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宴 丘院宜
產后缺乳屬于產科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是指產后哺乳階段,產婦的乳汁少或全無,又被稱之為“乳汁不足”或“產后乳無汁”[1]。中醫(yī)將產后缺乳分成氣血虛弱證、痰濁阻滯證以及肝郁氣滯證等不同臨床分型,其中以氣血虛弱證缺乳最為常見。氣血虛弱證主要是由于產婦產后氣血虛弱,從而導致無乳汁分泌或乳汁分泌量極少,無法滿足新生兒的需求,進一步影響母乳喂養(yǎng)[2-3]。因產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該類疾病的預防更勝于治療,既往臨床上主要是通過健康宣教等措施實施控制,然而治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4]。因此,尋找一種更加有效的干預措施顯得尤為重要,亦是目前產科醫(yī)護人員共同關注的熱點。鑒于此,本文研究了手法外治聯合中醫(yī)特色護理對氣血虛弱證產婦產后缺乳的應用效果,旨在為臨床改善產后缺乳提供方案支持,現作以下報道。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于筆者所在醫(yī)院進行分娩的氣血虛弱證產婦14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氣血虛弱證診斷標準[5]:乳汁清稀,乳房柔軟無脹感,倦怠乏力,舌苔薄白,脈細弱;(2)分娩方式為陰道自然分娩;(3)年齡>20周歲;(4)均為足月單胎妊娠。排除標準:(1)合并妊娠期并發(fā)癥者;(2)伴有傳染性疾病,或拒絕母乳喂養(yǎng)者;(3)合并乳房嚴重疾病或(和)乳腺組織受損嚴重者;(4)意識障礙或合并精神疾病者。將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70例。觀察組,年齡21~38歲,平均年齡(27.33±3.22)歲;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02±0.33)周。對照組,年齡21~39歲,平均年齡(27.41±3.25)歲;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07±0.35)周。2組上述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得到產婦的知情同意,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即幫助母嬰皮膚的早接觸以及早吸吮,母嬰同室后由護理人員完成母乳喂養(yǎng)知識的宣教,并指導產婦哺乳相關技巧,叮囑其遵醫(yī)囑飲食等。觀察組則于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手法外治聯合中醫(yī)特色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手法外治。以提捏手法多次刺激產婦的乳暈,直至排乳反射出現為止。此外,以雙手的拇指和示指輪流沿著乳腺管從乳根部朝乳頭方向推按數次,力量由輕到重,反復3~5次。另外,雙手托住產婦乳房,以順時針方向對乳房實施螺旋式按摩,拇指以及示指置于距離乳頭根部2 cm部位,兩指相對朝胸內壁進行擠壓,反復擠壓松弛,并完成所有乳竇的擠壓。(2)中醫(yī)特色護理。①艾灸:選穴為膻中、乳根、膺窗、三陰交以及足三里,首先將產婦的上述穴位充分暴露,隨后將點燃的艾條對準上述穴位,距離皮膚2 cm處完成熏烤,每個穴位熏烤時間為15 min,直至皮膚出現紅暈為止,且以產婦有溫熱感,無灼痛感為最佳。②手指點穴:選穴包括少澤(每日13∶00-15∶00刺激兩側各2 min)、膻中(每日多按此穴>300次)以及太沖(睡前按揉兩側各3 min)。上述相關操作均由婦產科經中醫(yī)護理培訓的護理人員完成。
比較2組泌乳初始時間、產后1~3 d每日乳汁量、乳房充盈程度及產婦滿意率情況。(1)每日乳汁量。采用吸乳器進行吸乳,8~12次/d,直至雙側乳房排空為止,將每次吸乳器吸出的乳汁量相加即為每日乳汁量。(2)乳房充盈程度判定標準[6]。乳房無充盈,用力擠壓亦無乳汁分泌,計為0分;乳房略充盈,用力擠壓方有乳汁分泌,計為2分;乳房明顯充盈,輕輕擠壓即有乳汁分泌,計為4分;乳房充盈飽滿,乳汁自溢,計為6分。以4~6分為乳房充盈,比較2組產后1、3、5天乳房充盈者的占比。(3)產婦滿意率。采用滿意度評估量表[7]比較2組滿意率,涵蓋十分滿意、較滿意、不滿意3個選項,以十分滿意與較滿意人數總和與總人數的比值,再乘以100%作為滿意率。
