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霞
[摘 要] 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教師要積極構筑班級精神文化,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教師要結合主題班會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征集班訓班徽中進行積極導向,在組織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團結合作,促使學生在討論典型案例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班級輿論,引導他們自主解決各種班級矛盾。通過這樣的系列活動,教師能更好地建構班級精神文化。
[關鍵詞] 班級精神文化;心理健康;小學班主任
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深層表現形式,也是班級師生在學習、活動和交往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對班級的認識和信念體系。班級精神文化包括價值觀念、班風學風導向、團結狀態(tài)集體輿論、班級人際關系等,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言行和他們的認識水平、價值取向之間的密切關系,組織各種班級精神文化建設活動,從而促使學生逐步形成更積極健康的心理。
一、設計主題班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主題班會指的是在班主任的引導下,以班級為單位,以學生為主體,圍繞特定的主題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一種形式,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促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存在的各種問題,設計特定主題的班會,促使他們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起到規(guī)范行為、提升品德的作用。
一些學生家庭比較富裕,便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其他同學。針對此問題,教師組織了“怎樣的職業(yè)對社會的貢獻更大”這個主題班會。在活動中學生首先了解自己的父母從事的是什么職業(yè),展開角色扮演的活動,表演家長工作的狀態(tài),使其體驗不同的職業(yè)內容。此后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說說賺錢和社會貢獻度是否完全成正比。學生在討論中逐漸認識到職業(yè)沒有貴賤之分,同時也很難完全用金錢去衡量各種職業(yè)對社會的貢獻,不同的職業(yè)只有相互配合、合作共進,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最后教師引導學生自我反思,思考自己是否有正確的觀念,是否會因為他人的家庭狀況輕視別人。在活動中學生逐漸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起到了凈化精神世界的作用,他們對待班級同學也更為友善。
在主題班會的促進下,學生能進入到班級特有的文化活動氛圍中,從而更好地端正自己的言行,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開啟智慧。這樣就為構筑良好的班級精神文化奠定了基礎,能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自主設置班訓,發(fā)揮積極的導向作用
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每一個班級都應該具有特色,有獨特的班級精神,學生可以通過自主設定班訓、班會等方式表述自己對班級特色的思考。教師則要在此過程中進行適當地引導,進行積極導向,讓班級逐漸形成正確的班風和學風,讓班級學生形成共同認可和追求的價值取向。
在設定班訓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我們班級要爭取成為全年級學習成績最好的班級,要成為所有班級仰慕的對象?!痹摻ㄗh提出后,得到了一部分同學的贊同,但是另一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則垂下了頭,似乎提不起興趣。教師此時便進行引導:“如果有的同學雖然經過了努力,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成績還是無法大幅度提高,拖了班級的后腿,大家覺得這樣的同學還能成為大家的好同學嗎?”這樣的話激發(fā)了學生的思考,在一番辯論后學生認識到,成績并非衡量一切的標準,要在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都得到進步,同時還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學情不同。最后學生設定班訓為“做最好的自己”。在此過程中,教師起到了正確的導向作用,幫助學生設定了更有意義的班訓。
在班級建設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設定明確、規(guī)范的獎懲制度,并引導學生自主設定班訓、班會主題、班規(guī)等,若他們沒有按照相關的規(guī)定去做,則要引導其他同學相互幫助、提醒。漸漸地,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班級中的一員,要努力遵照班訓、班規(guī)的要求去做,提升集體榮譽感。
三、參加實踐活動,塑造團結的積極形象
優(yōu)秀的班級應該是團結的班級,班級成員相互之間要互相合作,少一些埋怨、敵視和蔑視。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實踐活動的方式,給學生創(chuàng)造相互了解的機會,促使他們積極合作,團結互助,進而形成積極的氛圍,解決各種問題。豐富多彩的活動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
