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林,朱從飛,劉澤超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是急性冠脈綜合征的一種類型,其死亡率為1.9%[1]。目前,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輔助治療NSTEMI的重要術式,但術后患者仍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以減少臨床不良結局[2]。紅花屬于傳統(tǒng)活血化瘀中藥,具有抗血小板作用,紅花黃色素為其藥效成分。既往研究表明,紅花黃色素注射液在改善NSTEMI患者病情方面具有一定作用[3-4]。采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療是NSTEMI的核心治療環(huán)節(jié),但存在阿司匹林抵抗或氯吡格雷抵抗問題。本研究旨在探討紅花黃色素注射液輔助治療NSTEMI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其對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彈力圖(thromboelastogram,TEG)指標的影響,以期為NSTEMI患者的抗血小板藥物選擇提供參考。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及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免疫系統(tǒng)疾病及甲狀腺功能疾病者;(2)既往有腦血管疾病史者;(3)伴有精神疾病或智力低下、視聽障礙者;(4)合并其他類型心臟病者,如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心臟瓣膜病者;(5)對紅花黃色素過敏者。
1.2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在淮安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科成功實施PCI的108例NSTEMI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符合《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5]中的NSTEMI診斷標準。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n=56)和觀察組(n=52)。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zhì)指數(shù)、Gensini積分、合并疾病、PCI后2 d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級及梗死部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jīng)淮安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20190103),所有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3 治療方法 PCI后,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治療:阿司匹林(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J20130078)口服,100 mg/次,1次/d;替格瑞洛(AstraZeneca AB生產(chǎn),國藥準字J20130020)口服,90 mg/次,2次/d;常規(guī)服用他汀類藥物降脂治療。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觀察組患者加用紅花黃色素注射液(山西德元堂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Z20050582)靜脈滴注,100 mg/次,1次/d。14 d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治療1個療程,出院者在門診繼續(xù)完成治療。
1.4 觀察指標
1.4.1 血小板聚集率 采集兩組患者PCI后1、14 d靜脈血3 ml(1∶9抗凝),離心(800 r/min,離心半徑13.5 cm,離心時間8 min)后取上層富血小板血漿10 μl,加入10 μl二磷酸腺苷(濃度為 3 mmol/L)進行誘導,3 000 r/min離心8 min(離心半徑13.5 cm ),取血小板血漿并置于血小板聚集率分析儀中,分析血小板聚集率。
1.4.2 TEG相關指標 兩組患者分別于PCI前1 d、PCI后2周采集空腹靜脈血4 ml,2 h內(nèi)完成TEG檢測。采用美國TEG 5000型凝血分析儀,配套試劑(生產(chǎn)批次:17934,生產(chǎn)批號:20190201)由美國HaemoscopeCorporation公司提供,通過高嶺土、激活劑F(由蝮蛇血凝酶和血小板XⅢa因子混合而成)、激活劑F+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激活劑F+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4個通道進行檢測。每個通道均由TEG軟件自動計算出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凝血反應時間(reaction time,R)、血凝塊成形時間(agulation time,K)、凝血指數(shù)(coagulation index,CI),并取4個通道的平均值。
1.4.3 臨床療效 兩組患者均于治療2周后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評估臨床療效,其中顯效:NYHA分級改善2級以上,心肌酶譜指標改善≥50%,心悸、胸悶等臨床癥狀基本緩解;有效:NYHA分級改善1級,心肌酶譜指標改善≥30%,心悸、胸悶等臨床癥狀部分緩解;無效:NYHA分級無明顯改善,臨床癥狀無緩解甚至加重。
1.4.4 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牙齦出血、心絞痛、皮下出血、腦卒中、再發(fā)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等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或近期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相對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小板聚集率 PCI后1 d,兩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CI后14 d,兩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分別低于本組PCI后1 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CI后14 d,觀察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PCI后1、14 d血小板聚集率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1 day and 14 days after PCI
