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淑 余鵬
摘? 要:自中國共產黨誕生起,一百年來,偉大建黨精神在歷史進程中不斷發(fā)揚壯大,為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注入了不竭的精神之源?;A教育在國家教育體系中具有先導性地位,青少年學生是社會主義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把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基礎教育實踐有利于青少年愛國主義精神的養(yǎng)成,有利于激發(fā)其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建功立業(yè)的精神動力,也有利于把偉大建黨精神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關鍵詞:建黨精神;基礎教育;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6-0038-03
“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chuàng)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建黨精神的高度概括。在基礎教育領域,也要主動地把偉大建黨精神長期不懈地貫徹融入青少年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從而培養(yǎng)好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偉大建黨精神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財富,是我黨帶領全體人民發(fā)展前進的強大動力源泉,要積極地把建黨精神引入基礎教育的課堂,這也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要求。把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基礎教育的思政教學,對培養(yǎng)廣大青少年的奮斗精神、民族榮譽感和追求真理和理想的動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價值和意義。
基礎教育承擔著青少年基礎知識學習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責任,把建黨精神有效融入基礎教育的實踐,必須要有行之有效的對策和路徑。青少年尚未形成獨立和成熟的價值觀,容易被錯誤的觀念誤導,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融入偉大建黨精神,培養(yǎng)學生愛黨、愛國的情懷非常重要[1]?;A教育要把握建黨一百周年的黨史教育契機,充分挖掘中國共產黨發(fā)展史中的感人素材,把建黨精神有機地融合到思政教育中去,轉換為青少年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感和精神力量。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抓好基礎教育,辦好基礎教育才能使社會主義建設具有持續(xù)不斷的新生力量。因此,積累了一百年的偉大建黨精神,在新時代具有更加突出的教育意義。
一、偉大建黨精神在思政課堂的有效融入
(一) 緊抓思政課堂的主陣地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要充分利用好思政課堂的主陣地,強化在內容上的深度融合。把建黨精神的形成、發(fā)展、積淀和升華都體現(xiàn)在教學內容中。需要加強對一線思政老師的培訓,進行更多的研討和教學設計。在基礎教育環(huán)節(jié),思政課堂的教學過程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zhàn)性。青少年缺乏生活實踐和歷史教育的積累,難以深入理解偉大建黨精神,從而影響思政課堂的教學效果。在對青少年進行建黨精神教育時,教師必須牢牢把握課堂教學這個根本,做好建黨精神內容的解釋和傳輸。
思政課堂教學不能空洞化和抽象化,要增加思政教學過程的感染力。建黨精神是具體的,也是鮮活的,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革命的過程中,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涌現(xiàn)出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英雄人物,他們的光輝故事可以作為建黨精神的具體素材,可以更加體現(xiàn)真實感,引起廣大青少年學生的共鳴,讓學生們設身處地地理解共產黨人的先鋒模范作用,從而增強對建黨精神教育的感知。在課堂上可以采取啟發(fā)式教學、翻轉課堂、多媒體技術等方式,增強教學內容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根據(jù)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教學要有針對性地選擇,選取可以令學生具有共情感受的實例,使青少年受眾更加容易吸收偉大建黨精神的精髓[2]。
(二) 強化黨史教育
從黨的歷史發(fā)展中吸收精神養(yǎng)料,進一步深挖偉大建黨精神的教育內涵。黨的一百年歷史是波瀾壯闊的,其中有數(shù)不勝數(shù)的英雄事跡和關系中華民族命運的偉大決策,通過學習這些內容,有利于青少年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在今后的學習和人生道路上取得長遠發(fā)展。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黨的光輝歷史呈現(xiàn)出鮮明的內在特質,有馬克思主義思想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光輝,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當下,更體現(xiàn)出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前所未有偉大成就的豐功偉績和其中的精神價值?;A教育思政課要與時俱進地準確把握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講好建黨精神,讓青少年形成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共產主義情懷,培養(yǎng)出愿意為黨的理想而奮斗終生的接班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就是要促進青少年樹立共產主義理想,通過自身的覺悟,將理念內化為信仰,進一步外化為為人民服務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行動力。偉大建黨精神蘊含著巨大的精神力量,尤其在目前的重大歷史變局下,激勵青少年投身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去,具有愈加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3]。
二、多樣化的建黨精神教育路徑探索
(一) 開發(fā)多樣化的教育路徑
理論教學只能幫助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知識,不能讓青少年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動力,因此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青少年的需求,教師必須把相關的知識內容融入到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去。教師可以運用真實事例和歷史事件,有效地把課程素材轉化為生動的論據(jù),提高每一個學生的歷史見證感,從而深刻地領悟其中的精神價值,讓建黨精神教育更具說服力。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平臺,多樣化、接地氣地進行宣傳教育,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建黨精神教育的覆蓋面,把更多的正能量和價值觀念傳播到青少年的視野和頭腦中去。目前許多學校都有自己的自媒體平臺,可以在自媒體平臺上,積極宣傳黨史,學習建黨精神,持續(xù)地激發(fā)青少年的同理心,從而促使學生在情感上達成共鳴。青少年思維活躍,好奇心和自主學習能力強,只有讓他們產生發(fā)自內心的觸動,才能深深地埋下偉大建黨精神的種子,從而讓青少年在往后的成長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迸發(fā)出更大的精神動力。教師與學生之間可以通過相互交流、辯論和提問的方式,加深對建黨精神內涵的理解,鼓勵學生換位思考,拉近與歷史事件的距離,更好地激發(fā)愛黨愛國情感[4]。
