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祥巍 殷香宇 邱曉恬
缺血性腦卒中(IS)又稱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腦血管狹窄、閉塞導致供血量不足從而引起腦組織壞死是疾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誘發(fā)IS的原因較多,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容易對神經(jīng)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導致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嚴重者危及生命[1]。丁苯酞在IS患者治療中被廣泛應用,能夠?qū)δX血管和神經(jīng)細胞起到一定保護作用。IS屬于中醫(yī)理論中“中風”范疇,肝風逆亂、經(jīng)脈堵塞、五臟虛損是疾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血栓通膠囊是一種中成藥,具有通筋活絡、活血化瘀的效果,在腦血管疾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較好[2]。本文通過對120例患者進行治療,探究血栓通膠囊聯(lián)合丁苯酞治療IS的效果及對患者神經(jīng)功能及血流動力學指標中的影響,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于筆者所在醫(yī)院接受治療的120例IS患者,研究時間為2018年11月-2020年11月。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中的相關診斷標準[3];(2)入院前未接受過相關藥物治療;(3)1年內(nèi)無顱內(nèi)手術治療史;(4)意識清晰,可進行溝通交流。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2)對血栓通膠囊或丁苯酞存在過敏反應;(3)臨床資料缺失。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 37~76歲,平均(57.89±4.58)歲;發(fā)病時間73~168 min,平均(113.65±11.64)min。觀察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36~78歲,平均(57.75±4.83)歲;發(fā)病時間72~171 min,平均(115.45±11.53)min。兩組性別、年齡、發(fā)病時間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展開?;颊呒覍僦橥?。
對照組使用丁苯酞軟膠囊(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99)口服治療,藥物使用劑量為0.2 g/次,使用頻率為3次/d,飯后服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血栓通膠囊[哈爾濱珍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5972;每粒裝0.18 g(含三七總皂苷100 mg)]口服治療,藥物使用劑量為2粒/次,使用頻率為3次/d,兩組均治療7 d。
(1)比較兩組治療效果。評價標準,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神經(jīng)功能評分較治療前下降90%以上即為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神經(jīng)功能評分較治療前下降>45%且≤90%即為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神經(jīng)功能評分較治療前下降不足45%即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2)比較兩組神經(jīng)功能。分別于治療前、治療7 d后,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NIHSS)、改良愛丁堡斯堪的納維亞神經(jīng)功能缺失量表(MESSS)對兩組神經(jīng)功能進行評估。NIHSS總分42分,MESSS量表總分0~45分,得分與神經(jīng)缺損程度呈正比。(3)比較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分別于治療前、治療7 d后對兩組血管阻力指數(shù)(RI)、血管搏動指數(shù)(PI)、最大峰值流速(Vmax)、平均流速(Vmean)進行測定,使用儀器為腦血管功能檢測儀。(4)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血細胞比容(HCT)水平變化。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例(%)
治療前,兩組NIHSS、MESS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NIHSS、MESS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NIHSS、MESS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評分對比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評分對比 [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組別 NIHSS評分MESSS評分觀察組(n=60) 22.85±3.62 11.27±2.32*28.51±4.12 10.39±2.11*對照組(n=60) 22.54±3.48 18.41±2.63*28.32±4.07 16.83±2.43*t值 0.478 15.770 0.254 15.500 P值 0.633 0.000 0.800 0.000
