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勇
胃息肉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是一種消化道疾病,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和搭配的變化,人體胃部所受刺激也有所加劇,因此極易引發(fā)胃黏膜出現(xiàn)隆起性病變,向胃腔生長,患病者的主要癥狀為食欲下降、腹痛、消化道出血等。該疾病的早期癥狀并不明顯,有研究指出,胃息肉是一種癌前病變,因此,一旦患病應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否則將會增加癌變概率,不利于患者的生命安全[1-2]。將息肉徹底切除是治療胃息肉的主要原則,電凝電切、內(nèi)鏡下黏膜切除、氬離子凝固術是治療該疾病的常用手術方式,其中,氬離子凝固術是一種非接觸性凝固技術,其不僅療效確切,而且安全性高,成為目前治療胃息肉的主要術式[3-4]。為探究該術式治療胃息肉的臨床價值,本文以2019年4月-2021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48例胃息肉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通過分組對照研究,分析氬離子凝固術在治療胃息肉中的臨床價值,具體如下。
選擇148例于2019年4月-2021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胃息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納入標準:(1)經(jīng)臨床檢查后符合相關胃息肉診斷標準;(2)存在胃息肉的相關臨床癥狀(食欲下降、腹痛、腹脹、黑便等);(3)符合內(nèi)鏡下氬離子凝固術治療適應證,且患者均可耐受;排除標準:近3個月內(nèi)服用抑酸、抗生素等藥物;合并心腦血管、惡性腫瘤疾??;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意識障礙,無法與人進行正常溝通;合并免疫缺陷、血液系統(tǒng)、全身感染等疾??;合并胃、十二指腸或胃癌;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根據(jù)手術方案進行分組:行高頻電切術治療的72例為對照組,行內(nèi)鏡下氬離子凝固術治療的76例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35例,女37例;年齡31~68歲,平均(48.69±4.87)歲;患病部位:胃竇36例,胃體22例,胃底14例;息肉直徑0.5~1.5 cm,平均(1.02±0.29)cm。觀察組中男38例,女38例;年齡30~66歲,平均(47.82±5.13)歲;患病部位:胃竇39例,胃體24例,胃底13例;息肉直徑0.6~1.4 cm,平均(1.12±0.33)cm。兩組患者的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術前準備:患者入院后對其進行健康指導,并協(xié)助其完成各項常規(guī)檢查,對患者的飲食、心理、作息等進行調(diào)整,于術前12 h提醒患者禁食禁水,術前30 min向其肌肉注射10 mg鹽酸消旋山莨菪堿注射液(生產(chǎn)廠家: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3400,規(guī)格:1 ml/10 mg),同時指導患者外用鹽酸丁卡因膠漿(生產(chǎn)廠家:西安利君精華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61022993,規(guī)格:8 g/支)1支。實施手術前,將胃內(nèi)鏡置入患者胃腔,對其胃部各部位的黏膜情況進行觀察,明確胃息肉的位置、大小、分布情況等,確定是否存在充血、潰瘍、糜爛等現(xiàn)象。
對照組采用高頻電切術治療,步驟如下:對患者實施全麻,麻醉起效后選擇套圈器電凝電切(型號ERBE ICC200),將套圈器置入后調(diào)整患者的體位與導管,伸出鋼絲圈套,通過迭套法或順套法將息肉蒂部套住,再收緊,直至蒂部呈暗紅色,打開電凝開關,將電流指數(shù)設置為3~4檔,時間為2~3 s,蒂部呈乳白色凝固后再關閉開關,圈組織就會變?yōu)闇\褐色,并伴有煙霧逸出,則說明息肉脫落。直徑<1 cm的息肉先使用電熱鉗加熱、凝固后再切除;直徑為1~2 cm的息肉使用圈套器進行電凝切除。
觀察組采用內(nèi)鏡下氬離子凝固術治療,步驟如下:將電凝功率設置為60 W,氬氣控制流量設置為2 L/min,電場強度為5 000 V/m2,在使用前先在體外進行試驗,選擇氬離子凝固器(德國ERBE,型號APC300)在電子胃腸鏡的直視功能下進入胃部,對病灶進行觀察,根據(jù)息肉的大小、數(shù)量、形狀等實際情況選擇適當?shù)奶幚矸椒?,先將小息肉摘除,再將大息肉使用電凝切除,將氬離子凝固導管伸出內(nèi)鏡頭端,伸出至病灶上方0.3~0.4 cm處,1~3 s/次,行多次治療,直至病灶表面泛白、泛黃或黝黑,周圍組織可能會出現(xiàn)腫脹情況,為減少腹部脹氣,需及時抽吸出腔內(nèi)氣體。
術后,兩組患者均需禁食24 h,并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其抑制胃酸分泌、胃黏膜保護劑等藥物治療,指導其口服奧美拉唑腸溶片(生產(chǎn)廠家:國藥集團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4110,規(guī)格:20 mg×14片)20 mg,1次/d;口服鋁鎂加混懸液(生產(chǎn)廠家:揚州一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322,規(guī)格:15 ml∶1.5 g×12袋/盒)15 ml,3次/d,連續(xù)用藥14 d,并提醒患者在此期間不能劇烈運動。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應激反應、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17)、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水平的變化情況進行比較,并統(tǒng)計其并發(fā)癥(潰瘍病變、上腹部燒灼感、感染、出血)發(fā)生率。其中,應激反應指標包括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腎上腺素(epinephrine,E)、皮質(zhì)醇(cortisol,Cor);PG包括PGⅠ、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epsinogen ratio,PGR)。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的NE、E、Cor水平等應激反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各項應激反應指標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μg/L,(±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μg/L,(±s)]
