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春建
微課教學是教師常用的一種線上教學方式。教師將自制或下載的微課通過各種網(wǎng)絡學習平臺,投放給學生,掀起了一輪微課教學的熱潮。但在這股熱潮中,微課的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例如,杭州市某區(qū)對2020 年暑期小學科學五年級《生物與環(huán)境》單元微課教學效果進行了評測,其中,“科學概念維度”的得分率僅為35.7%,遠低于后期線下教學87.5%的得分率。微課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有很多,但教師對微課的相關認識存在偏差是重要原因之一。由此,我們需要從微課的定義、要素、平臺等三方面做冷靜辨析。
微課的定義有很多種,至今沒有形成共識。例如“2012 高校微課大賽”評比文件指出:微課是一種以視頻為載體的“教學活動”,張一春教授也持同樣的觀點。這類定義是從微課的教學屬性入手的,有一定的理論價值。的確,微課的本質屬性是“課”,其教學內容必須通過教學活動來實施。但是,將師生的教學活動做成視頻,其流程就會被固化,甚至被僵化,失去了真實課堂的教學生成性。因此,把微課定義為“教學活動”是有失偏頗的。事實上,將微課定義為“教學活動”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是個錯誤的信號。在很多微課評比活動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微課作品只是截取了教師課堂實況錄像的某個片段——學生和教師同時出現(xiàn)在畫面上,雖然互有問答,氣氛熱烈,但這難以讓觀看視頻的學生據(jù)此開展學習。這種截取課堂實錄片段的視頻至多只能成為教師教研培訓的微課,而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微課。所以,將微課定義為“教學活動”是不合適的。
內蒙古的李玉平老師、焦建利教授、鄭小軍教授將微課定義為一種“在線數(shù)字資源”,這是從微課的外在特征入手的,有可取之處。這類定義突出了微課的兩個特征:“數(shù)字”和“在線”,很好地體現(xiàn)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數(shù)字信息可無限復制傳播、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可實現(xiàn)時刻在線的學習特點,能促進一線教師對于微課特征的正確理解。但是,將微課定義為“資源”,強化了其物質屬性,容易造成一線教師對微課的教學屬性的忽視。對杭州市小學科學微課評比活動中的微課作品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微課只關注拍攝技巧、畫面布置、特技添加等數(shù)字特征,卻缺乏基本的教學設計。教師習慣于在微視頻中“一講到底”“演示到底”,呈現(xiàn)出提問少、思考少、反饋少、教學機制貧乏等問題。這與他們對微課的教學屬性的忽視是有關系的。由此,那些將微課定義為“在線數(shù)字資源”的論斷也有其不足。
相對以上兩類定義,筆者更贊成將微課定義為“微型視頻網(wǎng)絡課程”,該定義由黎加厚教授和胡鐵生老師提出。首先,將微課定義為“課程”,抓住了微課的本質屬性,即教學屬性。其次,突出微課的“網(wǎng)絡”特征,與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學習特點相契合。最后,強調微課的“微型”,抓住了微課的時間短、主題小的表現(xiàn)特征。
在胡鐵生的定義中,“微課”即“微課程”,兩者是同一個概念。但考慮到一線教師的實踐狀況,應該將“微課”和“微課程”區(qū)分開:“微課”特指圍繞一個小問題的微型網(wǎng)絡教學設計,它的單位是“節(jié)”,而“微課程”是多節(jié)“微課”的組合體(這些微課之間有著較為嚴密的系統(tǒng)性),它的單位是“門”。之所以做這樣的區(qū)分,主要是在日常的微課實踐中,無論是參與各級各類評比,還是在日常教學中應用微課,一線教師制作和使用的主要是以“節(jié)”為單位的“微課”。要求一線教師充分理解課程的內涵,把握“微課程”的本質特征,需要較長的周期。只有當一線教師制作了多節(jié)相關的微課,并試圖將這些微課系統(tǒng)化,他們才能真正體悟到“微課程”的內涵和價值。
