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鑫鑫,張玉娟
(1.威海市立醫(yī)院,山東 威海 264200;2.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00)
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一種特異性的眼底改變,早期癥狀不明顯,隨著時間推移,患者可出現(xiàn)視物模糊甚至失明,為糖尿病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1]。研究表明,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是50歲以上人群致盲的重要因素之一[2]。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目前的治療方式主要為激光手術治療,在治療前,患者對于治療效果及預后都較擔憂[3-4]。Mishel[5]認為疾病不確定感是個體對于病情的醫(yī)學相關知識、用藥、診療過程及預后等存在不確定感,此種不確定感會使個體產(chǎn)生心理壓力,進而影響心理及生理健康。應對方式是指個體在面臨應激事件或其他相關困擾時而選擇的解決方式,分為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受個體本身的氣質、性格、社會人口學特征及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6-7]。社會支持指來自除個人之外的各種支持的總稱,良好的社會支持往往能使個體直面困難和壓力[8]。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社會支持及應對方式的關系,為臨床醫(yī)護人員有針對性地為患者提供心理干預提供理論參考。
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1月在威海市立醫(yī)院內分泌科及眼科就診的162例老年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8例,女54例,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66.67±6.40)歲。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60歲及以上,具備良好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2)符合糖尿病的相關診斷標準并根據(jù)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術檢查證實為DR增殖前期和增殖期,在此之前未進行DR相關治療;(3)未合并惡性腫瘤、嚴重慢性病等其他危及生命的疾??;(4)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
1.2.1 疾病不確定感量表[9](MUIS-A)量表由不明確性、復雜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預測性4個維度組成,共33個條目,其中第15個條目得分不計入總分。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1~5分分別表示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69,4個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均在0.7以上。
1.2.2 簡易應對方式量表[10](SCSQ)由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組成,共20個條目,某維度得分越高,說明患者越愿意采取此種應對方式。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0~3分分別表示不采取到經(jīng)常采取。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35,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分別為0.877和0.783。
1.2.3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11]共10個條目,總分為66分,<22分為低水平,22~44分為中等水平,45~66分為高水平。分為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3個維度,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96。
在問卷發(fā)放前,與研究對象進行溝通確認,嚴格按照納入排除標準發(fā)放紙質問卷,若研究對象對問卷內容存在疑問,采用統(tǒng)一語言進行解釋,問卷回收后由雙人核對,保障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
表1 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現(xiàn)狀(±s,分)
表1 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現(xiàn)狀(±s,分)
項目 最低分 最高分 平均分疾病不確定感應對方式社會支持總分不明確性復雜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預測性總分消極應對積極應對21 23 12 10 69 6 16 19 59 34 20 16 122 19 32 41 41.11±11.55 29.00±3.61 15.67±2.59 14.11±1.67 99.89±17.74 12.22±4.43 25.50±5.05 30.44±6.87
相關分析顯示,社會支持總分與不明確性維度、復雜性維度、信息缺乏性維度得分及疾病不確定感總分均呈負相關(P<0.01);消極應對得分與疾病不確定感的4個維度得分及總分均呈正相關(P<0.01);而積極應對得分與不明確性維度、復雜性維度、不可預測性維度得分及疾病不確定感總分均呈負相關(P<0.01),見表 2。
表2 患者疾病不確定感與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的相關性
以疾病不確定感總分為因變量,以社會支持總分及3個維度、應對方式的兩個維度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顯示,主觀支持、對支持的利用度、社會支持總分、消極應對、積極應對共解釋疾病不確定感總變異的86.4%,見表3。
表3 患者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對疾病不確定感影響的回歸分析
本研究中,老年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總分為(99.89±17.74)分,處于中等水平,這與張楠楠等[12]的研究結果一致。疾病不確定感可能與患者自身年邁,對于醫(yī)學知識等新事物接納能力不足,同時身體器官退行性改變對疾病產(chǎn)生恐懼感有關,手術及后期的漫長康復及治療過程使患者較迷茫,因此,老年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患者疾病不確定感普遍存在。在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及時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提供疾病相關知識,減輕或消除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良好的社會支持水平能夠鼓勵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積極面對壓力,增強其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本研究中,患者的社會支持水平處于中等水平,這與王婧等[13]的研究結果一致,這可能由于糖尿病屬于慢性疾病,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會短時間危及患者生命,故患者重視程度不足,因此,在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時,應引導其重視糖尿病的相關并發(fā)癥,并鼓勵家屬及時給予患者關懷和幫助,以提高其社會支持水平。積極的應對方式可以減輕個體焦慮、抑郁等心理壓力,促進心理健康;而消極的應對方式可能會導致個體產(chǎn)生一系列心理問題,甚至影響身體健康。本研究中,老年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患者更傾向于積極應對,因此患者有更積極的態(tài)度來面對疾病,配合醫(yī)護人員的治療護理。在日常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引導患者積極面對疾病。
表2顯示,老年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總分與社會支持總分呈負相關(P<0.01),與積極應對呈負相關(P<0.01),與消極應對呈正相關(P<0.01)。即老年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患者有良好的社會支持和采用積極應對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其疾病不確定感,采取消極應對則會增加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表3回歸分析也顯示,社會支持總分、消極應對、積極應對均對疾病不確定感有預測作用。因此,護士在工作過程中要提高患者的積極應對水平,以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護士可積極與患者溝通目前的身體狀況及治療護理方式,指導其查閱正確的醫(yī)學相關網(wǎng)絡、書籍,使其明確疾病發(fā)展過程、治療方式及預后,對待語言溝通能力相對不足的老年人,要耐心解釋,以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提高治療效果[14]。另外,可通過向患者講解治療成功的病例,或請預后較好的患者現(xiàn)場演講,使雙方真實接觸,幫助患者樹立信心,降低疾病不確定感,促進患者疾病康復[15]。
當前,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患者數(shù)量急劇增長,雖然國內外學者不斷提出新的和有效的治療方案,但患者自身的生活質量仍依賴于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對患者實施科學規(guī)范的干預方式,降低其疾病不確定感,提高社會支持水平,促使患者積極應對疾病的治療過程,可以有效增強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進而改善預后。因此,在面對老年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患者時,要充分平衡疾病不確定感、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三者的關系,對患者進行正確引導,提供有效的疾病信息支持和健康教育,同時有針對性地指導患者家屬加強對患者的關注,促使患者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治療,從而提高治療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