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松
摘 要 李仁甫老師的新著《好作文是這樣生成的》展現(xiàn)了微博式作文教學實踐的全景。采用微博式作文實踐對學生的言語思維進行集中深入的訓練,讓作文教學進入群體性生態(tài)的良性循環(huán),注重寫作的真實情境和訓練的系統(tǒng)性,通過課堂的儀式化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與情感,并在恰當時候給予學生作文技法指導,讓學生的好作文得以不斷生成。
關鍵詞 微博式作文實踐;言語思維;情感;情境;生成
李仁甫老師的新著《好作文是這樣生成的》是一部關于教師如何教作文和學生如何寫作文的著作,呈現(xiàn)了一個立體的完整的作文教學和寫作活動全景。全著有理論闡釋,有流程操作,有學生成果展示,一改傳統(tǒng)作文教學中學生的消極被動,最大程度調動了學生情感和思維,讓寫作真正發(fā)生,讓寫作觸及學生靈魂,從而也讓佳作得以不斷生成??v觀全書,值得一線老師借鑒之處頗多。
一、言語思維的集中深入訓練
寫作一篇完整的作文需要有相對完整的結構,這就要有較為嚴密的思維去謀篇布局,整篇寫作練習必然包括核心觀點或核心事件以外的內容,耗時較長。而一篇文章最能觸動作者心靈的往往只是一部分,成熟的寫作者,往往也是因為這一部分而有所感,從而組織成文。對于高中生來說,學生最有感觸的這部分往往最有訓練價值,而對于初學寫作者來說,往往因為這部分不能組織成篇而放棄,也就是說,有很多學生要么不寫,要么就寫一整篇。反觀當下中學生寫作,學生往往不是不能在面上鋪開,而是在點上不能深入。一旦能在點上深入,學生就會充分調動寫作的積極性,力求表達的完美,會去主動閱讀、主動積累、主動模仿、主動遣詞造句,以讀促寫,讓讀寫相得益彰,讓寫作成為一種習慣,從而真正提升寫作能力。
微博式作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讓學生把最想表達的、最核心的內容寫下來,讓學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去撬動言語思維,將語言的錘煉和思維最優(yōu)化,達到因微而深,因微而豐的訓練效果。
李老師每周兩節(jié)課讓學生評論微博作文,與之對應的是每周都有兩次微博作文的寫作,如此高頻率訓練,學生的言語思維必然日漸深入。言語思維的深入必然帶來語言上的細致入微的體現(xiàn),必然帶來表達的全面。寫作所需的極為復雜的思維問題在高頻率的寫作實踐中得以解決,久而久之,學生的寫作篇幅自然不會局限于微博的篇幅。
此外,微博式作文訓練踐行“此在性寫作”,多向度交流,高頻率展示,都有效提高了學生積極參與寫作的興趣,讓學生在寫作時真正達到“有我”之境。
二、群體性生態(tài)的良性循環(huán)
群體性生態(tài)能讓學生向群體的最高水平看齊,一個觀點及觀點表達的思維過程,暴露在群體之中。同一個話題,全班同學寫,展現(xiàn)出思維的多元化,正如有位同學說:“小高考是我們所有人一起經(jīng)歷的,就像是羅生門,這個故事別人怎么講,都像是在講我們心底的故事?!倍嘣療o疑會拓展發(fā)散學生的思維。
將個體納入到群體性的同主題寫作活動中,個體就會因群體而受到熏陶感染,好幾篇同主題的作文展示,有學生的點評,有老師的點評,群體性的課堂生態(tài)甚至是老師所無法替代的,某個學生的精彩發(fā)言帶給其他學生的啟發(fā)、促進、甚至震撼有時可以超越老師的影響,因為學生之間的起點更近,而言語思維的活躍程度時常能超越老師。
群體性生態(tài)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比較、探索、模仿、修正、建構,見識不同的思維和語言,久而久之其身思維得到發(fā)散,語言得以豐富,形成言語思維的群體性生態(tài)良性循環(huán)。
三、訓練的情境性與漸進性
李老師在高一高二一共設計了58個寫作話題,高一設計偏重記敘性的話題29個,高二設計的是偏重議論性的話題29個。這些話題都關涉學生的“當下生活”“切己生活”,讓學生“與生活同行”,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寫作,如高一第一個寫作話題:
作為高一新生,你們有的來自我校初中部,有的來自我市不同縣區(qū)的初級中學。課余飯后,或獨自一人,或伴隨他人,你常常漫步在美麗的校園里,漸漸對高樓、場館,花徑眼熟起來,卻又未失新鮮感。也許熟悉到旮旮旯旯、徹頭徹尾時,你反倒會覺得“熟悉的地方?jīng)]有風景”,所以入學一月有余,你不妨以“鹽中的風景”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該話題完全將學生代入生活情境中,新入學的同學,對新學校就是眼熟又未失新鮮感,學生不會無話可說。在真實情境中分析、解決問題是語文教育的應然目標。話題情境的生活化讓訓練的素材取之不竭,讓訓練者不必苦于材料和作文的隔膜可謂一箭而多雕。
