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梅
大學生婚戀觀十年變遷
閆曉梅
(集美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大學生婚戀觀影響其未來婚戀選擇和情感狀態(tài),文章通過前后兩次問卷調查對比,闡述了十余年間大學生婚戀認知變化發(fā)展的社會背景,探索大學生婚戀情感的變化:個性更張揚、戀愛數(shù)量攀升、性觀念更開放、態(tài)度隨意等,并針對大學生婚戀觀中種種問題提出相應策略。
大學生;婚戀觀;十年變遷
婚戀觀是指對婚戀的基本看法。婚戀影響個體生活質量及人生幸福感受,影響社會安定和下一代健康成長。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棟梁和支柱,其婚戀認知狀態(tài),也代表了整個社會青年婚戀的走向和發(fā)展脈絡,對其婚戀情感研究有著重大的社會意義和必要性。但從知網(wǎng)上看,近些年關于大學生婚戀認知的研究不僅數(shù)量不足,高質量研究也嚴重缺乏,令人擔憂。
大學生擺脫了高考束縛,進入高校較為寬松的環(huán)境,長期處于壓抑狀態(tài)的荷爾蒙開始尋找釋放空間。大學生是婚戀的適齡群體,是青年中的高知層次,他們的婚戀觀念強烈反映了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變遷,展示著當代社會文明與和諧程度,潛在影響著其他青年群體的婚戀理念,所以,大學生的情感問題務必高度關注。
2007年我們曾對所在大學大學生的婚戀觀念做過抽樣調查,以《大學生婚戀觀問題與分析》為題發(fā)表于《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當年第5期,光陰荏苒時事變遷,十多年后同所大學里的大學生婚戀觀念發(fā)生了那些變化?年底我們再次做了抽樣調查,結合與同學座談情況,為大家展示十多年大學生的婚戀觀念變遷及其發(fā)展走向。(說明:2007年的調查沒有圖示,所有圖示均為2020年,2020年的問卷在2007年的基礎上有所變化,并非完全雷同,2007年由于時間久遠有些數(shù)據(jù)缺失)
相比十年前,互聯(lián)網(wǎng)的使用從部分領域擴展到整個生活層面,給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帶來種種變革和深遠影響,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多媒體等技術顛覆著我們的傳統(tǒng)行為和認知。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便捷的信息傳播功能,成為當今人們信息獲取的主要來源之一,深刻影響著大學生婚戀觀念。
網(wǎng)絡通過文字、圖片、影視、視頻等方式傳輸著各式各樣的觀點和價值,大學生接受這些大量信息沖擊的同時缺乏足夠的判斷和篩選能力,在面對錯誤又極具誘惑力的選擇,常常難以抵擋,容易受一些低俗的、暴力的、色情的,甚至扭曲的婚戀觀念影響,比如重感官愉悅忽略道義責任,重視物質享受忽略道德法律底線,不介意被“包養(yǎng)”,不介意做“二奶”“小三”,甚至接受“嫖娼”“裸聊”,不惜出賣肉體和靈魂。
世界全球化的愈加發(fā)展,加劇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與碰撞,大學生對本民族的婚戀傳統(tǒng)和習俗認同度逐漸降低。西方的文化思想、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特別是其性開放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的婚戀模式造成巨大沖擊。
西方性開放觀念影響大學生婚戀觀念和行為,校園四周大學生擁抱接吻現(xiàn)象普遍,大學生在校外租房同居數(shù)量增加,高校周圍小旅館行業(yè)發(fā)達,對婚前性行為和一夜情容忍和包容度不但提高,有過婚前性行為的大學生比例不斷攀升。
