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安
小兒疝氣為兒科臨床中發(fā)病率較高的腹股溝疝氣疾病,男孩的發(fā)生率較女孩高??摁[不止、嘔吐、血便及下腹腹脹等均為小兒疝氣的主要臨床表現,該疾病通常無法自行痊愈,可對患兒的身心健康產生嚴重不良影響[1]。手術為目前臨床治療小兒疝氣的主要措施,傳統疝囊高位結扎術存在切口大、術中出血量較多等缺陷,對患兒術后機體恢復存在不良影響[2]。腹橫紋小切口手術可以減少手術操作所致組織損傷,且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為此被臨床廣泛關注[3]。本文主要比較腹橫紋小切口手術和傳統疝囊高位結扎術應用于小兒疝氣臨床治療中的價值,詳細研究內容整理如下。
本次研究對象為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院接受治療的66例疝氣患兒。納入標準:(1)經過MRI檢查或者X線、B超檢查確診為疝氣;(2)手術適應證。排除標準:(1)凝血功能異常;(2)合并先天性臟器功能缺陷;(3)合并意識障礙。應用數字隨機分組法將上述患兒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3例。對照組均為男患兒;平均年齡(5.98±0.69)歲;左側20例,右側13例。觀察組均為男患兒;平均年齡(5.75±0.62)歲;左側24例,右側9例。兩組資料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患兒家屬對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對照組給予傳統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對患兒的右側腹股溝實施局麻,沿腹外斜肌取手術切口,分離睪丸以后找出疝囊位置,實施高位結扎操作以后,實施切口縫合操作。
觀察組給予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實施靜脈復合麻醉和骶叢麻醉,完成常規(guī)消毒和鋪巾工作后,取1~2 cm橫向手術切口于患側下腹橫紋位置,逐層切開皮膚、淺筋膜后,使用小拉鉤將切口向外環(huán)口方向牽拉,隨后實施鈍性分離操作,可直接探查到精索,將精索提出,于精索前內側對提睪肌實施鈍性分離操作,找出疝囊,將白色疝囊壁提出,確定疝囊當中不存在粘連組織及滑動疝后,對疝囊實施仔細游離操作,避免對精索血管和輸精管產生損傷,將疝囊橫斷,疝囊近端向上剝離,使用血管鉗橫貫鉗夾疝囊,繼續(xù)向上開展剝離操作,避免剝離過程當中疝囊撕裂及縫扎不牢現象,直至腹膜外脂肪位置,取4號絲線貫穿結扎,于結扎線維持2 cm位置將多余疝囊組織剪除,復位睪丸,針對外環(huán)口在2 cm以上患兒,實施外環(huán)口縫合縮小操作,隨后縫合皮下組織,最后完成皮內縫合切口工作,取敷料貼覆蓋及保護手術切口。
術后兩組均接受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
(1)觀察并統計兩組臨床指標。(2)記錄并分析兩組臨床療效,顯效為下腹腹脹、嘔吐等癥狀基本消失,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脫出臟器同正常水平相近;有效為疾病相關癥狀明顯改善,影像學檢查結果提示病情好轉;無效為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進一步發(fā)展[4]。臨床總好轉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3)統計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和鎮(zhèn)痛藥物使用率。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和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手術出血量明顯更少,術后自主活動時間更早,住院時間明顯更短(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s)
住院時間(d)組別 手術出血量(m l)術后自主活動時間(h)對照組(n=3 3) 1 7.6 4±2.2 5 1 4.2 9±1.1 6 3.3 5±0.4 7觀察組(n=3 3) 9.9 8±1.0 7 7.6 8±0.9 2 1.0 8±0.2 9 t值 1 7.6 6 2 5.6 5 2 3.6 1 P值 <0.0 0 1 <0.0 0 1 <0.0 0 1
觀察組臨床總好轉率和對照組相比,明顯更高(P<0.05),鎮(zhèn)痛藥物使用率和對照組相比明顯更低(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和鎮(zhèn)痛藥物使用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和對照組相比較,明顯更低(P<0.05),見表3。
小兒疝氣為兒科臨床中發(fā)病率較高的病癥之一,臨床相關統計表明,該疾病的臨床發(fā)病率約4%[5]。長時間腹痛、便秘及腹脹等均為該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因多數患兒的病情無法自愈,為此若患兒未獲得及時有效的診治,可隨著病程時間延長而提升病情診治難度,極大程度上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6]。為疝氣患兒實施規(guī)范化的治療在促進治療效果提升方面具有重要意義[7]。
小兒疝氣通常為單側發(fā)生,少數患兒存在雙側患病的情況。該疾病的發(fā)生同長期咳嗽、長時間劇烈哭鬧等因素有關,因小兒人群的疝囊頸和內環(huán)較為柔軟,提升腹股溝受壓迫的風險,加之小兒的血管彈性較高,在疝氣出現以后不會有嚴重內容物死亡現象出現,但是若未第一時間明確診斷并且給予合理的治療,可能進一步加重內部水腫,導致柔軟性喪失,進而誘發(fā)內容物缺血性壞死現象,嚴重影響患兒預后[8]。
傳統疝囊高位結扎術為以往臨床中治療小兒疝氣的主要措施,但是該術式的手術切口較大,患兒在術中需要承受巨大痛苦,且手術操作對于組織的損傷較大,極不利于術后機體康復[9];與此同時,傳統疝囊高位結扎術結束以后患兒極可能出現切口感染和陰囊積液等不良反應,延長術后機體康復時間的同時,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舒適度,對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均存在不利影響[10]。因小兒的腹股溝管較短,經外環(huán)口即可完成疝囊頸分離操作,且實施切開操作以后可以直接開展高位結扎工作,為此小切口、較低位置的手術方式修復疝氣具有較高的可行性。
腹橫紋小切口手術為隨著現代醫(yī)學技術飛速發(fā)展、微創(chuàng)技術盛行的產物之一,屬于目前臨床治療小兒疝氣常用的微創(chuàng)術式,具有切口小、切口層次少、無須過多剝離正常組織等優(yōu)勢,可以減小手術操作所致創(chuàng)傷[11]。男性小兒人群的精索位置表淺,且腹股溝較短,為其開展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時僅需稍微分離,即可將精索和提睪肌清晰顯現,更利于高位結扎操作的開展。相比較于傳統疝囊高位結扎術,腹橫紋小切口手術的修復層次更少,有利于減少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且更利于患兒術后機體康復[12]。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的臨床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臨床總好轉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鎮(zhèn)痛藥物使用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應用于小兒疝氣臨床治療中可以有利于促進術后機體康復,且可以減輕疼痛感,提升患兒身心舒適度。究其原因,由于腹橫紋小切口手術的切口小、對正常組織分離操作少,減輕手術對患兒機體所致損傷的同時,緩解術后切口疼痛感,促進術后機體康復和預后改善。
綜上所述,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效果顯著,具有進一步推廣實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