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潔 于智鵬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第六次會員大會賀信中強調,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深入研究、大力宣傳、認真踐行延安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極重要一環(huán),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傳承延安精神,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文認為,應該從聚焦思想、聚焦專業(yè)、聚焦實踐、聚焦服務幾個方面,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更好地在大學生群體內弘揚延安精神。
關鍵詞:延安精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6-0061-03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第六次會員大會賀信中強調,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深入研究、大力宣傳、認真踐行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極其寶貴的一項成果,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精神內涵和與眾不同的時代價值。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有力建設者,因此高校教育是整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部分,延安精神內化于大學生教育中,是落實思政教育政策,同時是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一環(huán),對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正面作用,對傳承延安精神有積極影響。延安精神是大學教育的寶貴財富,引導大學生傳承延安精神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政治任務。
一、延安精神的理論內涵及其時代價值
延安精神作為中國紅色革命精神、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總結創(chuàng)造出來的經(jīng)驗型、創(chuàng)新性精神,誕生于革命圣地延安,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重要的時代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要堅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用以滋養(yǎng)初心、淬煉靈魂,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黨性的差距、校準前進的方向?!?/p>
延安精神作為高校教育資源,對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和堅定理想信念有重要作用。它主要有以下內涵:第一,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中國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切實經(jīng)歷了艱苦奮斗的過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秉持著自力更生的信念,堅持發(fā)展,賦予了中國革命新的內涵,給予中國人民新的理想生活。第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內化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民主精神和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真正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xiàn)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而奮斗的精神核心。第三,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緊隨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培養(yǎng)具備堅定理想信念、扎實政治素養(yǎng)的青年學子,將理論結合實際,意識到時代發(fā)展的復雜,解決現(xiàn)有教育問題。第四,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遵循客觀規(guī)律,考慮現(xiàn)實因素,打破傳統(tǒng)束縛,以開放的眼光、包容的思想接納新時代的發(fā)展。
延安精神中還包含著“堅持發(fā)展教育”的理念,中國共產黨人在延安創(chuàng)造了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特殊歷史征程。1939年,在日本帝國主義對甘陜寧邊區(qū)實行經(jīng)濟封鎖和進攻的嚴峻形勢下,中共中央毅然決定創(chuàng)辦自然科學研究院,這是中國第一所理工科大學,也是北京理工大學的前身。面對無衣無飯等物資匱乏,無人無才等教學資源短缺境況,自然科學研究院依然完成“為民需、為軍用”的教學計劃,協(xié)助做好陜甘寧邊區(qū)的工業(yè)生產發(fā)展目標。延安精神在高等教育中的實質無疑體現(xiàn)于艱苦奮斗、肯干實干的自然科學研究院,新時代背景下的高校,更要秉持延安精神,為黨、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大學生。
二、在大學生群體內傳承延安精神的作用
(一)傳承延安精神,總結黨的經(jīng)驗教訓
延安精神曾作為革命精神的一部分,承載著革命精神的內核,是黨的歷史中鑄魂育人的關鍵課程。學好這部分歷史作為變焦鏡,掌握延安精神的思想作為透視鏡,立足延安精神作為時代反光鏡,是大學生思政課程從感性走向理性,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重要節(jié)點。學好歷史,學懂歷史,用通歷史,持續(xù)推動延安精神在大學生群體內的傳承工作做好做強。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延安精神的經(jīng)驗激勵進步、歷史的教訓警示落后;歷史也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在延安精神中感悟革命先輩的精神、領悟英雄模范的情懷;歷史還是最好的助推器,從黨的非凡歷程中領會馬克思主義是如何深刻改變中國、改變世界,從黨的堅持實干中體會黨是為何始終贏得人民最廣泛的支持和擁護,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奇跡!延安精神的奮斗歷史和精神實質是大學生教育、青年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渠道。
(二)傳承延安精神,汲取黨的智慧力量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靈魂指引之一,它所包含的文化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是中國共產黨不斷進步、不斷發(fā)展的精神保障,因此從延安精神中汲取黨的智慧力量是其重要作用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年輕干部要以先輩先烈為鏡、以反面典型為戒,不斷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wěn)思想之舵,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砥礪對黨的赤誠忠心。”延安精神就是大學生堅定信仰之路要補足的精神之鈣、精神支撐,切實解決大學生在信息時代的信心不足、信仰危機之問題?!罢J真回顧走過的路”是為了“繼續(xù)走好前行的路”,黨在延安的歷史中蘊含的偉大精神始終指引著前行之路,將延安精神融入血液、延安精神鑄入靈魂,學在深處、謀在新處、干在實處。學好延安精神,汲取黨的智慧力量,傳承好“紅色基因”,領悟其中思想、精神,為社會辦實事,為國家富強、為民族復興貢獻青年一代的力量[1]。
(三)傳承延安精神,發(fā)揚黨的精神財富