西方文化帶來的不全然是負面影響,其張揚個體和自我,重視自我感受和成長有明顯的積極價值。大學生在擇偶和戀愛中自主性明顯增加,什么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什么重男輕女、三從四德成為歷史古舊,男女關系自由平等,彰顯社會進步和文明發(fā)展,但其性開放觀念應該抵制和反對,提倡文明相親相愛。
市場經(jīng)濟對人的發(fā)展產生積極影響也帶來消極影響,容易凡事以金錢為衡量標準,導致人們對金錢的渴望和膜拜,社會風氣物欲橫流、拜金主義盛行,大學生婚戀認知也受此影響,對物質追求超過對精神的追求,忽略精神世界的成長和發(fā)展,將幸福的基礎錯誤的建立在物質基礎上,重索取輕付出,奉獻意識薄弱。
近十年來,社會傳統(tǒng)對人的約束力越來越弱,傳統(tǒng)約束力首先指的是傳統(tǒng)文化,中國在建設現(xiàn)代化國家的同時,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不斷削弱,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男女之間情感要求通常是收斂、羞澀、回避、隱秘的,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談感情如此,談“性”就更忌諱,這些特征在今天的大學生身上越來越少看到。
其次傳統(tǒng)約束力指的是傳統(tǒng)習俗,根深蒂固的婚戀習俗是通過家族鄉(xiāng)社傳承,而工業(yè)化發(fā)展打破了大家族格局,很多傳統(tǒng)習俗得不到鞏固和傳承,甚至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對于年輕人的婚戀倫理難再形成強有力的制約。
再次的約束力量來自親屬的干預,雖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形態(tài)早在民國就被顛覆了,但終身大事家人的意見還是重要的干預力量,但這種力量也在消減和弱化,在新的調查中我們問“您的戀愛會因父母家人的意見而改變嗎?”回答否的占到59.81%(見圖1),接近60%的同學會堅持自我的選擇,這跟新一代年輕人更追求自主,張揚個性有極大關系。
圖1 您的戀愛會因父母家人的意見而改變嗎?
十年前有過戀愛經(jīng)歷的大學生占47%[1],而十年后抽樣調查顯示有過戀愛經(jīng)歷的同學占到所調查總數(shù)的61.78%,遠遠超過十年前。隨生活條件的優(yōu)化,生理發(fā)育年齡的提前,戀愛呈現(xiàn)低齡化趨勢,戀愛頻率增加,本次調查中32.71%的同學還“有過多次戀愛經(jīng)歷”(見圖2)。
圖2 您的戀愛的次數(shù)
大學生對情感充滿渴望,而具備約束性的傳統(tǒng)文化道德不斷削弱,父母家人的意見不再舉足輕重,現(xiàn)實中已經(jīng)沒什么可以束縛年輕人對愛的追求了,大學生幾乎進入了相愛就愛的愛的自由時代。
十年前當被問到對“一夜情”的態(tài)度時,29%的同學表示不介意[2],十年后32.9%的同學表示不介意,比例稍微有些提高。十年前41%的同學“不介意戀愛對象有過性經(jīng)歷”[3],十年后,“不介意戀愛對象有過性經(jīng)歷”的占到58.32%,上升幅度比較大。當被問道“如果對方有性要求,您的反應時”,被調查的女同學59.38%表示“可能同意”。
十年前大部分同學都表示要在28歲左右結婚[4],也就是說他們是要進入婚姻的,觀念還很傳統(tǒng),而十年后的調查顯示不結婚或不確定會結婚的同學占到55.89%,這表示他們可以保持單身,或接受不婚的生活狀態(tài)。我們這次調查還增加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丁克、閃婚、同性戀等,其結果如下:表示可以接受丁克的同學占到51.03%,調查顯示能夠接受同性示愛的同學占26.92%、接受閃婚的同學占29.35%、表示接受裸婚的同學占38.88%。
無論是對性的態(tài)度,還是婚姻家庭的其他形態(tài),大學生都呈現(xiàn)出一個較高的接受度,這個群體對待婚戀形式前衛(wèi),開放度較高。
