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是全世界最有價值、最值得全人類共同保護的存在。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公布了第一批世界遺產,有12個遺產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在1985年加入了這個公約,1987年有了第一批世界遺產。經過30多年的努力,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正式進入名錄以后,中國擁有了55處世界遺產(其中文化遺產37項,自然遺產14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與意大利并列成為全世界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年年申報世界遺產,更沒有哪個國家年年申報成功,中國在這個方面取得了成功。當然,“申遺”不是最終目的,“世界之最”也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2003年1月19日,陜西寶雞眉縣楊家村的5位農民在村北生產勞動,取土的時候,一鎬頭下去,刨出了一個大洞,向里探看,洞內似乎是一些青銅器文物。幾位農民就此停工,討論怎么辦。大家覺得,這是我們祖先留下的財富,不能把它們分掉,也不能賣給那些走街串巷“淘寶貝”的販子,應該把它保護起來、交給國家。于是他們保護現場,聯系考古部門,最終從這里出土了27件文物。這些文物件件都是國寶級的青銅器,每件都有銘文記載著當時在這個地區(qū)單氏家族的歷史。這樣的故事感動了我們,而且它并不是孤例。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有著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和受益權,這一點十分重要。要把更多的文物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的故事告訴公眾,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這項事業(yè)中來,這才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因此,當《萬里走單騎》節(jié)目組提出“讓世界遺產‘破圈出道”的口號,并邀請我參加節(jié)目錄制時,我很愿意為此出一份力。這檔節(jié)目致力于世界遺產的大眾傳播,喚起了我在文化遺產工作中的很多回憶。
十多年前我在國家文物局工作,當時我們想做成三件事:一是設立一個文化遺產日;二是確定一個文化遺產的標志;三是創(chuàng)作一首宣傳文化遺產工作的公益歌曲。2005年的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我與樊錦詩、馮驥才等40余名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建議設立文化遺產日。經國務院批準,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大家來宣傳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活動。這是我們自己的節(jié)日,后來調整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提到中國旅游標志,大家都知道是銅奔馬,很多人習慣稱之為“馬踏飛燕”。我們文化遺產也應當有自己的標志。當新世紀第一縷曙光照到中華大地的時候,在四川成都的金沙遺址出土了一件“四鳥繞日”金器。中間1個太陽向四周噴射出12道光芒,圍繞太陽有4 只神鳥逆時針飛翔?!八镍B繞日”既端莊又具動感,且有美好而深刻的寓意,我們把它作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志。2005年,我陪同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同志出差,與他說起想要組織創(chuàng)作一首文化遺產公益歌曲的想法,他很支持。我正想著要從請人作詞開始,結果下飛機的時候,孫家正部長說,他已經寫好了第一段歌詞。他的歌詞題目就是“尋找與守望”。
尋找與守望
(歌詞節(jié)選)
撥開歲月的迷霧,遠離現代的喧囂;
攀緣峭立的山崖,踏遍荒草萋萋的古道。
尋找源頭,尋找根脈,尋找回家的小路,
守望初衷,守望未來,守望精神的家園,
守望一個民族的驕傲。
在《萬里走單騎》節(jié)目錄制的過程中,我寫作了這本書。書中記錄了我們穿上布鞋,在12處遺產地“尋找與守望”的故事,也記錄了一個個與文化遺產有關的“尋找與守望”的故事。每次的出發(fā)都是為了尋找。尋找文明的起點,尋找祖先的創(chuàng)造,尋找我們回家的路,也尋找我們不忘初心的意志。找到以后,我們要守望,要保護好我們尋找到的這些文化遺產,讓它們能夠世代傳承下去。這就是“布鞋男團”《萬里走單騎》的初衷,也是這本書出版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