組別 時間 NE E Cor對照組(n=72) 治療前 65.23±5.89 56.28±5.71 124.35±12.68治療后 47.59±6.30 38.51±4.66 88.59±9.64 t值 17.355 20.459 19.050 P值 0.000 0.000 0.000觀察組(n=76) 治療前 65.42±5.73 55.82±6.02 124.80±11.37治療后 31.56±4.21 24.58±3.16 56.73±7.24 t值 40.408 38.988 42.850 P值 0.000 0.000 0.000兩組治療前t值 0.196 0.470 0.224兩組治療前P值 0.422 0.319 0.412兩組治療后t值 17.951 20.993 22.424兩組治療后P值 0.000 0.000 0.000
兩組治療前的G-17、PG水平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PG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G-17、PGⅠ及PGR水平均高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G-17、PGⅠ及PGR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G-17、PG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G-17、PG水平比較 (±s)
組別 時間 G-17(pmol/L) PGⅠ(ng/ml) PGⅡ(ng/ml) PGR對照組(n=72) 治療前 7.58±0.85 73.42±6.88 15.82±1.68 5.10±0.31治療后 9.83±1.16 102.53±9.14 15.62±1.59 6.03±0.61 t值 13.276 21.591 0.734 11.533 P值 0.000 0.000 0.232 0.000觀察組(n=76) 治療前 7.52±0.89 73.59±7.01 15.92±1.77 5.06±0.48治療后 13.59±1.46 132.67±9.73 15.57±1.66 8.02±0.72 t值 28.903 42.949 1.257 29.821 P值 0.000 0.000 0.105 0.000兩組治療前t值 0.420 0.149 0.353 0.605兩組治療前P值 0.338 0.441 0.362 0.273兩組治療后t值 17.393 19.431 0.187 18.174兩組治療后P值 0.000 0.000 0.426 0.000
對照組中共有10例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其中潰瘍病變2例,上腹部燒灼感3例,感染4例,出血1例,總發(fā)生率為13.89%;觀察組中共有6例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其中潰瘍病變2例,上腹部燒灼感2例,感染2例,總發(fā)生率為7.89%。對照組與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胃息肉屬良性腫瘤疾病,由上皮或間質(zhì)成分增生所致,不良生活、飲食習慣都會誘發(fā)該疾病發(fā)生與發(fā)展。據(jù)統(tǒng)計,若息肉>2 cm,則患者的癌變率就會達到30%~50%,因此患者在檢查出存在胃息肉時應該及時將其切除,以控制病情發(fā)展[5-6]。臨床上常使用內(nèi)鏡對胃息肉患者的病灶情況進行檢查,內(nèi)鏡能夠清晰地顯示出患者胃內(nèi)情況與血清水平,不僅可以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療后還可利用此方法檢查是否存在病變,對息肉及微小癌具有較高的辨別能力,可促進診療效果的提升[7-8]。因此在內(nèi)鏡下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可以清楚地看到病灶位置、大小及形態(tài),提高切除的準確性。
應激反應是指個體在受到各種緊張性刺激物所產(chǎn)生的非特異性反應,本次研究中,治療后對照組的應激反應指標水平均高于觀察組(P<0.05),說明內(nèi)鏡下氬離子凝固術治療對于患者的應激反應具有減輕作用。高頻電切術因具有安全、方便等優(yōu)點在臨床上獲得廣泛使用,雖然其在臨床治療中的使用價值也獲得了大部分醫(yī)生與患者的認可,但是使用該手術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需要直接接觸病灶組織才可以發(fā)揮治療作用,導致機體極易產(chǎn)生應激反應[9]。而觀察組所采用的手術方式能直接接觸到病灶,連接氬氣管內(nèi)的高頻電極、高頻發(fā)生器,并設置高頻電壓,在靶組織、高頻電極之間留有一定距離,氬氣流中部分電離轉變?yōu)榫哂袑щ娮饔玫臍咫x子,在靶組織表面和探頭遠端便可形成高頻電流,兩者產(chǎn)生微弱火花,直接在病灶部位產(chǎn)生作用,通過高頻電壓的熱效應將息肉清除[10-13]。氬離子凝固術可以自動搜索病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息肉清除不徹底的情況,且自動搜索病灶還可以減少對非病灶區(qū)域的損傷,僅對病灶進行凝固、干燥,且不會出現(xiàn)氣化或炭化等情況,令機體的應激反應得以減輕[14-16]。血清G-17是G細胞標志物,其含量水平高低有助于醫(yī)生對消化道疾病患者的診治,因為當機體消化系統(tǒng)受到損傷時,G細胞水平便會下降,G-17水平也隨之降低[17]。G-17水平降低后,腺體相關水平也開始呈下降趨勢,在胃部出現(xiàn)病灶時,胃體腺和胃底腺量就會降低,胃底腺主細胞所分泌的PGⅠ分泌量減少,導致失衡,PGR減少[18-19]。由此可見,血清G-17、PG水平可反映出胃黏膜病變情況和嚴重程度,對胃部疾病的診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PG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G-17、PGⅠ及PGR水平均高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G-17、PGⅠ及PGR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內(nèi)鏡下氬離子凝固術可改善患者的胃內(nèi)環(huán)境。在高頻電流、電極技術的作用下,患者胃內(nèi)息肉會產(chǎn)生凝固反應,而在內(nèi)鏡下對患者進行氬離子凝固術可加強凝固的深度自限性,加上氬離子束具有從多方位地對病灶進行自動搜索的功能,可以準確、有效地清除息肉,改善胃黏膜情況[20]。在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中,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種手術的安全性均較為良好。
綜上,對胃息肉患者采用內(nèi)鏡下氬離子凝固術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