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莉 朱龑 劉清梅
食管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根據組織病理學分型可將其分為鱗癌與腺癌兩種類型,其中食管鱗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約占90%,目前外科手術仍是對該類患者進行治療的首選方案[1-3]。臨床研究表明,廣泛的淋巴結清掃有助于改善ESCC患者預后,延長患者術后生存時間,但陰性淋巴結數目與ESCC患者預后的相關性專家們的意見并不統一[4-5]。為此本研究選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胸段ESCC行右胸食管癌根治術患者216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陰性淋巴結數目對胸段ESCC患者預后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胸段ESCC行右胸食管癌根治術患者21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29例,女87例,年齡45~73歲,平均(61.38±11.92)歲。納入標準:(1)所有胸段ESCC患者術前均經胃鏡、病理活檢及影像學檢查加以確診[6-7],入院后均行右胸食管癌根治術治療;(2)所有患者術前均未進行過放療、化療治療;(3)卡氏評分(KPS)70分以上;(4)術后生存期3個月以上。排除標準:(1)圍術期死亡;(2)伴有其他惡性腫瘤;(3)有精神類病史;(4)術前影像學檢查或術后病理證實ESCC已發(fā)生遠處轉移。
對所有胸段ESCC患者均行Ivor-Lewis手術(經右胸、腹上區(qū)二切口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內吻合根治術)或McKeown手術(經左頸、右胸、腹上區(qū)三切口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頸部吻合根治術)治療,并采用三野淋巴結清掃術進行淋巴結清掃,術后根據病理活檢結果判斷淋巴結陽性、陰性。術后對患者的隨訪時間截至2021年3月,了解患者術后生存情況,隨訪終點為末次隨訪時間或患者死亡。
所有患者性別、年齡、腫瘤位置、腫瘤長度、組織分化程度、pT分期、術后輔助治療及陰性淋巴結數目。
病理分期:參照2009年AJCC第7版食管癌分期標準對胸段ESCC患者進行術后病理分期標準,分為pT1~pT4期[8]。
通過單因素分析顯示,性別、年齡、腫瘤長度、組織分化程度、pT分期、術后輔助治療、陰性淋巴結數目均是胸段ESCC患者預后的可能影響因素(P<0.05);而不同腫瘤位置胸段ESCC患者預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行右胸食管癌根治術患者預后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例(%)
以胸段ESCC行右胸食管癌根治術患者預后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Cox回歸分析,變量賦值表見表2,結果顯示性別、年齡、腫瘤長度、組織分化程度及pT分期為胸段ESCC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而術后輔助治療、陰性淋巴結數目為胸段ESCC患者預后的獨立保護因素(P<0.05),見表3。
表2 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的變量賦值表
表3 行右胸食管癌根治術患者預后影響因素的多因素Cox回歸分析
由于ESCC患者食管黏膜下淋巴管網較為豐富,因此該類患者具有較高的淋巴結轉移風險,且臨床研究表明ESCC患者在發(fā)病早期即可發(fā)生淋巴結轉移,已引起臨床醫(yī)生的廣泛關注[9-10]。第7版AJCC推薦食管癌患者淋巴結清掃數目最少為12枚,但在手術操作過程中受術者技術水平、手術難度、腫瘤位置等多重因素影響,淋巴結實際清掃數目差異較大[11-12]。若淋巴結清掃不足或淋巴結未能被準確診斷陽性、陰性,會直接導致病理淋巴結分期的偏倚,影響對患者預后的判斷及術后輔助治療方式的選擇[13]。目前對于胸段ESCC患者,右胸食管癌根治術+三野淋巴結清掃術是對該類患者進行治療的標準術式[14]。已有研究證實,陰性淋巴結數目在胃癌、結直腸癌及乳腺癌等多種惡性腫瘤中對患者預后的預測效果明顯優(yōu)于轉移的陽性淋巴結數目,并建議加大淋巴結清掃程度,但陰性淋巴結數目對于胸段ESCC患者預后的評估效果專家們的意見并不統一[15]。
本研究通過單因素分析顯示,性別、年齡、腫瘤長度、組織分化程度、pT分期、術后輔助治療、陰性淋巴結數目均是胸段ESCC患者3、5年生存率的可能影響因素,而不同腫瘤位置胸段ESCC患者預后無明顯差異。以胸段ESCC行右胸食管癌根治術患者預后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男性、年齡≥60歲、腫瘤長度越長、組織分化程度較低及pT分期較高為胸段ESCC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而積極的術后輔助治療、較大的陰性淋巴結數目為胸段ESCC患者預后的獨立保護因素,表明胸段ESCC患者預后與性別、年齡、腫瘤長度、組織分化程度、pT分期、術后輔助治療、陰性淋巴結數目等因素均有顯著關系。
總之,性別、年齡、腫瘤長度、組織分化程度、pT分期、術后輔助治療及陰性淋巴結數目均為胸段ESCC患者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針對其進行分析有助于改善胸段ESCC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