十年前大學生戀愛動機也是多樣的,認真型居多,戀愛對象和結婚對象還是一致的。今天有了變化,當被問到“您覺得同學的戀愛大部分屬于什么類型?”時,選擇“認真對待型”的占到33.46&%,“各取所需型”占24.49%,“填補空虛型”占20%,“玩玩而已型”的占12.9%,選擇“其他”的占9.16%(見圖3)。認真對待自己戀愛的同學占比例較少,同學談戀愛有各種動機,認真對待的比例不高。
圖3 您覺得周圍大學戀愛大部分屬于什么類型
在被問道“您覺得對方是自己的結婚對象嗎?回答“是”的占58.23%,回答”否“的和“不確定”的占41.77%。在被問道“您準備將對方介紹給家人嗎?”回答“是”的占61.39%,回答“否”和“不確定”的占38.61%,在這里可以看到戀愛對象不一定是結婚對象,可能不會介紹給家人,這說明對方還沒重要到那個程度,也許存在潛在分手的可能,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不見得是壞事,這是同學對自己戀情的一個基本判斷,畢竟戀愛和婚姻有著本質差別的,婚姻需要更慎重。
十年前我們的調查問卷問道“同學談戀愛的原因”在前四位的是“性格相互吸引”“寂寞”“無聊”“看重外貌”[5],十多年后,回答“同學談戀愛看重的因素”這個問題時排在前四位的分別是“性情”“品格”“顏值”“才華”,(見圖4),性情在十年前后都是第一位的考慮因素,“外貌”在擇偶中所占的位置一直穩(wěn)定。
圖4 您覺得同學談戀愛主要考慮的因素
當讓同學選擇“愿意在寶馬車里哭”還是“愿意在自行車后面笑”時,39.07%選擇了前者,60.93%的同學選擇了后者(見圖5)。人類依靠物質才能生存,一定程度看重物質沒有錯,但戀愛絕對是一種以精神生活為主的行為,超過三分之一比例的同學選擇了”在寶馬車里哭“,其實凸顯了物欲社會物質的巨大影響力。
圖5 如果必須選,您選擇
十年前后,同學都覺得自己有成熟的婚戀認知,當被問道“您認為自己是否有較成熟的婚戀觀念嗎?”這個問題時,回答“是”的占60.93%,回答“否”的占39.07%(只有2020年的數(shù)據(jù))。我們不否認有個別同學婚戀的價值觀念比較成熟,但占到這么大比例讓人費解。
我們的教育中沒有系統(tǒng)婚戀方面的內容(高校僅《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涉及一點點),我們對婚戀的認知主要靠實踐摸索,靠父母親友的言傳身教。由于教育的缺失,很難保證所獲的認知的系統(tǒng)性與科學性。當被問道“你的戀愛觀主要受誰影響?”時,排在前三的分別是:同齡人、父母、網(wǎng)絡媒體,同齡人年齡相仿、閱歷差不多、受教育程度差不多,他們成熟的婚戀價值觀從那里產生的呢(見圖6)?
圖6 你的婚戀觀主要受誰影響
大學生婚戀觀十多年的變化有一個特點,基本上是量的變化,沒有太多質的變化,比如大學生在情感上更自主了,談戀愛的人數(shù)更多了,對待諸如性等的問題上更開放,對物質的追求更注重等等,是原來就存在現(xiàn)象的擴張。提高大學生的婚戀認知的質量,就是提高他們今后生活的幸福度,我們認為應該在一下方面做改進:
在上圖中,我們看到婚戀觀念受網(wǎng)絡媒體影響的大學生幾乎占到一半,網(wǎng)絡媒體以速度快、范圍廣、方式多樣的特點廣泛影響著青年人,充分發(fā)揮網(wǎng)絡媒體正能量的輿論宣傳,有利于大學生正確婚戀觀的形成。
積極充分的利用網(wǎng)絡和大眾媒介,打造優(yōu)質的網(wǎng)絡文化載體和平臺,傳播富有思想內涵和文化深度的文藝作品,激發(fā)社會大眾和青年學生對婚戀價值的正面思考與理解。同時也要加大對互聯(lián)網(wǎng)等大眾媒體的監(jiān)管力度,增強網(wǎng)絡媒體的社會責任,恪守文化傳播道德底線,宣傳積極健康的婚戀觀念,遏制網(wǎng)絡媒體中對婚戀低俗、庸俗、媚俗的闡釋和描述,給大學生提供積極健康精彩的婚戀文化思想。