在獲得知識、技能和能力的同時,得到快樂、有成就感的學習體驗,在愉快的氣氛中建立信心,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一天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學校里度過的,他們在學校不僅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有意無意地學習各種社會經驗及做人的道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還應寓德育于活動之中。游戲不僅僅是“玩”,更重要的是通過游戲活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習慣、情操,使他們全面發(fā)展。
在小學低年級英語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語言,在游戲中學知識,在游戲中認識世界,在游戲中學做人,在游戲中培養(yǎng)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本”的教學內涵。
三、游戲教學是生成師生潛在心理契約的氧化劑
“心理契約”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的一個名詞,其意思用在小學低年級英語課堂,可以描述為這樣一種狀態(tài):雖然沒有通過一紙契約載明,而且,因為是動態(tài)的,也不可能加以載明,但學生與教師卻依然能在教學過程中達成共識,如同一紙契約加以規(guī)范一樣有默契。
作為發(fā)展主體的自我,在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有如下特點: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有限,思維能力不如成年人,等等。但這時兒童已經初步形成“自我教育”意識。起初,這一意識主要表現(xiàn)在行為層面上。隨著課堂游戲教學的開展,學生們會逐漸認識到:游戲雖然是一種“自由活動”,但它不是玩笑,參與游戲必須相當認真并且需要遵守規(guī)則。久而久之,學生會生成自我評價標準,開始從他律轉向自律。
有了這份“心理契約”,教師就不用擔心英語課堂出現(xiàn)只熱衷于游戲、表演、繪畫、唱歌等表面上看來的熱熱鬧鬧,實際上陷入一種少、慢、差、費等境地的情況了。這一點對小學低年級英語課堂來說非常重要。
四、游戲教學是樹立學生潛在合作理念的營養(yǎng)劑
英語課堂游戲是新世紀孩子的生活良藥。新的課堂教學理念要求學生間的關系應體現(xiàn)平等、互助、合作、競爭,其中最重要的是合作。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合作精神也是時代的需要。如今,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大都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與他人分享、與他人合作。課堂游戲往往是以同桌伙伴式或多人小組式展開競賽,當集體做某一件事時,學生們平時的自傲或多或少會受到抑制,這就使孩子在活動中間接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合作交流。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依舊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我們就會有兩個甚至是多個思想。”在游戲教學法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其學習新知識的效率也大大提升。例如,在教學深港版小學英語第6冊Unit 7 Helping at home時,在教授完robot會做的事情以后,筆者讓孩子們進行小組討論,共同設計一個機器人,比比哪個小組的機器人功能最全面。結果,孩子們把前面學到的知識都用到了機器人身上,如:My robot can walk to school with me. My robot can do my homework. My robot can play badminton with me.思維碰撞摩擦出了認知的火花。
在小學低年級英語課堂中,游戲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互動合作的學習過程。在游戲中,學生還能培養(yǎng)互助互愛的道德品質。學生通過合作與交流,能做到取長補短,求得同學間的“和諧”,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
五、游戲教學是改良師生關系的潤滑劑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有一段論述:“你們自身的行動是在教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不要以為只有你和兒童談話的時候或教導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執(zhí)行教育兒童的工作。在你的生活的每一個瞬間里,都教育著兒童……你們怎樣穿衣服,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談論其他人,你們怎樣表示歡心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書看報……所有這些都對兒童有很大意義,你們態(tài)度神色上的少許變化,兒童都能看到或感受到。你們思想上的一切轉變無形中都會影響兒童?!边@充分說明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教師有一種特殊的信任和依戀,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向師性”。在孩子心中,對教師的信任程度遠高于其父母。教師的一些細微動作、表情都會對學生產生深刻而長久的影響。在小學低年級英語課堂中采用游戲教學,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游戲,無形中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從而改良了傳統(tǒng)課堂中的師生關系。同時,游戲教學的過程,又是教師與學生互動溝通和以身示范的過程。在融洽的師生關系下,教師的一言一行更能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使得學生之間互相友愛、互相學習,從而學會協(xié)調人際關系。
過去,老師持有的教學觀念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愿意學習,我來強制你學習?!爆F(xiàn)在,老師的教學觀念應該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愿意學習,我來吸引你學習。” “吸引”,就是使學生樂于學習,使他們樂意參加到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的教學活動中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蔽覀兘處熆梢酝ㄟ^游戲教學來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應付為主動探求知識,使之成為樂之者。
總之,英語教學是一門藝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小學低年級英語課堂教學中開展游戲教學,會使課堂教學變得有滋有味。給課堂一個支點,就會使我們的學生“書山有路‘巧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給課堂一個支點,就能融會樂教與樂學。
參考文獻:
[1]曹中平.兒童游戲論[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
[2]陳時見.課程與教學理論和課程與教學改革[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李謹瑜.論師生關系及其對教學活動的影響[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03).
[4]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