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梅
青青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里,在自然界中舉目皆是,隨處可見。人們習以為常,不以為貴,甚至覺得它平常低微,根本不值一提。但在古詩詞中、文人眼里,卻地位不凡,影響深遠。
詩詞中借草起興、比喻、借代比比皆是。早在《詩經》里就有多處出現(xiàn)了草的身影。古代,主要是用草來起興。比如“野有蔓草”“何草不黃”等。在《楚辭》中,草的出現(xiàn)就更顯頻繁。從屈原的作品開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貞”的以物喻人的手法和傳統(tǒng)。
假如失戀或男女戀人分手,聽到最多勸慰的話,就是引用蘇軾《蝶戀花·春景》中的“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連不識幾個大字的母親,有一次在安慰失戀的表姐時,都會冒出“姑娘啊,這世上好男人還是很多的。何愁天下芳草稀嘛,慢慢等緣分吧”這種話,母親都懂得把芳草比作好男人。
早年讀古詩,辛棄疾《清平樂·村居》中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一句,作者由遠而近地將鏡頭推進,展現(xiàn)了春日農村的田園生活,留下了無限美好的意境。這不正是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嗎?幾句經典詩詞,由芳草、春草、青青草為景(前景、中景、后景),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恬靜溫暖的鄉(xiāng)居美圖。試想,如果這首詞沒有“溪上青青草”,那首句“茅檐低小”就僅有花的單調,沒有綠葉的襯托,缺少許多田園的生動和情趣了。
記得文天祥詩句“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還有孟浩然詩句“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均以芳草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和意愿。文天祥希冀復國,孟浩然期待歸隱,都是借草的蓬勃繁茂、頑強堅韌表達心中的意志。
有的詩人以草為依托來表現(xiàn)主觀情緒,草的意象又可表現(xiàn)出豐富而復雜的內涵。我們常常引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表達我們無論如何去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情,都只能是寸草之心,難以回報春光的恩澤。
又如漢樂府的詩句“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李冶的詩句“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以及李煜的著名詞句“離情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都采用了寄托離別情懷、懷人思緒的草意象。詩人以連綿不絕,甚至無處不在的青青草象征同樣連綿不絕和無處不在的親情、友情、愛情和鄉(xiāng)愁。
同樣是借草抒情,但在不同詩人筆下,表現(xiàn)總是豐富多彩,千姿百態(tài)。
我最喜歡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寫盡草的風骨。它彰顯了青青草蓬勃的生命力,表現(xiàn)出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將感傷哀怨、悲觀低落的種種情緒一掃而光,讓讀者心里充滿詩意、積極、陽光和希望。
除了文史名家的詩詞借草抒懷言志,當代以歌詠草也較為廣泛。20世紀80年代風靡一時的《小草》:“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該曲抓住小草身上的特有品質,表達平凡人的夢想和追求。前幾年又由當代國風藝人改編演唱而重新流行。那美妙的歌聲,清澈空靈的嗓音,讓人仿佛躺在一片青青草地上,沐浴著和煦的陽光,鳥在呢喃,微風輕揚,小草在悠遠而深沉地自敘著自己平凡、微不足道的生命,卻滿懷激情地感恩滋潤它生命的陽光的照耀、春風的吹拂、山川河流的哺育、大地的擁抱。小草那種虔誠博大、樂于奉獻、低入塵埃的豁達態(tài)度,更是代表了平凡大眾的樸素情懷和質樸的思想。
青青草平平凡凡、普普通通,高不過膝蓋,嬌小柔弱,也有被踐踏、被蹂躪的傷痛,但它心胸開闊,內心堅強。依然不會放棄生命、放棄生長。
青青草不羨慕花朵的芳香,不嫉妒大樹的粗壯,默默無聞地做真實的自己。即使到了寒冬,燃燒成灰,也不傷心、不自卑,忍了孤單,耐住寂寞,緊緊依偎著大地,滿懷春的希望。具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無與倫比的神奇力量和頑強的生命力。
每一次臺風襲擊,每一場暴雪重壓,總有些挺拔威猛的大樹被折腰、被斷裂、被放倒,還有嬌艷的花兒們“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慘狀。只有青青草“勝似閑庭信步”,依然牢固地扎根在泥土里,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由此,人們常常會用“疾風知勁草”的堅韌來識別和判斷人是否經得起考驗。
有人說,自然界是一本無字的書。那么,青青草就是這本書的封面。因為它是這本書中不可或缺的主線,它鋪墊了大自然的底色,成為大地最好的綠裝。它讓自然界的萬物都變得和諧自由、高大雄偉。
它赤膽忠心、義無反顧,把大地當作自己的母親,無論是湖渚山嶺、高樓雅院、廳前屋后,還是長城外、古道邊……哪怕是天涯海角,青青草都寸步不離、匍匐在地,心甘情愿地裝點和守護著大地母親并讓她永葆青春。
青青草,不僅讓我讀懂生命的意義,而且讓我懂得如何堅守生命中的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