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國川
摘要:《游山西村》是陸游的紀游之作,詩歌字里行間飽含詩人喜悅之情。在游歷中,詩人喜悅的心情源于山水之美,源于友人的熱情,更源于村中一貫傳承的民風民俗。在動亂的年代,山西村中民族傳統(tǒng)的堅守尤其令詩人感慨。詩中蘊含的文化情懷值得反復品味。
關鍵詞:游山西村詩歌脈絡文化情懷
《游山西村》收錄于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在這一單元的單元提醒中,編者強調(diào)“詩文中描寫的景物往往浸透著作者的情感”,我們要感受“字里行間閃爍的哲理的光彩”。在《游山西村》的講解過程中,只有理清詩脈,置身詩境,感受此時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才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這首千古名詩。
《文心雕龍·知音》中提出:“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痹姼梃b賞需“撥文”入情,《游山西村》是一首內(nèi)在邏輯關聯(lián)十分緊密的詩歌,在品析時,應該沿波討源,感受其中流暢的意蘊美以及深沉的情感美。
一.《游山西村》的紀游邏輯
詩歌首聯(lián)“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渲染了歡樂的農(nóng)村之景,“臘酒”指臘月釀制的米酒,從詩歌頸聯(lián)中可以看出山西村正在過“春社”,春社,是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因此臘酒還沒完全澄清,還不是清酒,帶著些許渾濁,但是為了春社,村民們迫不及待地打開臘酒準備慶祝節(jié)日,而且在慶祝節(jié)日的過程中,村人還不忘邀請現(xiàn)在正閑居在家的陸游,他們備好米酒,備好雞豚,派遣了一個信使到陸游居住的地方,邀請他前往一起感受節(jié)日的氛圍。此時閑居在家的陸游,收到邀請應該是非常高興的。詩歌首聯(lián)表現(xiàn)村人的熱情,其內(nèi)質(zhì)也顯露出作者對村人對他的關心與熱情的感激之情。
詩歌的頷聯(lián)重點記敘詩人前行的過程,從詩句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詩人對即將前往的地方并不十分熟悉,或許這個村子中的人正是仰慕詩人的詩名想一睹詩人的風采,而陸游也對分外看重這難得的機會,因此在互相“陌生間”詩歌傳遞出互相認可的親切感。詩人在山重水復間不斷繞彎,不斷進退,甚至一度以為走到窮途末路,但值得慶幸的是,詩人帶著熱情和信心走到了“柳暗花明”的地方。這里,暗與明相對,“暗”寫出了柳樹的繁茂,柳葉的深綠;“明”寫出花朵的明艷與燦爛,“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行文邏輯上,也點明了作者行程位置的變化,柳樹多植于水畔,且多植于渡口,古人常帶著離情別緒“折柳送別”,而渡口處又多處于村口,由此“柳暗花明”不止寫出了環(huán)境的美好,更應契合作者行程的變化,作者在彎彎曲曲的山間走了很久,最終來到了村子口,進村前就感受到了類似桃花源遍地桃花的美麗村景。
之后詩人沿著村口不斷前進,頸聯(lián)“蕭鼓追隨春社近”中“追隨”二字體現(xiàn)了蕭鼓之聲遍及村中各處,伴隨著詩人繞村而行。詩人或許在村口就聽到簫鼓之聲,他沿著村子一路前行,蕭鼓一路追隨,詩人邊走邊聽,邊走邊看衣冠簡樸但卻熱鬧非常的村人,心中的流連和熱情不言而喻。這么熱情的村民,這么開心的氛圍讓詩人流連忘返,盡興而歸,也才有了離別后的念念不忘,詩人發(fā)出了“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的感慨。這兩句中“拄杖”“夜”尤其耐人尋味,“拄杖”寫出了行動的不便,在詩歌頷聯(lián)中,已經(jīng)明確體現(xiàn)了詩人居住地與這個村子距離的遠,但詩人即使是“拄杖”,即使在“夜”里,也會排除一切困難,前來赴會,其中的熱情和依戀可想而知。
整體而言作為紀游詩《游山西村》在簡短的詩句中,描繪了詩人受邀時的喜悅,前往時的艱辛,到達時的歡樂,回憶時的念念不忘,詩歌的“山重水復”“柳暗花明”“蕭鼓追隨”等詞語中蘊含著詩歌行文的脈絡,理清脈絡,對詩歌文理的理解亦可更進一步。
二.《游山西村》的文化情懷
《游山西村》中不只是一首紀游詩,更是一首飽含民族文化深情的抒情詩。此詩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南宋朝廷中主和派占絕對優(yōu)勢,作為主戰(zhàn)派的陸游受到了排擠和打擊。朝廷的懦弱,國家的衰微,讓詩人苦悶和激憤,南宋士大夫一直遙望中原,希望收復失土,恢復大宋文化,但是朝廷的軟弱使國家動亂,民風難存,正是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游山西村》才更見詩人的拳拳民族心。其中最可見的佐證,便是頸聯(lián)“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詩人一路艱辛,繞過山山水水來到山西村,在村中“蕭鼓追隨”詩人,其實也是詩人追隨蕭鼓,難得的清閑,難得的春社,讓他有機會沉浸式的感受蕭鼓的魅力。蘇軾形容友人董傳中榜后“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陸游此時的心情或許沒有登科后的志得意滿,但是滿滿的節(jié)日文化氛圍,已經(jīng)讓他眼亂行看,心滿意足了。同時,“衣冠簡樸”本是一個貧寒的象征,但在詩人眼里,衣冠簡樸的百姓特別好看,因為他們在過與古風有關的節(jié)日,在踐行延續(xù)著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詩人繞遠路到了山西村,沒有刻畫山水田園,觀風賞景的自然之樂,也沒有描寫自己在山西村受到的具體的熱情招待,而是重點刻畫了并不是特別有氣勢的“蕭鼓”,并不是特別美的“衣冠”,因為作者在這其中看到了亂世中的太平,看到了百姓的民族情懷,也感受到了古風存的欣慰和快樂。整首詩中最促動詩人即使拄杖,即使深夜也要扣門的原因,不是柳暗花明的美景,也不是豐盛的雞豚,而是讓詩人感到欣慰的民族文化的傳承,這種心理共鳴正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十分欣賞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場景相類似,雖儀式簡單,但卻彰顯民族化,情感質(zhì)樸,卻最感人心。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shù),詩人以高度凝練的意象表達出厚重的情感,詩歌的解讀也應該在字詞中找到內(nèi)在的邏輯,在脈絡中尋得情感的深意,《游山西村》是陸游少有的基調(diào)比較明快的佳作之一,品讀其中,總能讓人回味無窮,總能讓人聯(lián)想和感嘆一個愛國詩人深深的民族情懷。
參考文獻
[1]陸游選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朱東潤,2013.
[2]陸游《游山西村》的敘事結(jié)構(gòu)[J].孫學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7(06).
[3]置身詩境,感悟形象教法引領,學以致用——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宋軍.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2.
注:本文系2019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初中文言詞匯量表與詞匯教學策略的研究”(課題編號:JZ19015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