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華
摘 要 將前后《赤壁賦》與《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三篇同樣寫赤壁的詩文作為一個整體來解讀,有助于完整了解在這一時期蘇軾的真實情感。借助山水擺脫痛苦的逼迫,用美好的理想之矛刺破痛苦現(xiàn)實之盾,黃州赤壁的水月之境成全了蘇軾,但是水月畢竟只是一種外在寄托,蘇軾需要用更高的視野和更闊的胸襟,用理性去說服自己、安慰自己、超脫自己。同時蘇軾的人生注定要在悲喜不斷的交錯中度過,前途還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通過暫時的尋求解脫,能讓自己減輕痛苦,繼續(xù)生存下去,這才是一個真實處境下的蘇軾,也是我們聯(lián)讀前后《赤壁賦》與《念奴嬌·赤壁懷古》的現(xiàn)實之義。
關(guān)鍵詞 蘇軾;精神世界;矛盾相爭;悲喜交錯
今人解讀蘇軾的前《赤壁賦》,常常會被作者在遭遇命運的打擊與挫折后,表現(xiàn)出的曠達灑脫的情懷所感動,故而對前《赤壁賦》一文津津樂道。如此解讀也未嘗不可,但如果只是通過解讀前《赤壁賦》來探究蘇軾在黃岡赤壁時的精神世界,顯然只知其一,卻不能窺見其全貌。因為蘇軾在此還寫了《念奴嬌·赤壁懷古》與后《赤壁賦》,如果將這三篇同樣寫赤壁的文章作為一個整體來解讀,就大概能夠了解在這一時期蘇軾的真實情感。
在筆者看來,前《赤壁賦》中蘇軾表現(xiàn)出的曠達胸懷更多的是面對自己命運低谷時無奈的自我解脫,而且并不夠徹底。身處黃州的蘇軾明白自己是無法與朝廷抗爭,也無力改變朝廷對自己的惡意打擊,然而自己又該如何在如此艱苦的環(huán)境中活下來呢?死并不愿意,忍又無可忍,于是乎也只能通過內(nèi)心的頓悟來達到一種精神上的超脫,一種主觀上的精神超脫。但是這樣的超脫是需要刻意的、強制性的自我暗示來實現(xiàn),同時還必須借助某種依托。一旦失去這種依托或暗示,精神上的痛苦就會席卷重來。此刻雖然佛道思想成了的暫時依托,但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蘇軾根本不可能擺脫現(xiàn)世的存在。將前后兩篇《赤壁賦》及《念奴嬌·赤壁懷古》作為一個整體來解讀,我們會發(fā)現(xiàn),蘇軾一直在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不停的徘徊游走,在清醒與睡夢之中不停的交錯變幻,這才更接近真實蘇軾生活處境和精神狀態(tài)。理想之矛與現(xiàn)實之盾互相爭斗,心中的悲與喜不斷交錯,構(gòu)成了這一時期蘇軾的獨特的心靈世界。蘇軾借助自己最擅長的文字才華,把這一獨特的情感體驗生動地傳達出來,使我們看到了一個精神世界豐贍充盈、靈魂高貴明凈的蘇軾,讓讀者也深受感染與他同悲同喜。
《前赤壁賦》第一段中蘇子與客于七月既望時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可見環(huán)境之幽靜;加上在明月的朗照下,“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恍惚間進入了人間仙境。此時此景的赤壁頓時讓蘇軾暫時忘卻了現(xiàn)實之齷齪,作者的情緒已完全融入自然之中,同時腦海中浸淫已久道家的羽化登仙的情境仿佛就變成了事實,頃刻之間使自己有一種離開人間的美妙感覺。在詩酒的助興下,蘇軾故而樂甚。這是蘇軾對月夜之下的赤壁一段最優(yōu)美最傳神的描繪,這種由文字、景色、情感三者完美融合而創(chuàng)造出來意境,體現(xiàn)蘇軾高超的表達藝術(shù)?!盀跖_詩案”的慘痛打擊幾乎讓蘇軾成為了驚弓之鳥,如何擺脫這痛苦的逼迫,用美好的理想之矛刺破痛苦現(xiàn)實之盾,也許正是此刻蘇軾最大追求,借助山水則是中國文人最好的方式,黃州赤壁的水月之境成全了蘇軾。但是水月畢竟只是一種外在寄托,在精神上作者更需要的是羽化登仙的快樂體驗。
然而第一段文字中寫出的只是作者自然流露的情緒,達到的也只是暫時脫離現(xiàn)實痛苦的目的。第二段中客人吹奏的一曲洞簫把神游于外的蘇軾拉回現(xiàn)實的痛苦之中,對這段樂曲描寫同樣是《赤壁賦》中最傳神的文字之一,既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四句從正面形象地寫出了樂聲之凄涼,又用“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兩個驚世駭俗的聯(lián)句渲染了樂曲的極度悲情。蘇軾現(xiàn)實中悲傷借客的洞簫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之前沉浸在水月幻境中帶來的短暫快樂頓時無影無蹤。
