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彬
摘要: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是一門枯燥、乏味的課程。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注重生活體驗式教學方法的應用,以此將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調動起來,使之更好地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這對啟迪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以及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也會起到重要的助力作用。具體來說,教師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策略
培養(yǎng)學生數學能力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而獲得這種能力的關鍵是要讓他們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他們應用數學的意識。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
一、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理解數學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加強知識與實際的聯系,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及目標,結合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以“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出示大小比較接近的兩個畫框(面積分別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請學生觀察比較面積的大小。起初學生意見發(fā)生分歧,發(fā)現僅靠前面學習的觀察法已經難以解決問題。教師適時引導,提出:“你們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的探索欲望被激發(fā)了,各種想法層出不窮。有的說:“可以用尺子量,因為我發(fā)現爸爸在計算房間大小的時候是用尺子量的?!庇械恼f:“我把兩本本子重疊就可以比較出大小,可以把這兩個畫框也重疊起來比一比。”有的說:“可以用同樣大小的小紙片擺一擺,看看可以擺幾個?!苯處焺t抓住學生回答的閃光點,把握時機,把畫框反過來,呈現出畫有小方格的一面。在觀察法、測量法、重疊法的基礎上,數格子法應運而生。同時,學生們的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fā),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經歷上述的學習過程,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學習數學的方法。笛卡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苯處熗ㄟ^不斷創(chuàng)設問題解決的情境,使學生不斷經歷“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認知過程,自主總結發(fā)現了比較面積大小的多種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利用生活經驗進行數學學習,享受到了自主探索和個性發(fā)現帶來的樂趣,使知識形態(tài)的數學呈現給我們的不是“冰冷的美麗”,而是“火熱的思考”。教師則因勢利導,“該出手時才出手”,通過知識內化的教學過程,增進學生理解數學和用多種策略解決生活問題的信心和能力。
二、運用生活化的數學情境,體驗數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首先是學習需求和學習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識的主人。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科學、有效地創(chuàng)造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數學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規(guī)律。
例如,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導學生探索圖形的特征,豐富空間與圖形的經驗,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在教學中,筆者組織學生分小組到操場上選定一個建筑物,讓他們在不同的角度看這個建筑物,體會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物體時所看到的形狀的變化,并用簡單的圖形畫下來。也可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示意圖:圖書館在學校的正東方向200米處,小紅家在學校正北方向500米處,醫(yī)院在學校的正南方向1千米處,車站在正西方向800米處。學生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在方格紙上確定適當的單位距離,標出相應位置。教師再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逐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又如在教學“正數和負數”一課時,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小張戴著帽子、圍巾,穿著厚厚的羽絨服,正在雪地里艱難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時地落在他身上?!保ㄍA魯得耄寣W生感受)教師問:“如果你是天氣預報員,請問此時此刻的溫度是多少?”學生回答:“零下10攝氏度?!薄傲阆?5攝氏度?!彪m然“天氣預報員”的誤差較大,但在學生的模仿中,出現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這就比較自然地引出了負數的概念。如此引入,給學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導航,把僵化的課堂教學變成充滿活力的學習樂園。
三、運用生活化的數學問題,感受數學
新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客觀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guī)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fā),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因此,教師應通過學生比較了解、熟悉的社會實際問題,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探究知識的情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探求欲望。例如,生活中經常要用到估算,筆者就要求學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學到校需多長時間,以免遲到;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帶多少錢等。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可積累數學知識,讓學生通過切身的問題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所在,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應用意識。
四、運用生活化的數學作業(yè),鞏固數學
“學以致用”明確地說明了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數學練習必須架設起“學”和“用”之間的橋梁,把作業(yè)設計生活化。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又可以使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在實踐活動中滲透了合作意識、社會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由“重知識傳授”向“重能力培養(yǎng)”的轉變,使數學學習活動向社會拓展、向生活延伸。
例如,教學“最大公約數”時,筆者讓學生設計一個用方磚鋪地面的方案。(教室長是7.5米,寬是6.5米)學生經過小組的研究、計算后,設計出用30 cm×30 cm、40 cm×40 cm、50 cm×50 cm、60 cm×60 cm等規(guī)格的方磚鋪地幾種方案。學生再經過思維的碰撞,最后選出50cm×50cm的方案,理由是:選用這種方案,可以全部都用整塊的方磚,既美觀,又便于鋪貼。還有的學生說:這樣不用浪費方磚,比較經濟實惠。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數學知識,學會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學生認識到數學來自身邊的生活,是認識、解決我們生活和工作中問題的有力武器,同時也獲得了進行數學探究的切身體驗和能力。
因此,數學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體驗感受,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數學學習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遠山啟.數學與生活(修訂版)[M].呂硯山,李誦雪,馬杰,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