表2 兩組患者PCI后1、14 d血小板聚集率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1 day and 14 days after PCI
images/BZ_99_203_1636_1178_1707.png對照組 56 62.0±5.2 44.5±4.0 19.962 <0.001觀察組 52 60.5±5.1 39.1±3.8 24.264 <0.001 t值 1.512 7.180 P值 0.134 <0.001
2.2 TEG相關指標 PCI前1 d,兩組患者MA、R、K、C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CI后14 d,觀察組患者MA、CI低于對照組,R、K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PCI前后TEG相關指標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TEG 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PCI
表3 兩組患者PCI前后TEG相關指標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TEG 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PCI
注:MA=最大振幅,R=凝血反應時間,K=血凝塊成形時間,CI=凝血指數(shù)
images/BZ_99_188_2761_2280_2879.png對照組 56 109.41±17.24 62.71±10.16 4.97±1.10 6.86±1.04 1.23±0.42 1.69±0.61 1.82±0.47 1.47±0.58觀察組 52 107.85±16.38 57.47±9.26 5.12±1.24 7.61±1.12 1.21±0.39 2.17±0.92 1.80±0.51 1.10±0.31 t值 0.481 2.794 0.666 3.609 0.256 3.193 0.212 4.089 P值 0.631 0.006 0.507 <0.001 0.799 0.002 0.832 <0.001
2.3 臨床療效 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003,P=0.04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n(%)〕Table 4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2.4 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7.7%(4/52),低于對照組的21.4%(12/5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31,P=0.04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n(%)]Table 5 Adverse events of the two groups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可導致患者發(fā)生惡性心血管事件,其致殘率、致死率均較高[7]。據(jù)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NSTEMI的發(fā)病率為(284~933)/萬[8],臨床常將PCI作為輔助治療NSTEMI的重要術式,但患者PCI后仍會出現(xiàn)明顯的心肌細胞損傷和缺血再灌注損傷表現(xiàn),其原因可能為PCI過程中球囊、導管損傷血管內(nèi)皮,進而誘導血小板功能活化、提高凝血因子的激活程度,從而促進微血栓形成[9]??寡“寰奂皽p輕抗血小板藥物的抵抗作用是NSTEMI患者PCI后的核心治療環(huán)節(jié),這對改善患者臨床結局具有重要意義。
TEG是檢測血小板及纖溶系統(tǒng)功能的新技術,能動態(tài)反映凝血、血小板聚集及纖溶過程,可有效評估抗血小板治療效果,且該技術優(yōu)于傳統(tǒng)凝血功能指標[4,10]。因此,本研究將TEG指標作為評估血小板及纖溶系統(tǒng)功能的臨床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PCI后14 d,觀察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MA、CI低于對照組,R、K長于對照組,提示PCI后采用紅花黃色素注射液輔助治療能有效改善NSTEMI患者血小板及纖溶系統(tǒng)功能,其原因可能與紅花黃色素可改善抗血小板藥物抵抗有關[11-12]。既往研究表明,紅花黃色素注射液在冠心病防治方面具有一定作用[13]。紅花黃色素注射液的主要成分為紅花黃色素,輔料為氯化鈉,其有效成分羥基紅花黃色素是一種查爾酮類物質(zhì),可通過抑制內(nèi)皮素釋放、緩解線粒體損傷、抗氧化應激等機制而發(fā)揮作用,從而減輕機體氧化應激、改善血小板及纖溶系統(tǒng)功能[14]。此外,紅花黃色素的祛瘀止痛、活血通絡功效是其發(fā)揮腦保護作用、減輕缺血性損傷、保護神經(jīng)、抗血栓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PCI后采用紅花黃色素注射液輔助治療能有效提高NSTEMI患者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PCI后采用紅花黃色素注射液輔助治療能有效提高NSTEMI患者的臨床療效,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改善TEG指標,進而改善血小板及纖溶系統(tǒng)功能,且安全性較高。但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小,所得結論仍需要大樣本量深入研究進一步證實。
作者貢獻:劉澤超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結果分析與解釋,負責文章的質(zhì)量控制及審校,并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馬俊林、朱從飛進行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數(shù)據(jù)收集、整理、分析;馬俊林負責撰寫、修訂論文。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