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和平
摘 要 語料,是構成試題的關鍵元素。以15個省市試卷中的文言文語料為樣本,從語料的數量特征、來源特征、內容特征和應用特征四個維度進行數量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文言文命題的語料選擇有一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共識。
關鍵詞 文言文;語料;維度;文言文閱讀命題
語料,即試題的語言材料、閱讀材料,是語文學習的核心資源,構成試題的關鍵元素。語料選用的特征和質量,決定了試題的方向和質量。本文以2021年全國15省市的15套試題中文言文(不含單列詩詞閱讀)選用語料為例,探討文言文語料選用的特征走向及命題共識。
為了保證分析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筆者在選擇樣本時考慮了三個基本要素。一是地域覆蓋面盡可能廣,有江蘇、河北、湖南、吉林、重慶、陜西、云南和甘肅。二是省統(tǒng)一命題和分市命題均有選擇。筆者既選擇了河北、云南、陜西、重慶、吉林五省統(tǒng)一命題試卷,也選擇了江蘇的南京、蘇州、揚州、連云港,湖南的衡陽、邵陽、岳陽、長沙,和甘肅蘭州、云南昆明等市級命題試卷。三是有集中也有分散。例如,筆者既集中選擇了江蘇四地和湖南四地試卷,也分散選擇了其他七地試卷。以上考慮,基本保證了樣本的典型性,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文言文分值占比基本情況。15份試卷文言文分值占比平均為9.84%。吉林卷、湖南邵陽卷文言文分值占比最高,滿分15分,占比為12.5%。河北卷文言文分值13分,占比10.83%。云南卷、云南昆明卷、重慶卷、南京卷、揚州卷、連云港卷、陜西卷、蘭州卷,文言文分值或12或15分,但占比均為10%,這個占比是抽樣中的眾數。江蘇蘇州卷文言文分值12分,占比9.23%。湖南岳陽卷、衡陽卷、長沙卷文言文分值均為10分,占比8.3%。
一、語料的數量特征
1.語料數量。抽樣的15份試卷共選用文言文語料28則,平均每份試卷選用語料不足2則。吉林卷、江蘇南京卷選用語料數量最多,均為3則。云南卷、昆明卷、重慶卷、岳陽卷、邵陽卷、衡陽卷、河北卷、陜西卷、蘭州卷,均選用2則語料。長沙卷、蘇州卷、揚州卷和連云港卷,均選用1則語料。分區(qū)域看,中部、西部地區(qū)均選用了2則語料,東部地區(qū)平均選用語料不足2則。
2.語料長度。15分試卷文言文語料總字數約4646字,平均每份試卷語料長度為310字,平均每則語料長度為166字。從單篇語料長度看,28則語料中,接近或超過300字的語料有5則。衡陽卷《魚我所欲也》和蘇州卷《孫云球傳》篇幅最長,約370字。28則語料中,有19則語料少于200字,有6則語料少于100字,重慶卷的鏈接材料張九成《辛未閏四月即事》最短,只有40字。28則語料中,長度的中位數是150字,衡陽卷節(jié)選的《河中石獸》和陜西卷節(jié)選的《周亞夫軍細柳》均為150字左右。分省市看,昆明卷、邵陽卷約570字,云南卷、蘇州卷約370字,屬于選文篇幅較長的試卷。河北卷、揚州卷約180字,長沙卷、南京卷、重慶卷在200至240字之間,屬于選文篇幅較短的試卷。15分試卷的中位數是280字,是湖南衡陽卷,選用了170字的《富貴不能淫》和110字的《嗟來之食》兩則語料。分課內外看,課內語料平均篇幅200字,選文篇幅位于100至370字之間。課外語料平均篇幅150字,選文篇幅位于40至370字之間。分區(qū)域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qū)選用文言文篇幅總字數分別平均為252、353、324字。
3.基本結論。從語料數量和篇幅長短兩個數量特征看,全國各省市在語料選用上具有一些基本共識,呈現(xiàn)一些鮮明的方向性特征。第一,語料數量趨向于多則。抽樣的15個省市試卷中,除4個地區(qū)選用1則純課外語料外,其余地區(qū)均選用2則以上語料,沒有顯著的區(qū)域差異,這是各省市命題文言文語料選用的一個顯著共識。第二,語料篇幅趨向于短小。每則語料的平均字數166,中位數150字,少于200字的語料有19則。每份試卷的平均字數310,中位數是280字。這些數字說明,中考命題文言文選文篇幅趨向短小,也是基本共識。第三,遵循課程標準提出的“淺易”要求。我們留意到另外一組數字,課外語料篇幅平均字數150字,而課內語料篇幅平均200字,且整體篇幅趨向短小,這是響應課程標準“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要求,這也是基本共識。
二、語料的來源特征
1.看課內外。抽樣15份試卷28則文言文語料,9則來源于課內(統(tǒng)編版教材),占比32.14%,19則來源于課外,占比67.86%。來源于課內的9則語料,有7則是推薦背誦篇目,這7則推薦背誦篇目可以看作王榮生教授認為的“定篇”文本,占課內語料的77.78%,占全部語料的25%。