延安精神是保證人民生存和發(fā)展的革命力量,1935—1948年,以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延安創(chuàng)造了黨的輝煌業(yè)績,并以此為“心臟供血地”向整個中國運輸黨的新鮮血液,傳輸黨的奮斗風采。因此在大學生群體內傳承延安精神是發(fā)揚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延安精神是艱苦奮斗的作風,中國共產黨人從這里起家;延安精神是執(zhí)政為民的心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被中國共產黨人牢記;延安精神是與時俱進的信念,中國共產黨人一直在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chuàng)新型的人民政府;延安精神是實事求是的體現(xiàn),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發(fā)展離不開人民,發(fā)展也是為了人民。將延安精神落實到高校教育中,培養(yǎng)大學生艱苦奮斗的作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開拓創(chuàng)新的理念、實事求是的方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在新的挑戰(zhàn)中,在新的征途里,永不止步。
三、以“四個聚焦”做好大學生延安精神傳承工作
(一)聚焦思想,提高政治站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弘揚延安精神,既要做好思想理論學習,也要提升意識形態(tài)建設。深刻意識到延安精神在新時代的重要意義,自覺做到深入學習、大力宣傳、深刻實踐。高校各二級單位、部門應迅速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理論學習動員大會,部署相關工作。有條件的院系應成立延安精神理論研究中心,召集一批專家學者,招收有一定理論基礎的研究生、本科生,配套相關硬件軟件,開展好延安精神研究工作。中心成立后,應建立“督導-教師-學生”體系的宣講團,將研究結果傳遞到各地,讓大學生群體都能從延安精神中汲取營養(yǎng),增強邏輯思維能力,掌握科學認識方法,筑牢初心,做社會主義優(yōu)秀建設者[2]。
(二)聚焦專業(yè),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
高校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做好教育發(fā)展。在新時代背景下,在新商科、新農科、新文科等新形勢、新背景、新需求下,培養(yǎng)各學科應用型人才,引導當代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當代人才培養(yǎng)新方案,聚焦服務社會發(fā)展。延安精神是奮斗史、英雄史,也是黨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高校應該把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融入學科建設中,把血肉歷史和鮮活感悟融入高校教育中,融入學科建設課、理論概念課、專業(yè)實操課、實習實訓課、黨團知識課中,既做好思政課程,也做好課程思政,確?!把影簿駨牟贿^時,在每個時代都有其偉大的現(xiàn)實意義”真正落實于高校教育體系。
(三)聚焦實踐,用好課程思政
在延安精神“求實”的本質下,做好“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高校最根本的是要做好教學工作,克服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yè)教育“兩張皮”現(xiàn)象,實現(xiàn)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步同向同行,落實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提升大學生受教育質量。專業(yè)教師應積極向思政教師學習如何將思政融入專業(yè)教學中,思政教師也應積極在大學生思政進課程中做好指導工作[3]。高等教育同時要注意發(fā)揚延安精神“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本質,工作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新舉措、新局面,教學要走到田間地頭,開展社會調查、實踐教學。
(四)聚焦服務,發(fā)展志愿服務
延安精神的傳承可以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結合“學史力行”,走好“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將傳承和學習轉化成“我為社會辦實事”的具體行動,大學生應自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行動自覺性價值觀,嘗試切實解決社會難題。一是大學生走進社區(qū)開展便民服務,結合專業(yè)對居民進行免費科普,送知識、送文化;二是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在校內服務同學,在校外服務社會,進托養(yǎng)院、福利院、敬老院,從點滴小事做起,注重實效、注重長效,推動大學生在實際行動中弘揚延安精神,深化、內化社會責任[4]。
四、結語
延安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一部分,其內涵和深刻意義保證了中國共產黨不斷走向勝利、中國能夠走向富強,它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珍貴的精神來源,因此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為大學生汲取中國共產黨智慧力量做好知識積淀,對高校教育打造持續(xù)進步發(fā)展的強勁引擎具有現(xiàn)實意義,對激活大學生建設社會主義的時代力量具有現(xiàn)實內涵。
延安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都是由革命先烈無數(shù)智慧凝聚而成,在歷史上為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追求革命真理、保持旺盛的戰(zhàn)斗意志、奪取必要勝利提供了精神動力,在當今時代激勵中國人民持續(xù)增強國家認同感、社會使命感、人民自豪感,在未來也定能不斷推進中國社會在全球政治、經(jīng)濟等領域爭奪話語權。延安精神從歷史到未來,都在使中國人民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大學生作為未來建設社會的主力軍,繼承、弘揚延安精神必不可少,高校應著力培養(yǎng)其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理論實際結合的負責態(tài)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務實意識[5]。
高校要做好延安精神的傳承工作,思想上要落實、行動上要務實,不能簡單地聽講座、看書本,要以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動去體現(xiàn),要用大學生喜愛的方式去完成。聚焦思想,重點工作重點做,“學-思-悟-督”體系化領會,發(fā)掘延安資源、融入革命教育;聚焦專業(yè),在實踐中教學,在專業(yè)領域發(fā)揮延安精神,在教學中突出紅色文化、革命精神、歷史特色;聚焦實踐,充分落實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內涵,將實踐性與黨性相結合,將“開拓創(chuàng)新”與“三全育人”相融合,大學生黨員不能只在教室學習,還要步入同輩群體中、社會人民中做好實踐工作;聚焦服務,自覺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行動自覺性,幫助弱勢群體,提升社會服務意識、社會責任感[6]。
延安精神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力量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從過去到現(xiàn)在,大學生群體雖然年齡段無太大變化,但時代賦予的不同個性在變化,延安精神作為寶貴財富,融入高校教育是必要的,但是如何更好地融入,是一個值得不斷探討、不斷改進的話題。
參考文獻:
[1] 高偉. 延安精神的歷史意蘊及當代價值研究[J]. 黨史博采(理論),2018(07):10-11.
[2] 韓立梅. 延安精神的當代文化價值[J]. 青年與社會,2020(04):195-196.
[3] 劉平安. 堅持用延安精神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J]. 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123-124.
[4] 王逢博. 新時代如何弘揚延安精神[J]. 人民論壇,2019(06):48-49.
[5] 康杰. 文化自信視域下延安精神的傳承與弘揚[J]. 長沙大學學報,2020(01):6-10.
[6] 褚蕾. 延安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現(xiàn)實路徑[J].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02):198-199.
(薦稿人:安瑞平,寧夏大學文化旅游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