將“微課”和“微課程”區(qū)分開來,并不是否認“微課程”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事實上,“微課程”才是微課實踐和發(fā)展的最終形態(tài)。眾所周知,單節(jié)微課的特點是短小精悍,但同時必然存在著內容孤立、信息割裂等知識碎片化的缺點,這與幫助學生構建有結構的認知體系的教育目標是相背離的。但如果我們依照一定的原則和順序,圍繞某個或某些核心知識點選擇一個專題,并將這個專題分解為若干個小問題,將每個小問題設計制作成一節(jié)微課,那么多節(jié)微課就被系統(tǒng)化了,即組合成了一門“微課程”[1]。如圖1是杭州市某區(qū)一位科學教師制作的一門微課程。圍繞著“顯微鏡如何正確使用”這一知識點,該微課程被分解為5個問題。教師依據(jù)每個問題制作了一節(jié)相應的微課,而這5節(jié)微課作為一個整體,組合成了“顯微鏡的使用”這一門小而精的微課程。
圖1
對于“微課”的構成要素,胡鐵生認為“微視頻”是微課的核心要素。這點毋庸置疑,微課正是依托“微視頻”而建立的,甚至有不少一線教師將“微視頻”等同于微課,而忽視了其他要素的支持。事實上,一個“微視頻”要成為微課,還必須有相配套的“微教案”(教師編制的教學設計,相當于微課的制作腳本),“微課件”(與微課匹配的PPT、flash 等課件),“微練習”(學生需要解答的作業(yè)),“微反思”(微課應用后教師本人的反思),“微點評”(學生、家長等用戶的評論與留言),“微反饋”(學生、家長等用戶的反饋意見)。其中的“微教案”“微課件”“微練習”是教師預設好的,而“微反思”“微點評”“微反饋”則是教師、學生及家長在使用微課后的即時性生成。
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小學科學的學科特點,筆者認為小學“微課”的構成要素應該為“微視頻 ”“微教案”“微課件”“微練習 ”“微學習單”“微點評”。
與胡鐵生的分析相比,構成要素中的“微視頻”“微教案”“微課件”“微練習”“微點評”的內涵和定位均不變,但筆者去掉了胡鐵生的“微反思”和“微反饋”,增加了“微學習單”這一要素。去除“微反思”的原因是這個要素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在操作上也較為煩瑣。實際上,教師對自己的微課的反思可以在頭腦中進行。去除“微反饋”的原因是其與“微點評”的內涵較為接近,沒有必要單列一項。增加“微學習單”的原因則是考慮到小學生自學能力較差,而小學科學教學(特別是實驗教學)比較注重程序性和嚴謹性,沒有一定的學習指導很難保證自學質量?!拔W習單”類似于實驗中的“導學案”,但其結構有所不同。
對于“微課程”的構成要素,可以參見浙江省教育技術中心公布的《2016 年度浙江省微課程建設規(guī)范》。該規(guī)范指出,微課程的構成要素應包括七個部分:“微課程基本信息”“知識結構圖”“知識點清單”“測試卷”“微視頻”“微練習”“學習任務單”。后三個要素指向的是每一節(jié)微課所必備的要素,而前四個要素才是構成“微課程”的核心要素?!拔⒄n程基本信息”是課程編制者對本課程的概要性描述,點明了微課程的核心內容及價值目標;“知識結構圖”是利用思維導圖,將微課程中的各個知識用隸屬和相關的層級關系表現(xiàn)出來,有利于學生快速而有效地建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最終形成系統(tǒng)化的知識結構;“知識點清單”則是羅列了微課程中每一節(jié)微課的知識點,并描述了這些知識點的所屬年級、單元及相互關聯(lián),這主要是給教師看的;“測試卷”是為了幫助學生自我檢測整一門課程的學習效果,也便于教師直觀有效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包括測試卷、評測標準和參考答案。對此,筆者認為該規(guī)范中對“微課程”四個核心要素的界定是正確合理的。
微課的教學平臺應該如何搭建?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明確一個問題:微課的主要應用場景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在網(wǎng)絡教育中?很多一線教師會很自然地認為課堂教學是微課應用的主場景。事實恰恰相反,微課應用的主場景必然是基于網(wǎng)絡的教育平臺。正如中山大學王竹立教授所述:“微課的未來在網(wǎng)上,而不在課堂?!盵2]這是由微課的時代特征和教育價值所決定的。一方面,微課發(fā)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其“碎片化學習”的特征正好契合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是實現(xiàn)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的教育理想的有效途徑,而這是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難以實現(xiàn)的。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師(包括部分研究者)有這樣的設想——利用微課來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筆者認為這也是不可能的。