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青, 鄭瑞丹, 林明華, 吳雯軍, 林升龍, 王香梅, 馬華皙, 李 芹, 葉寒輝, 高海兵
1 福建醫(y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yī)院 肝病科, 福州 350025; 2 漳州正興醫(yī)院 肝病科, 福建 漳州 363000
肝衰竭是臨床常見的嚴重肝病癥候群,病死率極高。探討影響HBV相關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預后因素,對于臨床上制訂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合理利用醫(yī)療資源等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基線臨床指標及MELD評分、抗病毒方案的使用及重要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探討影響其90 d預后的預測因子,并建立新的預測模型,以期更好地指導臨床。
1.1 研究對象 選取福建醫(y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yī)院肝內(nèi)科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住入院的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診斷標準符合《肝衰竭診治指南(2018年版)》[1]中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診斷。入組標準:(1)符合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診斷標準;(2)年齡18~65歲;(3)自愿配合研究者。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酒精、藥物、中毒等其他原因導致的肝衰竭;(2)伴有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3)伴有循環(huán)功能衰竭;(4)心腦梗塞非穩(wěn)定期;(5)伴有腎臟基礎疾病引起的腎功能不全;(6)妊娠晚期;(7)由于其他疾病而需要長期抗凝治療的患者;(8)肝癌或其他惡性腫瘤發(fā)生肝臟轉移;(9)患有影響血脂水平的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以及正在服用調(diào)節(jié)血脂藥物者。所有納入患者均在內(nèi)科綜合及抗病毒治療(抗病毒藥物選擇恩替卡韋或替諾福韋)的基礎上,加人工肝單純血漿置換術治療。
1.2 方法 以確診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時間為基線,收集患者基線時的TBil、INR、Scr等臨床指標,計算基線時的MELD評分,并收集基線時其他重要臨床指標如:ALT、AST、Alb、ChE、AFP、CHO、HBV DNA水平等,以及基線時肝性腦病、原發(fā)性腹膜炎、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腎綜合征等主要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MELD評分計算公式為:MELD分值=3.8×ln[TBil(mg/dL)]+11.20×ln(INR)+9.6×ln[Scr(mg/dL)]+6.4×(病因:膽汁性或酒精性0;其他1)。統(tǒng)計所有患者入院后90 d的生存情況,根據(jù)患者的生存狀態(tài)分為死亡組和生存組。
1.3 倫理學審查 本研究方案經(jīng)由福建醫(y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號:科審2019-051-01,所納入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2.1 一般資料 共納入119例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其中90 d內(nèi)死亡33例,病死率為27.7%。生存組與死亡組比較,年齡、ALT、Alb、ChE、MELD評分以及肝性腦病、原發(fā)性腹膜炎、肝腎綜合征發(fā)生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表1)。
2.2 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 d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肝性腦病、血清Alb水平、MELD評分是影響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預后的獨立預測因素(P值均<0.05)(表2)。
2.3 構建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預后新預測模型 新的預后模型方程為:2.342×肝性腦病(有=1,無=0)-0.159×血清Alb水平(g/L)+0.133×MELD評分。ROC曲線結果顯示,新預測模型的AUC為0.833(95%CI:0.744~0.922),敏感度為78.8%,特異度為81.4%;MELD評分的AUC為0.672(95%CI:0.549~0.795),敏感度為39.4%,特異度為95.3%(圖1)。
表2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圖1 新模型與MELD評分預測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預后的ROC曲線
在我國,HBV感染是引起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主要致病因素[2]。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早期病死率較高。近年來,隨著抗病毒藥物使用、人工肝支持治療等醫(y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肝衰竭死亡率較前下降。本研究納入病例為近1年肝衰竭患者,結果顯示,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 d病死率為27.7%,低于既往研究[3-4],但仍處于較高水平。因此早期評估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預后,對于臨床醫(yī)生選擇恰當?shù)闹委煼椒ň哂兄匾膬r值。
目前MELD評分、MELD-Na評分、肝功能CTP評分是最常用的評估終末期肝病預后的方法[5-6]。本研究發(fā)現(xiàn)肝性腦病的發(fā)生、Alb水平、MELD評分是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 d預后的獨立預測因素,將3項因素聯(lián)合建立新的預測模型,結果顯示,新模型的AUC大于MELD評分;其中MELD評分的AUC僅為0.672,與相關研究[4,7-9]結果大致相同,均<0.7,因此其預測價值仍待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單因素分析顯示,肝性腦病、原發(fā)性腹膜炎、肝腎綜合征等肝衰竭常見并發(fā)癥是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但僅肝性腦病為獨立危險因素,一旦發(fā)生,患者預后不良,這與李子月等[9]研究結果一致。肝性腦病是由急、慢性肝功能嚴重障礙或各種門靜脈-體循環(huán)分流異常所致,以代謝紊亂為基礎,輕重程度不同的神經(jīng)精神異常綜合征。發(fā)生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肝性腦病,進展較為迅速,其重要的病理生理學特征之一是腦水腫和顱內(nèi)高壓。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并積極干預肝性腦病的發(fā)生,對于改善肝衰竭患者預后顯得尤為重要。
此外,在本研究中,生存組患者基線血清Alb水平明顯高于死亡組,且Alb是肝衰竭患者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有研究[10]顯示肝硬化患者血清Alb水平降低與肝性腦病患者的發(fā)生風險及死亡風險相關。張庭等[11]發(fā)現(xiàn)MELD評分聯(lián)合血清Alb預測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個月預后的價值高于MELD評分。血清Alb是由肝臟合成,其水平下降表明肝臟的合成能力降低。由此可見,Alb是影響肝衰竭預后的保護性因素。對于肝衰竭患者,靜脈輸入人血Alb是否可以改善預后,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綜上所述,MELD評分聯(lián)合肝性腦病、Alb對于HBV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預后具有較好的預測價值。但是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且樣本量不夠大,因此還需要更多的病例來進行前瞻性研究以驗證其預測價值。
利益沖突聲明:本研究不存在研究者、倫理委員會成員、受試者監(jiān)護人以及與公開研究成果有關的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張冬青負責課題設計,資料分析,撰寫論文;吳雯軍、林升龍、王香梅、馬華皙參與收集數(shù)據(jù)和統(tǒng)計分析;李芹、葉寒輝對文章的知識性內(nèi)容作批評性審閱,指導研究;鄭瑞丹、林明華、高海兵負責擬定寫作思路,指導撰寫文章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