(二) 積極開展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具有靈活多變、內容豐富、不受時空限制、學生參與度高等特點,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第二課堂是對第一課堂的延伸和補充,注重知識的拓展和實踐,因此可以通過主題班會、團建活動、文藝表演等方式激發(fā)建黨精神教育的氛圍;組織學生參加紅色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全方位地把建黨精神融入其學習生活中,把個人的發(fā)展投入現(xiàn)實的社會建設中?;A教育面對的是青少年學生,各個課程教師在授課環(huán)節(jié)都應該加強課程思政教育,這需要其他學科老師強化課程思政意識,開展全方位育人模式,在“潤物細無聲”的狀態(tài)下,把愛國主義和建黨精神傳輸?shù)角嗌倌甑男睦铩M瑫r,要充分利用學生的業(yè)余時間,鼓勵青少年收集、創(chuàng)作反映建黨精神的學習資料,在社團活動、征文比賽、戲劇表演等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中,發(fā)揮思政教育和第二課堂相結合的協(xié)同育人作用,實現(xiàn)學生對建黨精神更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并踐行偉大建黨精神。
(三) 充分發(fā)揮社會大課堂和家庭教育的獨特作用
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偉大成就體現(xiàn)在社會各個領域的發(fā)展之中,要讓青少年主動去了解祖輩、父輩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奮斗過程和偉大歷史。學校、家長可利用課外時間,帶領青少年去紅色愛國主義實踐基地學習,加深學生對黨和國家一百年來歷史發(fā)展的深刻理解與認同,通過緬懷歷史,增強青少年對黨組織的向往。鼓勵青少年在校園以外的環(huán)境中,注意觀察和學習,發(fā)現(xiàn)身邊的共產黨員和革命家庭的高尚品格,用身心去體會社會實踐中彰顯出的建黨精神,并將其內化成自身的精神力量。家庭教育對學生未來的成長起著難以替代的作用,思政教師應積極主動地與家長建立聯(lián)系,在家長會、學校開放日等活動時間,向學生家長傳遞建黨精神,鼓勵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通過家庭內部交流自覺地把愛黨愛國情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目中。
(四) 注重校園文化建設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該積極主動地融入黨史、建黨精神的內容,讓學生浸潤在黨的光輝歷史教育的氛圍內,鼓勵學生參加校園文化建設,激發(fā)學生學習黨史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和理解建黨精神的內涵。此外,還可在勞動鍛煉中強化黨史教育,引入建黨精神,把共產黨員英勇奮斗、勇挑重擔、敢為人先的集體主義奉獻精神傳遞給青少年。勞動實踐課對于思政教育也尤為重要,在勞動的過程中,教育青少年必須具有集體主義和吃苦耐勞精神,才能收獲豐厚的勞動果實,這些都在建黨精神中有具體表現(xiàn)。對于能力突出的個人,應鼓勵其主動擔當,為集體和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教育青少年要具有內省和慎獨精神,努力提高自己,學好知識和技能,從而具備做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能力[5]。
三、 引導青少年主動學習偉大建黨精神
(一) 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偉大建黨精神,從感性認同走向理性認同。面向青少年的思政課堂,一定要詳細解讀建黨精神的形成過程和初心,明確中國共產黨始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衷和使命,讓青少年充分了解為什么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民獲得解放和發(fā)展。通過課堂教學、多渠道教育和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黨的奮斗歷程和光輝歷史,增強青少年對建黨精神的感性認識,從而激發(fā)出青少年學習黨史和建黨精神的自發(fā)性和自覺性。
(二) 加深青少年對黨的擁護和熱愛
中國共產黨代表的是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面臨民族危亡、重大歷史關口時,中國共產黨總是身先士卒,敢于斗爭、敢于犧牲,為了人民的利益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青少年是不久的將來影響時代發(fā)展進程的新生力量,對其引導教育的成功與否,關系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jié)摿ΑkS著信息傳播途徑的不斷豐富,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渠道也在變多,電影、電視、新媒體等占據(jù)了重要位置,傳統(tǒng)教育模式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青少年心理發(fā)育不成熟,極易被外界環(huán)境影響,因此引導學生在多元化的信息中,吸收有營養(yǎng)價值的建黨歷史和精神至關重要。
(三) 強化愛國主義教育
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能夠拓寬愛國主義教育的范疇,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精準性。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全體人民利益為最大追求,因此愛黨與愛國是高度統(tǒng)一的。在黨的發(fā)展過程中,人民群眾高度擁護黨的領導,制度優(yōu)勢、政治認同都可以在建黨精神內涵上找到落腳點,通過引導青少年主動學習偉大建黨精神能促進青少年產生整體性、多層次的愛國主義情感。愛國主義教育在新時代需要不斷地強化和引導,尤其在社會思潮變化劇烈的信息時代,可以用偉大的建黨精神對錯誤社會意識予以批判教育,從而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度和影響力。
四、結論
推動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基礎教育是促進青少年塑造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途徑,建黨精神可以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不懈動力。青少年作為國家發(fā)展的未來,在基礎教育階段能否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決定了其以后的人生能否健全發(fā)展并成為社會主義祖國的合格建設者?;A教育過程中要深刻融入建黨精神的教育,使青少年成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青春力量。立德樹人是教育之本,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是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入拓展,為青少年核心價值觀的建立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黨領導中國人民努力奮斗的一百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偉大建黨精神必然會傳承下去,在青少年心中發(fā)揚壯大,驅動未來的建設者把中國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21-07-02(02).
[2] 習近平.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 黨史文匯,2016(11):4-9.
[3] 張亞勇,陳元元.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三維審視與創(chuàng)新路徑[J].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03):212-218.
[4] 涂敏霞,龔超. 促進青少年踐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對策——以廣州青少年為對象[J].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31(05):104-107.
[5] 尹鑫,陳含笑,徐潔. 青少年黨史教育的意義、困境與對策[J]. 教學與管理,2021(25):10-12.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