2.看出處。來自《史記》《宋史》《戰(zhàn)國策》等史書著作中的語料有7則,占比25%,其中《史記》《宋史》各有3篇。來自孟子、孔子、禮記等諸子的語料5則,占比17.86%,來自孟子的語料最多,有3則。來自唐宋八大家的語料有3則,韓愈的1則,蘇軾的2則,占比10.71%。來自其它經典語料13則,占比46.43%,未見出自作品或作者重復。
3.看時代。28則語料,按照作品所處時代統(tǒng)計,數量和占比如下:
江蘇省蘇州卷選用語料《孫云球傳》出自《吳縣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或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
4.基本結論。從以上三個角度的統(tǒng)計分析看,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結論。第一,文言文中考命題語料選擇更傾向于課外語料,占比67.86%,是課內語料的2倍。這樣的語料選用特征告訴我們,考試更傾向于檢測學生遷移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更傾向于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非簡單的識記能力。第二,語料選用并未忽視傳統(tǒng)經典,尤其是推薦背誦篇目,同樣重視“定篇”的教學價值。選用這些語料,有利于引導教學“使學生徹底、清晰、明確地領會作品”。第三,從語料出處的作品和作者看,語料選用沒有明顯偏向,呈現(xiàn)分布均衡、豐富多彩的特征。相對而言,出自史書著作的語料略多。這可能與寫人敘事作品學生易理解有關。第四,從選用語料的時代特征看,沒有顯著的選用時代偏向,從春秋戰(zhàn)國到明代,選用各時代的語料大致均衡。選用漢、明兩個朝代語料相對較多,這與選用《史記》《宋史》中的語料相對較多有關。
三、語料的內容特征
1.文體特征。抽樣15份試卷28則文言文語料,大致可以分為敘事、說理、抒情、說明四類。敘事類15則占比53.57%,說理類7則占比25%,抒情類5則占比17.86%,說明類1則占比3.57%。敘事類語料中含有一則《論語》中的語錄,抒情類語料中含有重慶卷選用的一首張九成詩歌《辛未閏四月即事》,說明類語料是吉林卷選用的《天工開物》中的《稻》。
2.題材特征。宏觀上,按照現(xiàn)行統(tǒng)編版教材“社會”“自然”“人生”三大主題分類,15份試卷28則語料題材歸屬基本情況如下:社會題材15篇占比53.57%,人生題材10則占比35.71%,自然題材3則占比10.71%。微觀上,從語料思想主旨的傾向性看,28則語料大致可以分成7類。“修身做人”和“責任擔當”語料各7則,均占比25%?!扒髮W”“治國理政”“實踐出真知”和“寄情山水”語料各3則,占比均為10.71%。以“農業(yè)生產”為題材語料1則,占比7.14%。
3.基本結論。以上統(tǒng)計分析告訴我們,全國中考命題文言文語料選自在內容上同樣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識。第一,文體上,以敘事類文體為主,各類文體語料均有選擇。敘事類語料占比達到53.57%,成為選用語料的主體,這契合了課標“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規(guī)定。同時,各類文體也均有選用,說明類語料也鮮見呈現(xiàn),這告訴我們,文言文各類文體都會受到命題的關注。第二,語料選擇在重視“以文化人”的同時,也注重挖掘傳統(tǒng)材料的“時代意義”。語料選擇重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重視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育人價值,引導學生勤奮愛國、勇于擔當、追求真理。用《孫云球傳》挖掘古代文化中的“工匠精神”,用《稻》和《唐張全義為河南尹》傳遞古代文化重視“農業(yè)生產”的精神,都具有極強的時代價值和意義。第三,語料選擇題材豐富。涵蓋了敘事、說理、抒情和說明等不同文體,包含了社會、自然、人生三大主題,具備修身做人、責任擔當、勤奮好學等不同品德修養(yǎng),涉及手工業(yè)、農業(yè)、軍事、治國理政、個人修養(yǎng)等不同題材。
四、語料的應用特征
抽樣15省市28則語料中,吉林卷3則語料分甲、乙兩部分命題,《陋室銘》和鏈接的“賢哉回也”語段組合命題,課外語料《稻》單獨命題。為統(tǒng)計方便,我們以兩套試題計算吉林卷中的文言文試題。以下陳述16套試題,包含吉林卷中的兩道試題。