實際上前兩段的一樂一悲只是為后三段作鋪墊而已。作者的現(xiàn)實之悲還不只在于自己因遭受打擊而帶來的痛苦,那么他最大的現(xiàn)實之痛到底是什么呢?他又該用怎樣的理想去刺破它?筆者認為第三段文字中,蘇軾實際上是借客之口表達了自己心中更大的現(xiàn)實之困與現(xiàn)實之痛,或者是“同為天涯淪落人”的客心中亦有與蘇軾同樣的心境。這已經(jīng)不單單指自己因小人讒言而遭受貶謫與打擊的痛苦和羞辱,更嚴重的是自己的才華無法施展,抱負難以實現(xiàn)的痛苦。作為從小受到儒家思想影響的傳統(tǒng)士大夫,兼濟天下、建功立業(yè)才是人生最大的目標。蘇軾也不例外,從跟隨父親走出眉山,到京城寫出洋洋灑灑的策論《刑賞忠厚之至論》,從參與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到在多地實現(xiàn)“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績,蘇軾都在努力將自己的平生抱負付諸現(xiàn)實。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控告讓這一切瞬間化為泡影。這段文字表面為客之言,實為作者之文,語言恢宏壯闊、富有氣勢,是前后《赤壁賦》著墨最多的一段。作者是想借助文字把心中的郁悶塊壘如滔滔江水全部傾瀉出來,大有不吐不快之勢,這也是我們讀這一段文字時深受感染的原因?!胺狡淦魄G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這段話完全表達了自己對所向披靡、建功立業(yè)的曹操的仰慕之情,在《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是這樣描寫風華正茂的周瑜:“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眱烧呖芍^有異曲同工之妙,兩個赤壁的典故正好印證了蘇軾心中的理想抱負。然而現(xiàn)實之盾又是如何堅固與殘酷,自己的命運有何其悲也。此刻作者和客兩人卻只能“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毕闹约捍蟀汛蟀训那啻荷厝A,“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面對這種狀況,《念奴嬌·赤壁懷古》也表達了同樣的情感:“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睂懗鐾瑯有木车钠鋵嵾€有《記承天詩夜游》:“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贝颂幍摹伴e人”乃有自嘲之意,并非悠閑自在之閑,而是因無事可做、無業(yè)可為的焦躁、煩悶之閑,是一種讓人心煩、讓人發(fā)慌的無奈、無助之閑,此時的蘇軾或許多么希望能夠重回“公務纏身”“文牒飛報”的忙碌時光。此時能夠化解的也許只有黃州赤壁的“水月之境”了,然而對于自己能否真正能在“水月之境”中“羽化而登仙”卻表示疑惑:“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边@就是虛幻的夢境與清醒的現(xiàn)實最大的糾結(jié)。
要想再次突破這道痛苦的現(xiàn)實盾墻,作者顯然不能只是以夢幻來掩蓋真相,他需要用更高的視野和更闊的胸襟,用理性去說服自己、安慰自己、超脫自己。前《赤壁賦》第四段中具有哲理性的宏論使文章有了一種質(zhì)的升華,頓時境界大開。蘇軾暫時走出了“小我”與“自我”的困惑,從天地宇宙這個大時空的高度來俯瞰世界萬物和自己的存在,無論是“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還是“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只要把自己和萬物放到歷史和宇宙的時空中去比對,就不會有“自私之我”“名利之我”的困惑,“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稏|坡易傳》云:“變者兩之,通者一之?!?sup>[1]人一旦不再糾結(jié)于“小我”“自我”,就能徹底擺脫世俗現(xiàn)實帶來的種種欲望、困惑與痛苦。有了這種自我的心靈超脫,蘇軾終于可以安心享受眼前的“水月之境”,“惟江上之清風,與山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這樣的解脫也就有了文末的大“喜”。全文的這種反復的悲喜交錯,大起大伏,也使得文章?lián)u曳多姿,更富有情趣和感染力。
“蘇軾不僅以‘通二為一思想窮就天地之道,還用它總攬了整個性命之理、道德之說?!?sup>[2]然而蘇軾在前《赤壁賦》中的理性思考真能讓自己變得通達乎,抑或只是短暫時的自我安慰乎,或者是現(xiàn)實逼迫與生存壓力下的一種自我解脫之法!筆者認為蘇軾因不為外物所動、不為名利所困而帶來的曠達之喜悅也只能是一種暫時的解脫。蘇軾的人生注定要在悲喜不斷的交錯中度過。后《赤壁賦》中,當“我”與客再度月夜泛舟赤壁之時,先前那“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茫?!八轮场币呀?jīng)不復存在,代之的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碧K軾自然就也無法再次復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美妙感受?;蛟S是為了擺脫現(xiàn)實的失落,蘇軾不懼艱險,“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再次表現(xiàn)出對現(xiàn)實的奮力抗爭與突破的勇氣,然而一聲“劃然長嘯”,換來的卻是更大的“悄然而悲,肅然而恐”。