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歷五千多年的歷史沉淀與洗禮,凝聚了無數(shù)勞動人民的思想與智慧,其婚戀倫理美德,可為今天婚戀家庭道德建設提供寶貴精神財富和營養(yǎng),如“相敬如賓”“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等都是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弘揚傳統(tǒng)文化,必須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理論進行梳理,將其中優(yōu)秀的價值觀發(fā)揚光大,通過各種渠道,為全社會婚戀認知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對大學生在婚戀動機、婚戀言行、責任擔當起到正確的規(guī)范與引導。
2019年10月份北大包麗事件震驚全國,北大法律系四年級的包麗不會保護自己,不會處理情感,被對方從精神上死死鉗制,最終以自殺來尋求解脫[2]。這讓人痛心不已,我們的教育如果不及時注入婚戀內容,PUA之類其他旁門左道就會泛濫,現(xiàn)在百度一下“把妹課程”還到處都是,如果正規(guī)教育里已經(jīng)告訴人們怎么做,試問這種課程還能有多少市場?
兩性關系教育針對從不同年齡段有不同內容,從幼兒開始一直到成年,比如教授如何和異性相處,如何保護自己,怎么選擇戀人,如何對待戀愛中的矛盾,怎么對待分手,怎么對待失戀,怎么分辨對方是不是結婚對象,夫妻相處,親子關系,家庭中各種矛盾的處理,怎么面對離婚等等。內容應該循序漸進,分層明確的對我們的青少年進行有效培訓,使他們掌握科學系統(tǒng)的知識,為將來生活做好充分準備。
大學生由于戀愛問題引起的矛盾糾紛很常見,其中惡性事件也時有耳聞。高??梢栽O立常態(tài)化的情感問題咨詢機構,由一些有專業(yè)知識的教師擔任,幫助同學面對自己無法解決的情感問題。
大學的這些輔助教育機構要能有效吸起作用,一是要夠專業(yè),二是要有自己的行為規(guī)則,比如:保守秘密,持續(xù)關注等。可能覺得涉及性等隱私不光彩,北大包麗沒有選擇像任何有能力幫她的個人或機構求助:校方、父母、公安機關等,性行為開放與婚前性行為是不光彩的觀念同時并存,如果相關教育和咨詢服務跟不上來,要悲劇不發(fā)生難以避免。
在西方國家,社會上設有專門的婚戀輔導機構,還有一些互助團體等,我們國家類似的社會活動缺乏,政府應該發(fā)揮其公共服務的職能,活躍群眾的文體生活,提供寓教于樂的各種活動,為社會婚戀大環(huán)境建設做出積極貢獻。發(fā)展利用社區(qū)平臺,開展正確婚戀情感教育活動,彌補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西方文化很大程度影響了中國大學生的婚戀觀念,在特別是婚戀方面,表現(xiàn)為性的隨意和開放、責任性降低,但中西方大學生婚戀觀念有何異同,至今沒看到過系統(tǒng)的研究,中西方婚姻家庭方面的比較研究也非常少。其他國家的先進經(jīng)驗我們要借鑒,比如美國注重品格教育,禁欲教育與全面性教育相結合;瑞士系統(tǒng)的性教育和社會服務相結合等[3]。
婚戀觀念對社會的影響是持續(xù)不間斷的,為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在人們婚戀事業(yè)上投入非常值得。
[1]閆曉梅.大學生婚戀觀問題與分析[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7(10):47.
[2]北大女生自殺事件[EB/OL].(2020-08-09).https://baike. baidu.com/item/北大女生自殺事件.
[3]諸俊.當代大學生婚戀觀的調查研究[D].復旦大學,2010: 25-26.
2020-03-25
閆曉梅(1972-),女,河北邯鄲人,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D669.68
A
1673-2219(2021)04-0092-04
(責任編校: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