治療前,兩組RI、PI、Vmax、Vmean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max、Vmean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RI、PI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Vmax、Vmean高于對照組,RI、PI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PI Vmax(cm/s)Vmean(cm/s)組別 R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60) 0.77±0.21 0.59±0.08* 0.86±0.19 0.65±0.18* 35.42±3.83 49.57±5.53* 26.58±4.73 38.85±5.71*對照組(n=60) 0.79±0.22 0.68±0.17* 0.85±0.18 0.75±0.23* 35.29±3.68 44.86±5.39* 26.55±4.64 32.73±5.34*t值 0.509 3.710 0.296 2.652 0.190 4.724 0.035 6.064 P值 0.611 0.000 0.768 0.010 0.850 0.000 0.972 0.000
治療前兩組hs-CRP、IL-6、HC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hs-CRP、IL-6、HC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hs-CRP、IL-6、HCT水平對比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hs-CRP、IL-6、HCT水平對比 (±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hs-CRP(mg/L)IL-6(ng/L) HCT(%)觀察組(n=60) 治療前 21.52±2.52 55.41±5.27 48.71±3.57治療后 7.24±1.03* 14.66±1.57* 39.52±1.41*對照組(n=60) 治療前 22.0±71.96 56.08±4.91 48.64±3.25治療后 13.56±2.41* 26.41±2.63* 43.08±2.55*組間治療后t值 13.557 15.770 0.254組間治療后P值 0.000 0.000 0.000
IS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主要是患者因腦血管堵塞導致腦組織缺血而發(fā)生壞死。缺血使機體內(nèi)神經(jīng)遞質(zhì)釋放增加,脂質(zhì)過氧化物、氧氣自由基水平提升使興奮氨基酸受體活性提高,線粒體功能受到影響,最終造成細胞凋亡[4-5]。疾病發(fā)作后,局部腦血管發(fā)生閉合,組織因缺氧與血液供給而發(fā)生壞死,從而導致細胞凋亡,若在疾病發(fā)生后及時疏通堵塞血管,恢復腦組織正常血流循環(huán),隨著組織內(nèi)存活神經(jīng)元的恢復,神經(jīng)功能可得到一定改善[5-6]。因此,及時對堵塞的腦血管進行疏通,恢復腦組織正常血液供給在該病治療中有著重要作用。
丁苯酞是一種新型藥物,應用于IS患者治療中能夠打破溶栓治療對發(fā)病時間的嚴格限制,丁苯酞脂溶性較高,在進入患者體內(nèi)后能夠快速作用于阻塞部位,效果較為顯著[7]。當疾病發(fā)生時,機體內(nèi)血液處于高凝、高黏狀態(tài),容易造成血小板功能亢進與血栓發(fā)生,丁苯酞的使用能夠減少細胞凋亡,有效拮抗血小板,降低血栓發(fā)生率[8]。自由基是造成神經(jīng)元損傷與梗死區(qū)半暗帶的重要原因,丁苯酞的使用有效促進超氧化物歧化酶與抗自由基過氧化氫酶水平的提高,降低氧化應激反應。中醫(yī)理論認識,氣虛血瘀、經(jīng)絡堵塞是疾病發(fā)生的重要原因,活血化瘀、疏通經(jīng)絡是該病治療的主要原則[9]。血栓通膠囊主要有效成分為三七總皂苷,能夠促進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huán),提高血管灌注與血液流動水平,改善神經(jīng)功能[10]。相關資料顯示,血栓通膠囊的使用能夠有效降低因缺血所造成的腦組織損傷,促進血液循環(huán),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與腦組織營養(yǎng)環(huán)境,有效改善臨床癥狀[11]。本文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血栓通膠囊聯(lián)合丁苯酞的使用能夠改善預后,提高治療效果。
血流動力學指標是影響IS患者治療效果的一項重要因素,PI是反映血管彈性的重要指標,IS會造成血管狹窄與內(nèi)膜損傷,導致PI提高;RI能夠反映血管舒張情況,患者因疾病影響導致血管彈性下降,血流阻力提高,造成血流速度降低[12-13]。本次研究顯示,兩組治療后Vmax、Vmean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 Vmax、Vmean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RI、PI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RI、PI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藥物聯(lián)合使用能夠有效改善腦內(nèi)血流動力學指標,提高血液循環(huán)。此外,兩組治療后組NIHSS、MESS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NIHSS、MESS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血栓通膠囊聯(lián)合丁苯酞應用于臨床治療中能夠減小神經(jīng)損傷,有效促進患者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治療前兩組hs-CRP、IL-6、HC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hs-CRP、IL-6、HC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與文獻[14]研究結(jié)果一致??傊?,血栓通膠囊聯(lián)合丁苯酞的使用能夠改善機體代謝、降低炎癥反應,降低神經(jīng)損傷,在疾病治療中發(fā)揮著顯著作用。
綜上所述,血栓通膠囊聯(lián)合丁苯酞治療IS,可提高治療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降低患者炎癥反應,促進神經(jīng)功能恢復,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