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介紹
韓延明
語文特級教師,執(zhí)教于陜西省商洛市商南縣高級中學。
技法一 追根溯源法
【技法點睛】
時評,就是針對某個熱點時事展開評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或主張。所評的時事,往往是生活現(xiàn)象的客觀再現(xiàn),其本身沒有明顯的是非對錯,需要寫作者對其進行認真審視、判斷,確定自己的評價標準,發(fā)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所以,時評寫作的方法,就是由表及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挖掘、剖析事件背后的真相,揭示事件發(fā)生的根源,體現(xiàn)思考的深度。具體來說,就是沿著“為什么”這條思考路徑,對事件中的行為或結果層層剝筍,探究其深層的根源,揭示其內(nèi)在的本質(zhì),使內(nèi)容逐步深化。這樣的論證模式,緣其事,析其理,可明得失,辨真?zhèn)巍<饶荏w現(xiàn)思維的深刻,又能體現(xiàn)立意的新穎,可謂一箭雙雕。如時評《用心培育一個讀書的民族》一文,這樣評論“不讀書”現(xiàn)象:
當今中國,很多人不愛讀書。表面上看,是因為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實則不然,政府官員大多不讀書,他們忙著應酬,忙著出國考察和談項目;商人大多不讀書,因為中國是市場經(jīng)濟,不是知識經(jīng)濟,讀書值幾個錢?工人、農(nóng)民讀不進書,因為他們受教育程度偏低,收入也低,讀書對于他們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教師讀書的也不多,中小學教師工作太勞累,沒有精力讀書;大學教師在為課題交差而讀書,確切地說,是翻書,是查書。真正的閱讀,超越功利的心靈閱讀,恐怕是很少很少的。
文章通過簡述幾類人對讀書的態(tài)度,得出真正的閱讀應是“超越功利的心靈閱讀”這一論點,立意新穎,思維縝密。
范文展示
甘肅馬拉松賽悲?。菏翘鞛模侨说?!
2021年5月22日,甘肅一山地馬拉松賽遭遇極端天氣。截至23日8時,共搜救接回參賽人員151人,其中8人輕傷,在醫(yī)院接受救治。21名參賽人員找到時已失去生命體征。甘肅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事件調(diào)查組,對事故原因進行深入調(diào)查。
一次馬拉松賽事,導致21人死亡,教訓是極其慘痛的。那么,事故原因到底何在?只有弄清原因,才能吸取教訓,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避免悲劇再次上演。
據(jù)介紹,災難主要緣于極端天氣。當時百公里越野賽高海拔賽段20公里至31公里處(即24公里的CP2附近),突然遭遇災害天氣。短時內(nèi),局地突降冰雹、凍雨,并伴有大風,氣溫驟降,最終導致悲劇的發(fā)生,正所謂“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實乃“天災”。
但是據(jù)選手透露,參賽運動員衣著單薄,“沖鋒衣并沒有被列入強制裝備”,只是作為建議裝備寫進了賽事手冊。比賽中的第一團隊跑在最前面,在惡劣天氣到來時他們已經(jīng)到達山頂區(qū)域。中午12點前后山頂氣溫預計在0度上下,同時伴有大風、凍雨和冰雹,山頂沒有遮蔽物,也沒有補給站??梢韵胍?,遭遇這樣的天氣,一定會給參賽選手致命一擊。在海拔2000米的高度可能突發(fā)怎樣的意外,賽事主辦方應該有科學預判,并制定預防措施。然而,他們沒有想到,更沒有做到。
今年甘肅黃河石林馬拉松賽已是第四屆了。此前三屆比賽的順利舉辦,讓賽事組織者放松了警惕。在比賽的官方網(wǎng)站上,可以看到在2018年第一屆比賽中,組委會對保暖內(nèi)衣、風衣、救生毯等都有明確的要求。甚至對于風衣和保暖內(nèi)衣的重量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在2019年的第二屆、2020年的第三屆比賽中,組委會對保暖內(nèi)衣、風衣、救生毯等都有明確的強制要求。但隨著前三屆賽事的成功舉辦,組委會對強制裝備進行了精簡。由此可見,賽事主辦方心存僥幸,麻痹大意,是導致悲劇發(fā)生的深層原因,也是根本原因。
馬拉松越野賽原本就有一定風險,當?shù)氐匦?、地貌復雜,極端天氣并非罕見,賽事組織方應該有“底線思維”,將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極端狀況都考慮進去,并做好應急預案。然而,他們疏忽了;正是他們的疏忽,使21個鮮活的生命瞬間消逝。誰又能說這不是“人禍”呢?
