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平
父母爭爭吵吵了一輩子。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吧,二姑家要做屋,母親找父親商量:你二姐家暫時困難,要不我們借給她400塊錢吧。那個時候,400塊錢是我父母一年多的收入。父親表示有些為難。等一年后的某天,二姑揣著400塊錢和一小兜雞蛋來我家,母親才知道父親早已把錢偷偷地借了出去。母親先是一愣,然后原地跳起,雙目怒瞪:吳鐵匠家兒子,你翻天了,借錢這么大事居然瞞著我,這次我要是饒了你我就不是孫鐵匠家閨女!話落手起,噼噼啪啪,盤子碗筷茶杯頓時摔落一地。父親責怪二姑:你來還錢也不提前給我打個招呼!直心眼的二姑還想解釋什么,卻被父親的眼神止住。那次吵架后,母親兩個月都沒有和父親說話。
那個時候,父親和母親吵架的頻率很高,三天一小吵,十天一大吵。母親經(jīng)常教導她的“閨蜜”:夫妻倆吵架太正常了,你比他有理你就一定要吵,不吵不順!
母親年輕時唱過十多年黃梅戲,嗓子好,形態(tài)佳。和父親吵架時,語速不急不緩,聲調(diào)高高低低,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不占理且父親也有了發(fā)火的跡象,她立馬停下數(shù)落,掏出手帕,眼瞥向窗外,等她再轉(zhuǎn)回頭時,眼圈早已濕紅。有了這樣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母親在吵架的戰(zhàn)績上明顯占上風。
但有一次例外。那是一個冬日,一個衣衫單薄的矮個子學生背著一袋米來學校食堂兌取飯票,負責記賬的母親在聊天中得知那學生父親早逝,家境困難,就瞞著稱重員在賬本上給偷偷地加了20斤數(shù)量?;氐郊?,母親把她的“善舉”告訴了父親,誰知父親聽了異常生氣,發(fā)火道:如果每個人都像你這樣沒有原則的心軟,學校食堂還辦得下去嗎?!母親依然有理似的大聲嚷嚷著什么,父親不聽,下了最后通牒:“你再不把米補回去,這個書我就不教了!”父親說到做到,當即就要去教導處請假。母親慌了,趕緊去廚房舀了20斤米,屁顛屁顛跑去了食堂。
如今,已年逾古稀的母親仍然會時不時地為某人某事找父親爭論幾句。我們都勸她,人老了,脾氣要改改的。
母親不以為然,說,我和你爸結(jié)婚都50多年了,我倆都是鐵匠家出身,吵架還能把我們吵分了?父親在一旁沒心沒肺地幫腔:對,我和你媽是老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