1.組合語料的來源特征。抽樣的16套試題中,有5套試題選擇的是單一語料,占比為31.25%;有11套采用組合語料形式進行命題,占比68.75%。5套單一語料試題,語料全部來自課外。11套組合語料試題,按照組合語料的課內、課外來源途徑,可以分為“內外組合”“課內組合”和“課外組合”三種材料組合形式。其中內外組合試題9套,占11套試題的81.82%;課外組合2套,占比18.18%;課內組合0套。河北卷選用的組合語料均為課外的《夜航船》和《松窗夢語》,南京卷選用李白的《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陸游的《入蜀記》和高啟的《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三則課外語料。
2.組合語料的形式特征。11套組合語料試題,在語料的組合形式上大致有兩種類型,一是兩則語料處于同一地位,并列呈現(xiàn),二是兩則語料有主次之分,次要材料用“鏈接材料”形成呈現(xiàn)。11套試題,語料并列呈現(xiàn)的有9套占比81.82%,用鏈接形式呈現(xiàn)的2套占比18.18%。
3.關鍵試題的數量特征。除去文言字詞解釋、文言句式翻譯等試題外,抽樣的16套試題的命題數量均為1-2題。命制1題的有13套試題,占比81.25%。命制2題的有3套試題,占比18.75%。命制2題的包括選擇單一語料的蘇州卷、選擇課內外組合語料的昆明卷和選擇3則課外組合語料的南京卷。
4.應用材料的命題特征。我們從三個維度來看命題對材料的應用。一是命題是否發(fā)揮了“材料組合”的整合價值。11套運用組合語料命制的試題,有9套充分發(fā)揮了組合材料的價值,尋求組合語料的共同特質進行命題,這類試題占11套試題的81.82%。有2套試題,雖有“并列形式”的材料組合,但命題并未發(fā)揮組合材料的應用價值,材料組合“有名無實”。二是試題側重考查文章內容還是形式。16套試題,命制的閱讀理解性試題共19題??疾槲恼聝热莸脑囶}17題,占比89.47%。考查文章形式的試題2題,占比10.53%。比較典型的是南京卷,要求解說三段詩文不同的語言特色。三是試題是否呼應時代精神。19道試題中,有3道試題比較典型地呼應了時代精神,占比為15.79%。比較典型的有結合袁隆平逝世聯(lián)系農業(yè)生產,結合文本材料聯(lián)系工匠精神等。
5.基本結論。從以上的分析看,文言文命題在語料應用上呈現(xiàn)出鮮明的特征和趨勢。第一,組合材料的選擇,更傾向于“課內外組合”和“課外結合”。這一趨向的出現(xiàn),是在積極呼應考試命題要“減少機械記憶試題”要求,走向更加注重考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方向,意在積極引導學生學習能力的遷移,而不是引導學生靠死記硬背獲得考試分數。第二,材料組合形式以并列呈現(xiàn)為主,但試題在用“鏈接”等形式進行語料組合的創(chuàng)新。各地命題,不僅在語料的選擇上追求多樣和豐富,在語料的組合形式上,雖更多的以并列形式呈現(xiàn),但同樣出現(xiàn)了“鏈接”等不同的組合形式,這種材料組合的形式創(chuàng)新將會持續(xù)推進。第三,更看重組合材料的命題價值,充分利用組合材料拓展命題空間,考查學生的高階思維。如前所述,81.82%的試題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組合功用,命制具有探究性的試題,以考查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例如云南卷“說說人物的共同品質”,吉林卷“分析人物共同的生活態(tài)度”,陜西卷說說“兩軍隊紀律嚴明各有何表現(xiàn)”,南京卷用三則語料中的語句“證明南京自古地勢險要”等,都很好地運用了組合材料的共同特質進行命題,著眼于考查學生的深度思維能力。第四,遵循課程標準要求,“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側重考察學生“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從命題結果看,在19道試題中,僅有兩題考查了文章形式,且同份試卷中具有考查文言文內容的試題。第五,呈現(xiàn)利用傳統(tǒng)文化呼應時代精神的趨勢。這很好地表現(xiàn)在抽樣的三套試卷中。吉林卷的第13題,用“袁隆平畢生夢想”創(chuàng)設情境,要求學生給出“禾下乘涼夢”的下聯(lián)。長沙卷的第13題,用“袁隆平去世引發(fā)農業(yè)熱議”創(chuàng)設情境,要求學生概括文本中“重視農業(yè)的人和事”。
遵循課標精神,數量和篇幅適當,來源規(guī)范合理,題材多樣典型,組合形式豐富,能夠有效拓展命題空間,利于考查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適當聯(lián)系時代精神,這是我們從抽樣的15分試卷中讀到的語料特征,也是我們看到的文言文命題語料選擇的基本共識。
[作者通聯(lián):廣州市教研院北部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