希望此次事故帶來的教訓,能給所有人一個警示:“底線思維”不可少,“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
【點評】
本文先介紹“極端天氣”狀況,顯示天氣與悲劇的關聯(lián)性,貌似都是“天災”惹的禍。緊接著話題一轉(zhuǎn),重點論述“缺乏科學預判,準備不足”“心存僥幸,麻痹大意”等是引發(fā)事故的根本原因,追根溯源,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充分體現(xiàn)思維的深度。最后提出“賽事組織方應該有‘底線思維”,“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見解獨到,論述深刻。
技法二 辯證分析法
【技法點睛】
辯證分析法就是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對時事進行辯證分析。“一分為二”指事物作為矛盾的統(tǒng)一體,都包含著相互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所以,寫時評要用聯(lián)系的、變化的、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全面看待問題,既要看到積極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極的一面。不能偏執(zhí),顧此失彼,也不能絕對地肯定或否定,暴露思維缺陷。辯證分析時,對是非雙方不宜平均用力,而應分清主次,安排好詳略,使觀點鮮明,主題突出,謹防讓讀者感到模棱兩可,不知所云。如時評《“知識付費”還需揚長避短》一文,這樣評論“知識付費”現(xiàn)象:
“知識付費”儼然成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又一大“風口”,引領著時代風潮。誠然,“知識付費”的“短平快”模式順應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需求,既可以充分滿足消費者愈發(fā)強烈的求知欲望,又切實地體現(xiàn)了知識的價值,可謂雙贏之舉。然而,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樣,“知識付費”也存在其局限性。因此,我們在推廣普及“知識付費”時必須要揚長避短,助其健康發(fā)展。
“知識付費”的第一個局限是對知識的過度壓縮……
“知識付費”的另一個局限在于同質(zhì)化現(xiàn)象顯著……
文章在簡述“知識付費”的“利”之后,用大量篇幅重點論述“知識付費”之“弊”。先略后詳,辯證剖析,是非分明,主題突出。
范文展示
請理智對待馬拉松賽
韓笑
2021年5月22日,甘肅白銀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鳴槍開賽,因遭遇極端天氣,多名選手失溫被困賽道,一些選手失聯(lián)。截至23日9時30分,本次賽事中的最后一名失聯(lián)者已被找到,但已無生命體征。一場馬拉松賽奪去21條生命,這一代價極為慘烈。這一悲劇足以警醒所有人:馬拉松賽,也該降降溫了!
眾所周知,馬拉松是一項體育運動,而運動對于健康的好處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馬拉松又是一項極限運動,如果沒有一定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安全保障,既不利于健康,也有害于生命。
馬拉松的起源或可說明這一點。公元前490年,希臘在一場戰(zhàn)役中擊敗了波斯軍隊,雅典士兵菲迪皮德斯為了傳達獲勝的消息,由馬拉松平原跑至雅典廣場報捷,在極速完成36.2公里的路程并傳達勝利的消息后,體力衰竭倒地而亡。1896年舉行首屆奧運會時,為了紀念這場戰(zhàn)役的勝利和表彰盡職盡力的英雄菲迪皮德斯的功績,馬拉松被列為正式競賽項目之一。
這些年來,馬拉松運動在國內(nèi)熱度不斷攀升。根據(jù)中國田徑協(xié)會發(fā)布的《2019中國馬拉松藍皮書》,僅2019年,在中國境內(nèi)(不含香港、澳門、臺灣地區(qū))就舉辦了1828場馬拉松賽事。馬拉松熱的背后,除了對體育運動的熱愛,也不乏夾雜著運動之外的因素,如獎金、名譽等。一場賽事可以吸引大量關注,無論是對參賽者還是賽事舉辦方來說,都有巨大的吸引力。
然而,“跑馬”有風險,參賽需謹慎。屢屢出現(xiàn)的跑馬者死亡事件已向人們敲響了警鐘。有媒體統(tǒng)計,2014到2016年這三年共有12名跑馬者猝死。而這次甘肅白銀馬拉松賽172人參賽21人遇難,死亡率高達12.2%!盡管這與惡劣天氣狀況有關,但與賽事組織的疏忽瀆職、參賽者的復雜心理不無關系。
除了人身安全,馬拉松運動是否有益于健康,也值得追問和深思。
跑馬拉松可能會帶來多種身體損傷。如果跑步姿勢不當,極容易造成關節(jié)損傷。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持續(xù)超過1-2小時的大強度耐力運動會導致心臟承受過度負荷,這就使心肌過度伸展,造成心肌微損傷。長期大強度耐力運動也會加速心臟“衰老”。
當然,也并不需要談“跑馬”而色變,而是應謹記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一方面,賽事組織方要精心籌備,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參賽者要學習相關的運動知識,參加正規(guī)訓練,不能盲目參賽。同時更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名利觀,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科學運動,生命至上,拋卻雜念,貴在參與。讓馬拉松賽健康運行!