縱觀書中列出的58個話題,話題涉及范圍較為廣泛,有生活的細微處,也有較為宏觀的話題。主要側重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關的課堂、學校、日常生活、考試、讀書等話題,學生學習任務重,與外界接觸相對較少,在學校時間最多,對于他們來說,課堂、課文、學校是他們最熟悉的,與他們最有關聯(lián)的就不會無話可說,在這些話題之外,李老師也適當引入實事熱點話題,打通個人與社會的隔膜。只有當學生能用素材,有可用的素材時,才能真正讓思考產(chǎn)生。李老師認為“此在性寫作”,就是指讓學生把此身在此時此地的感受和想法隨時隨地地寫給他人看。因此,此在性寫作是學生真實的想表達的寫作,當一個學生有表達和交流的愿望時,又有展示交流的現(xiàn)實可能時,隨之而來的便是對寫作的嘔心瀝血式的結構布局和語言錘煉。具體話題如下表:
這些話題貼近學生生活,并且所有話題都具有時效性,或正在發(fā)生,或余熱未消,學生正在談論,正有所感,這時寫作交流的積極性最高。話題的真實情境讓其關涉學生的情感,正如有一位同學寫的那樣,微博不是他們的任務,而是他們的消遣。
58個話題寫作文體由記敘文到議論文,寫作話題由自身到向社會擴展,寫作訓練循序漸進。既結合學生的生活,又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圈之外,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熱點,不斷開拓寫作空間,通過不斷的寫作訓練拓展學生的言語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微博式作文,引導學生不放過思維每個閃光的瞬間,先讓學生寫好片段,符合言語思維漸進性提升的規(guī)律,配合以微博作文高頻度的練習,很快絕大多數(shù)學生不會滿足于寫片段,主動寫字數(shù)較多的整篇。
四、課堂的儀式化帶來思維和情感的積極調動
寫作是一個需要思維和情感積極參與的活動,而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僅僅靠寫作話題的貼近主體還不夠。微博式作文實踐課堂的儀式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思維。課堂自始至終有相對固定的流程,“上帝之手”“自己之手”“老師之手”,各環(huán)節(jié)優(yōu)勢互補,有課堂規(guī)則,操作性強,充分照顧了學生的心理特征,雖然形式較為活潑,但是本質上還是具有較為莊嚴的情感因素,學生上臺朗讀、評價,老師和同學鼓勵的話語和掌聲,群體的傾聽,都讓課堂具有十足的儀式感,從而讓課堂充滿了群體的激情,保持持久的情感動力。
學生寫作的時候,一定有課堂上充當某種角色的遐想,而這種遐想就已經(jīng)將自己置入儀式情境之中。課堂環(huán)節(jié)的相對固定,學生更容易直奔主題,對應的思維反應也會高效集中,讓學生時刻處于一種期待和意外之中,從而始終處于興奮之中。所有的儀式,只有身處其中才能深切地感受到被影響,學生傾情投入,情感被調動,歸屬感、成就感自不待言,而且這種儀式感會對學生產(chǎn)生長時間的影響,課堂的儀式化對學生課后乃至將來的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言語思維,還會表現(xiàn)在學生的品質,價值觀等方面。
五、思維方法的適時給予
在學生沒有寫作實踐之前,所有的寫作技巧對于他們來說都顯得無足輕重,但在學生進入真正寫作之后,便有了提升寫作水平的強烈愿望,在作文寫作過程中,有些同學可以逐漸形成自己的言語思維形式,有的則在艱苦探索之中,不知如何能快速提升,此時,教師的方法點撥正是絕大部分學生所需要的。本書的最后一個章節(jié)《寫作津梁》就是一些技法指導,學生可以直接運用,也可以從中獲得啟發(fā)后去修改去創(chuàng)新。它給學生打開一扇作文構思錘煉的門,引導學生從優(yōu)秀的作品中去總結借鑒。
微博式作文實踐讓學生寫作從被動變?yōu)橹鲃樱寣懽髡嬲l(fā)生,讓學生在儀式感中飽含寫作的激情,讓學生在高頻率訓練中素材不斷積累,思維不斷拓展,不斷深入,不斷提升,因此,好作文得以不斷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