當巨大的悲傷再次襲來之際,蘇軾顯然不能一再用“水月”永恒之論的理性之辯來超脫自己,而只能再次去尋找前《赤壁賦》開頭所描繪的“羽化而登仙”的感覺,沒有茫茫江月之境,于是“橫江東來”的孤鶴就成了心中的最大依托。經(jīng)歷了一次次的矛與盾的相爭,一次次悲與喜的交錯,最終還是只能在自己夢境中,以遇見仙人的方式來暫時來尋求解脫。即使蘇軾此刻深信神仙世界真實存在,正如林語堂所言:“根據(jù)中國人的信念,現(xiàn)在的人生,只是在人間瞬息的存在,自己縱然不知道,但是很可能前生是神仙,下輩子也會再度是神仙?!?sup>[3]但是如何度過這輩子,如何擺脫這眼下之苦才是最切實際的想法。黃州其實只是蘇軾遭受打擊之后的人生第一站,未來之路還很漫長,前途也還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通過暫時的尋求解脫,能讓自己減輕痛苦,繼續(xù)生存下去,這才是一個真實處境下的蘇軾,也是我們聯(lián)讀前后《赤壁賦》的現(xiàn)實之義。
在蘇軾生活的時代,或許依靠他個人力量是根本無力反抗的,除了尋求暫時的超脫來安慰自己之外,別無他法。今天的我們,在生活中有時也需要像蘇軾那樣學會灑脫,特別是面對困難與痛苦時也要能超脫自己,但是也要看清楚這個苦難是由于不可抗拒的意外因素降臨在我們身上,還是由于社會的不公強加于我們身上,如果是由于后者,我們盲目地尋求解脫,于己、于社會、于人類文明的進步其實是不利的。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并不認同蘇軾的自我超脫之法,我們更應該有一種積極向上的作為。
————————
參考文獻
[1]曾棗莊,舒大剛.《三蘇全書》(第一冊)[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367.
[2]劉馳.《赤壁賦》思想考辨新得[J].文學評論,2019(4):34.
[3]林語堂.蘇東坡傳[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06.
[作者通聯(lián):浙江金華市教育教學研究中心]
強化“五育并舉” 扭轉(zhuǎn)“唯分數(shù)”導向
——教育部教育督導局負責人就《國家義務教育質(zhì)量監(jiān)測方案(二〇二一年修訂版)》答記者問
本報記者 焦新
問:與以往相比,《方案》有哪些主要突破?
答:《方案》堅持傳承創(chuàng)新,在全面總結(jié)經(jīng)驗問題的基礎(chǔ)上進行系統(tǒng)改進,更好地與教育改革政策相銜接、適應建設高質(zhì)量教育體系要求?!斗桨浮房傮w沿用2015年版監(jiān)測方案的內(nèi)容及架構(gòu),主要有4個方面突破:一是拓展學科領(lǐng)域。為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ān)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等要求,增加勞動教育領(lǐng)域;為落實《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增加心理健康領(lǐng)域;為監(jiān)測義務教育課程設置中英語學科學習質(zhì)量,推動英語教學改革、提高英語學習效率,依據(jù)《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增加英語學科,實現(xiàn)了“五育并舉”。二是服務質(zhì)量提升。對標《義務教育質(zhì)量評價指南》設計指標,緊扣課程標準(或指導綱要)開發(fā)工具,突出能力素養(yǎng)導向,新增區(qū)縣教育管理者問卷,系統(tǒng)挖掘影響因素。三是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充分運用人工智能與大數(shù)據(jù)、腦科學等領(lǐng)域前沿技術(shù)方法,試點開展人機交互測試,探索多領(lǐng)域綜合評價和跨年度增值評價。四是強化結(jié)果運用。增加區(qū)縣監(jiān)測診斷報告和政策咨詢報告,建立監(jiān)測問題反饋和預警機制,將監(jiān)測結(jié)果與優(yōu)質(zhì)均衡督導評估等掛鉤,推廣典型地區(qū)經(jīng)驗案例,推動各地建立監(jiān)測結(jié)果運用機制,加強地方監(jiān)測機構(gòu)建設。
——《中國教育報》2021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