觀察組產婦產后泌乳初始時間為(16.27±5.66)h,明顯短于對照組的(22.27±7.25)h,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54,P<0.001)。
2組產后每日乳汁量在時間、組間及交互效應上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每日乳汁量比較
觀察組產后1、3、5 d時的乳房充盈人數占比均高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2組產后乳房充盈人數比較 [例(%)]
觀察組產婦滿意率為98.70%(69/70),高于對照組的88.57%(62/7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818,P=0.016)。具體見表3。
表3 2組產婦滿意情況比較 (例)
母乳喂養(yǎng)是新生兒最理想哺乳方式,可在最大程度上促進新生兒的生長發(fā)育[8]。相關研究報道[9-11]表明,產婦產后的泌乳量不足是導致母乳喂養(yǎng)失敗的主要因素之一,且隨著近年來二胎政策放開我國女性生育年齡的不斷提高以及剖宮產率的與日俱增,產后缺乳的發(fā)生率逐年遞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生兒的正常生長發(fā)育。中醫(yī)[12-14]認為,產后缺乳主要是由于產婦氣血虧虛導致,乳汁乃血所化,賴以氣行,若產婦分娩時失血過多,加之脾胃虛弱,不足以行乳,最終導致泌乳減少,甚至無法泌乳。針對上述病機,中醫(yī)推薦采用手法外治、穴位艾灸以及手指點穴等技術聯合干預,可能有效預防產后缺乳的發(fā)生,實現促進乳汁分泌的目的。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產后泌乳始動時間短于對照組,且每日乳汁量高于對照組,乳房充盈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這在既往研究報道中得以佐證[15-16],表明了手法外治聯合中醫(yī)特色護理對氣血虛弱證產婦產后缺乳的預防效果較佳。分析原因,筆者認為手法外治主要是通過對產婦乳頭、乳暈以及乳管等部位進行按摩、擠壓等,而上述各部位均含有較為豐富的神經末梢,通過手法刺激后可有效改善產婦乳房的血液循環(huán),從而刺激腦垂體,促進泌乳素的分泌,進一步疏通乳腺管,促進乳汁的分泌。在艾灸時,所取穴位中的膻中穴位于人體兩乳頭中間位置,屬于上焦肺之呼吸之氣和中焦脾胃之水谷之氣匯聚穴位,屬于人體氣行通道關鍵,具有調暢氣機以及寬胸降逆的功效。乳根穴處于乳頭之下、乳房根部,具有疏通陽明和乳房經氣,理氣降逆,通經下乳的功效。膺窗穴位于乳之上,胸之旁,主治乳癰。三陰交穴具有健脾益血、調肝補腎安神的功效。足三里穴則有通經活絡、補中益氣的功效,可促進產婦血氣充盈,乳汁充足[17-18]。另外,手指點穴選取的穴位包括少澤、膻中以及太沖穴,其中少澤穴屬于通乳要穴,可補可清;膻中穴乃氣之會穴,手指點此穴位可發(fā)揮調和氣血的作用;手指點太沖穴可寬胸利氣,通經活絡,疏肝理氣,從而促進乳汁順達。另有相關研究[19-20]報道,艾葉作為一種存在強烈芳香氣味中草藥,具有疏經通絡的功效,且艾葉中含有強烈揮發(fā)物質,在燃燒后可投入體內,進一步發(fā)揮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的功效。而乳汁分泌主要是臟腑、經絡、氣血等相互作用的產物,艾灸可有效提高局部氣血運行以及溫度,從而增強內分泌功能,同時激活自主神經功能,為產后泌乳提供有利條件。此外,觀察組產婦滿意率高于對照組。究其原因,觀察組干預方式有助于產婦泌乳時間的提前,同時增加了泌乳量,在最大程度上滿足新生兒的母乳喂養(yǎng)需求,進一步促進了母乳喂養(yǎng)成功,最終提高了產婦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和依賴,促進了醫(yī)患關系的良好建立。
綜上所述,手法外治聯合中醫(yī)特色護理應用于氣血虛弱證產婦產后缺乳的預防中,可獲得較為理想的效果,有助于改善產婦的滿意度,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