有的學生雖然學習成績較好,但是卻很少主動幫助他人。教師組織學生參加到“學習共進小組”的活動中,學生兩人一組,自由組合,每人都要在對方的身上找到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同時也要盡自己的努力,幫助對方提升自我。在一段時間后檢查學習共進小組的成績,看看雙方是否都得到了進步。在活動中,學生認識到幫助他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看到他人得到進步,自己也會產生愉悅感;此外,學生還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有缺點和優(yōu)點,都能成為“學生”或“小老師”。在兩人學習共進小組的基礎上,教師還組織了多人小組,學生能進一步展開互動交流,看看能從小組成員的身上獲得怎樣的啟迪。在相互幫助中,學生逐步形成了一個團結的整體,班級凝聚力得到了強化。
在設計實踐活動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將各種正確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等融入活動中,并促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心理。這樣就能構筑良好的班級活動氛圍,對學生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讓他們逐步改善心理問題。
四、討論典型案例,培植健康的集體輿論
集體輿論是在班級中占優(yōu)勢并能產生共鳴的言論和意見,它對班級成員的心理和行為有很強的動力作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班級中發(fā)生的具體事件進行討論,讓他們產生順應的心理,從而培植健康的集體輿論,對學生的行為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
在組織集體活動的時候,一些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積極參與,而一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自認為沒有資格參加討論,活動并不積極。在大家討論誰能代表班級參加校園歌手大賽的時候,恰好一名成績較差的學生報名,教師便把握住這個契機,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成績差的學生能否代表班級形象,參加校園大賽?”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成績的優(yōu)劣并不是衡量學生的全部,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如果想要為班級盡一份力,其他同學應該積極鼓勵,給予支持。漸漸地,班級輿論得到了調整,在召開班級會議的時候,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也能積極發(fā)言,若他們的提議好,也能得到其他學生的認可。班級的溝通氛圍得到了改善,學習成績不再是區(qū)分“好”學生和“差”學生的唯一標準。
教師要盡可能地選擇班級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這樣有助于更好地擴散、傳播,并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會在集體輿論的影響下修正自己的思想,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從而自覺地維護班級的利益,這樣能有助于更好地實現班級目標。
五、自主解決矛盾,建構良好的人際關系
許多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受到家人的寵愛,或多或少會造成驕傲、自私等問題,在班級生活中會因為無法很好地處理人際關系而和同學產生矛盾。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自主解決矛盾,積極展開反思,嘗試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從而構筑良好的人際關系。
一對同桌常常因為一些小事而爭吵,如將對方的書本弄到地上,占用了太多的空間等問題。教師并沒有直接批評學生,而是引導他們參與到“夸夸說說我的同桌”主題活動中。在該活動中,學生要各自說出同桌的優(yōu)點和缺點,看看誰說的內容更多、更詳細。在交流中,兩名學生發(fā)現對方雖然有不少缺點,但是優(yōu)點也不少,還是一個好同桌。此后教師又引導他們反思為何同桌身上也有不少優(yōu)點,但是自己平常卻看不到,反而會放大對方的缺點,還因此而爭吵,以后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提出了解決方案,認為一方面在有矛盾的時候要想一下對方為自己做過什么,這樣就能心平氣和地和對方協(xié)調,另一方面則要在有矛盾的時候理性地和對方商討,嘗試友善解決問題。
在自主處理人際關系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和同學相處的時候要形成共同心理傾向,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進而產生互相欣賞、吸引的親和性情感,這樣才能構筑相互信賴、理解和支持的班級氛圍,更好地解決人際矛盾。
班級精神文化是教師和學生共同作用形成的,大家在相互交流和實踐活動中交換意見和看法,并在相互影響中進行契合,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班級輿論和班級風氣,這對學生的心理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教師要積極構筑隱性課程資源,促使學生逐步調整思想觀念、行為習慣,進而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形成強有力的班級精神文化,對自身起到約束和規(guī)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潘月春.隨風潛入夜?jié)櫸锛殶o聲——基于小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班級文化建設研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1(3).
[2]廖祖權.從三個層面營造班級學習文化氛圍[J].中小學班主任,2020(11).
(責任編輯: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