【點評】
開篇辯證地亮明觀點:馬拉松是有益健康的。但是,如果沒有專業(yè)素養(yǎng)和安全保障,既不利于健康,也有害于生命。接著,結合馬拉松的起源,簡要論述馬拉松賽的積極作用;然后,集中筆墨論述近年來馬拉松賽升溫的原因、馬拉松賽造成選手死傷的事實以及盲目組織賽事的負面影響,全方位論述“降溫”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辯證分析,邏輯縝密。
技法三 概括歸納法
【技法點睛】
選作時評的材料內(nèi)容是豐富多彩的,不一而足,從命題的情感傾向上看,這些材料主要包括正面或負面兩種,即材料內(nèi)容要么是積極的、值得提倡或肯定的,要么是消極的、應予以禁止或否定的。審題立意時,對正面材料要著重論述事件的積極意義,如作用、價值、功能、影響等;對反面材料要著重揭示事件的消極影響,如危害、弊端、誘惑、惡果等。針對這一特點,寫作時評時要對正面事件的意義、功能或反面事件的危害、惡果等進行全面的概括總結,使之條理分明,集中凸顯,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使讀者明辨是非得失,受到警醒啟迪。如時評《祖訓勝千金,傳家更有價》一文這樣評論“祖訓”這一特殊“傳家寶”:
祖訓,作為家族世代傳承的品德匡正器,其作用勝過千金……
更重要的是,相較于其他兩個傳家寶,祖訓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無法被破壞……
祖訓還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改良創(chuàng)新,使之具有時代性和特定的功能性,賦予新的正能量的內(nèi)涵,成為新時期的“祖訓”……
分條概括歸納了“祖訓”的意義后,結尾對全文作了總的概括提升:應高度重視祖訓的作用和影響,因為社會由千萬個家庭組成,涵養(yǎng)家庭文化,能促進社會文明。重申“祖訓”是永不貶值的最好傳家寶!
范文展示
“沒時間想未來”的人生如何出彩
楊朝清
據(jù)《廣州日報》報道,北大原校長許智宏院士在做客某科普教育講座時告訴在座的家長:“現(xiàn)在的學生壓力太大,某些重點中學進行全封閉式管理,每天中午只給學生半小時午餐時間。學生沒有自己的時間,當然更沒有時間思考人生和未來的方向?!贝嗽捯怀?,輿論嘩然。
“沒時間想未來”之所以引發(fā)關注,就在于他道出了當下看似成功的教育模式中潛在的教育危機——只關心知識學習,卻忽視學生精神世界的發(fā)育和建設;只注重培養(yǎng)考試能手,卻忽視生活技能的習得和社會經(jīng)驗的積累;只活在當下,卻不放眼未來。
緊張的學習節(jié)奏,沉重的學習壓力,帶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學習的枯燥和乏味,還有精神世界的單薄與蒼白。生活猶如上緊了的發(fā)條,讓中學生缺乏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思考人生和未來的方向更是一種奢望。畢竟,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旦學習過度擠占,難免會導致學生“沒時間想未來”。
法國社會學家托克維爾曾說:“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痹谶@樣一個快餐時代,許多人缺乏安頓期許的空間;時間就像一個緊箍咒,裹挾了太多人的喜怒哀樂。“沒時間想未來”不僅是中學生面臨的困境,也是許多成年人面臨的瓶頸。
當高考成為不可繞行的“獨木橋”,自主選擇對許多人來說或許已經(jīng)沒有多大的意義。更為關鍵的是,習慣替孩子做主的家長,通常采取一種居高臨下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引導,而不是俯下身子,和孩子平等交流、真誠對話,傾聽孩子的“沉沒的聲音”。
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讓孩子的成長道路更加平穩(wěn)、順暢,許多家長從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社會閱歷出發(fā),替孩子制定人生規(guī)劃。殊不知,這種忽視孩子利益訴求和情感需要的“包辦”之舉,看似是深思熟慮的理性選擇,實質(zhì)上卻桎梏了孩子的思想。長此以往,孩子慣于盲從,缺乏自信、自立。
“沒時間想未來”的孩子如何經(jīng)營人生?這個沉重的話題,考驗著每一個利益相關者。在現(xiàn)實的阻礙短時間難以根本消除的情況下,家長和老師應給孩子多一些自主選擇的空間,多一些時間來思考人生和未來。
【點評】
文章先擺出“沒時間想未來”的現(xiàn)象,然后重點分析這種不良現(xiàn)象帶來的一系列危害:沒時間獨立思考;整天處于困惑之中;只能言聽計從“被”安排;慣于盲從,缺乏自信、自立。作者運用“概括歸納法”,歷數(shù)事件造成的種種弊端,向家長、學校和社會發(fā)出警告,救救失去時間自由的孩子們。通過概括歸納,凸顯危害,大大增強了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