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研究部 中金研究院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1.8
79.00元
本書從總量和結構兩個方面,就中國實現(xiàn)碳達峰與碳中和的有效路徑、具體措施和影響進行了系統(tǒng)性分析。在“綠色溢價”框架下,以八大高排放行業(yè)(能源、制造、交通運輸?shù)龋橹攸c分析對象,提出了“碳中和之路=碳定價+技術進步+社會治理”的思路,以兼顧經(jīng)濟增長與碳中和的目標。在路徑方面,本書還對綠色技術、綠色能源、綠色制造、綠色交通、綠色生活、綠色城市等領域的碳中和之路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探討。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早已習慣了經(jīng)濟增長目標的硬約束。近些年,伴隨著潛在增長率的長周期下降,增長的約束雖然有所弱化,但作為全球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經(jīng)濟增長仍然是我國的第一要務。預計到“十四五”末,我國有望達到現(xiàn)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有望實現(xiàn)經(jīng)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
當前,我們正在給未來的40年增加一條新約束。作為全球碳排放量第一大國,我國給出的碳中和時間表也非常明確:到2030年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下降65%以上,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xiàn)碳中和。需要說明的是,歐盟、美國均確定了2050年實現(xiàn)碳中和的目標,這意味著它們各自有71年和45年的時間從峰值走向凈零排放。中國設置這樣一個“30達峰,60中和”的時間表,就意味著要在未來40年實現(xiàn)碳中和,時間緊、任務重,尤其是將面臨比歐盟、美國陡峭得多的中和斜率。
在兩個40年的硬約束碰撞之際,如何求得一個交集?我們嘗試從總量和結構兩個方面進行探討。總量方面,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設定2030年的峰值目標。我們認為,為兼顧經(jīng)濟增長與減排,將達峰目標設定為一個區(qū)間較為適宜,以避免過于剛性的供給約束。結構方面,我們在綠色溢價的框架下,以八大高碳排放行業(yè)為重點分析對象,提出了“碳定價+技術進步”的初步思路,并通過CGE模型的一般均衡分析,佐證這一思路能夠兼顧經(jīng)濟增長與碳中和兩個目標的約束。最后,通過探討綠色溢價為負值的含義,對社會治理進行分析,最終提出“碳中和之路=碳定價+技術進步+社會治理”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