其原因有這樣幾點:第一,在面對面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講授和演示等教學方式的效率是最高的,實驗和研討的教學效果是最好的,在這一點上,微課的效率和效果并不具備太強的競爭力。即使是迫于各種壓力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微課,一般也只存在于觀摩課、評優(yōu)課、研討課中。第二,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生成的過程,而微課是一個預先定制的產(chǎn)品,即使制作得如電影般精美,也無法替代師生共同生成的精彩。所以,筆者認為微課應用的主陣地不可能是課堂教學,而應該是網(wǎng)絡教育。由此,建設一個基于網(wǎng)絡的微課教學平臺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基于網(wǎng)絡的微課教學平臺應該如何搭建呢?當前,自全國至各省、市甚至縣區(qū)都建立了相應的微課平臺。筆者以“某省微課網(wǎng)”中的一節(jié)微課——小學科學微課“過濾實驗”為例(如圖2),對微課加以分析。
圖2
該微課的網(wǎng)頁中除了可以點擊播放的“微視頻”之外,還有一個“材料下載區(qū)”,分別包含了“學習計劃”“微練習”“微練習答案”(為方便查看,已放大)。問題就出在這個“材料下載區(qū)”:第一,頁面上缺少“微反饋”等允許學生向教師反饋意見的功能,這樣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就無法實現(xiàn);第二,學生點擊“材料下載區(qū)”,只能下載三個word文檔,當其完成練習后,無法將答案上傳給教師,只能自我校對答案。所以,這樣的平臺本質上只是一個微課的展示和傳播平臺,難以承擔起學生希望達成的互動、交流、合作等學習功能。而這些恰恰就是微課在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中應有的教學屬性。事實上,喪失學習功能的微課平臺在我國各級各類微課網(wǎng)中占了絕大多數(shù),這對微課的教學實踐和后續(xù)發(fā)展是極為不利的。
目前在發(fā)揮學習功能方面做得最好的是美國的“可汗學院”這一微課平臺?!翱珊箤W院”的微課主題單一、時長得當、語言幽默,有利于學生自學,但最突出的是其為學生提供了在線練習、自我評估、進度跟蹤、互動聊天等功能,平臺與學生的互動性非常強。學生可以在觀看“可汗學院”的微視頻之后,在線完成由平臺提供的練習,平臺能夠立即做出相應的判斷并進行評分。平臺會詳細地記錄每個學生的學習歷程(必須用同一用戶名登錄),并結合學生以往的評分推薦下一階段可以學習的微課。由此,學生就能及時調整個人的學習進度。教師也可以利用平臺上的后臺數(shù)據(jù),了解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利用聊天工具及時在線指導學生。通過“可汗學院”這一微課平臺,學生的學習進度與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真實水平實現(xiàn)了同步,微課個性化教學的學習功能得以發(fā)揮。
反觀國內的微課平臺,在設計之初只注重其展示和評比功能,技術人員和行政人員積極參與,教研人員和一線教師卻參與較少,導致平臺的學習功能不夠健全。建設一個基于網(wǎng)絡的微課平臺需要前期的精心設計、中期的認真維護、后期的持續(xù)投入,體現(xiàn)“行政主持、名師主導、教師參與、學生自主”的協(xié)作特色。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微課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學習功能。對此,我國的微課平臺建設可謂任重道遠。
總體而言,微課借助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本質上應該是一種學生自發(fā)的、主動的、建構的學習模式,這對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而言,是一次顛覆。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會遇到波折和困難,微課的發(fā)展也不例外。限于篇幅,本文只對微課的定義、構成要素、平臺建設這三個問題進行了論述。實際上,微課在小學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難還有很多,應得到多方的重視。只有迎難而上、積極應對,微課才能健康發(fā)展,順應未來社會學習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