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滿英
【摘要】學以致用,人所共知。數學“綜合與實踐”領域在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有關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而“學生小課題學習研究”,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習和實踐,指的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綜合應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索、研究和解決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的研究過程。在學生進行整個課題研究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定好自己的角色,做忠實的聆聽者、建議者、引導者,恰當地指導學生選題、指導學生如何在團隊中合作、如何制定實施方案和步驟,如何總結提煉課題成果。學生是課題的研究者、發(fā)現者、實踐者,他們是小課題研究實施的主體,是思維的主體,讓學生放開手腳,大膽自由去開展實踐研究活動,在實踐中學習、提升、歷練、總結、反思,研究的成果一定會是令人欣喜的,收獲滿滿的。
【關鍵詞】小課題研究;教師指導;學生研究
數學是一種知識與技能,一種思想與方法語言,一種思維與精神,已經廣泛被人們在生活中所運用?!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數學的應用意識,是指應用數學知識、從數學的角度解釋生活中問題的主動性思考和相應的應用行為。它具體表現為有意識利用數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釋現實中的現象和生活中的問題,也表現為生活中有關數量和圖形的問題,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的意識。如何在數學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綜合與實踐”領域的學習就是很好的載體。
數學“綜合與實踐”領域在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有關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而“學生小課題學習研究”,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習和實踐,指的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綜合應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索、研究和解決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的過程。為了促進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fā)現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的發(fā)展,我們開始了引導學生“做數學小課題”的探索之路。
眾所周知,小學生知識儲備較淺,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數學小課題研究,教師該如何“導”,才能讓學生“研究到位”?以下是筆者一些的認識:
一、指導學生如何“選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對什么感興趣,想研究什么,想做怎樣的課題研究?教師在選題上應該做指導。研究的小課題從何而來?
首先,可以從教材資源中挖掘,數學教材中蘊藏著大量的小課題研究內容,你學過哪些數學知識?這些知識中你對哪些內容最感興趣?你最想研究它的什么方面的內容?從海選到精選,讓學生自主選擇,并引導他們選擇符合自身認知水平和知識儲備的、感興趣的、具有實際研究意義的主題內容進行研究。比如,各級教材中的“小小設計師”“數字編碼”“營養(yǎng)午餐”“一億有多大?”“買物稱重”“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確定起跑線”“自行車里的數學”……也可以從教材知識點中挖掘出來的內容,如,學了長度單位后,可以研究“我的身體尺子”“身邊的‘安全距離”“米和厘米在生活中的運用”等;學習了“認識人民幣”,就可以開展“小小理財師”“解密人民幣”“跟著人民幣去旅行”“如何恰當使用壓歲錢”等課題;學習了角度之后,可以開展“時針、分針組成角度的研究”“時針、分針運動軌跡的研究”等;學習了時間知識后,可以開展“我們的睡眠時間”“如何珍惜時間”“你和時間交朋友了嗎?”“一分鐘有多長”等課題的研究。
其次,可以從生活中找研究資源。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應用于生活。教會學生從生活中觀察、尋找感興趣的研究課題。比如,學生經常去超市購物,超市常常有各種各樣的促銷活動,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以下活動研究:“買一百送一百,商家能盈利嗎?”“第二件半價的秘密”“商場打折的促銷活動,我們真能占到便宜嗎?”“‘折上折的含義是什么”“超市免費提供巴士,接送顧客,這樣超市還能獲利嗎?”等;又比如,學校開展“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主題活動,可以啟發(fā)學生們開展以下課題研究“學校午餐浪費有多少”“學校午餐浪費的現狀、原因和解決策略的研究”“如何搭配營養(yǎng)午餐”“14億米的探究”“營養(yǎng)晚餐的秘密,你會吃嗎?”等。
第三是生活中的困惑。隨著學生生活閱歷的豐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也越來越多,要想辦法解決,把它當成小課題研究是個不錯的方法。如,“運動與身高”“練字的時間和質量”
“為什么蒙古包的底面是圓形”“校園綠化探秘”“如何預防近視”“節(jié)約用水有妙招”“我的壓歲錢去哪啦?”“廣東有冬天嗎?”“如果在野外迷了路”“神奇的車牌號碼”“商品的‘身份證”等,舉不勝舉。
二、指導組建研究團隊
小課題的順利研究,是需要團隊合作完成的,離不開全體成員的默契配合。我們指導學生進行小課題研究,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發(fā)展,但是學生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如何讓參與研究的學生都能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那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如何組建自己的研究團隊,如何在研究小組中進行巧妙分工,并教育他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研究過程中要注意各成員之間優(yōu)缺點的互補,要學會與人溝通,要有與人合作的精神,要調動他們活動中的積極性,讓他們都能在小課題研究活動中得以成長。
以“學校午餐浪費的現狀、原因和解決策略的研究”小課題研究為例,指導研究小組首先在研究小組內選拔出一個學習能力、組織能力、號召力、思維能力等各方面都比較強的學生做課題主持人,組織大家共同制訂小課題研究活動方案,共同制定實施步驟。然后根據課題研究小組成員的愛好、特長分成若干小組,擅長交際、觀察的,就去進行調查、訪問;善于計算的,就去做調查問卷,統(tǒng)計午餐浪費糧食的多少;善于總結分析的,就去制定調查問卷,根據調查問卷的數據分析午餐浪費的原因;數學成績不好的小劉,但他攝影很不錯,就負責研究小組中的攝影。
三、明確步驟,指導制定活動方案
任何一項研究都離不開活動方案的制定,要使小課題研究順利開展,活動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所以教師的指導要恰當、得體,不可喧賓奪主,告訴小課題研究成員,在主持人的組織下,方案的制定需要大家集腋成裘,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共同制定課題內容、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實施的步驟、研究成果的展示,這些都是小課題實施的行動指南。教師在一旁只做一個旁聽者、建議者、指導者。
下面仍以“學校午餐浪費的現狀、原因和解決策略的研究”小課題研究為例,談談如何指導制定“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實施步驟”這幾個部分。
1.研究目的: 任何一個課題研究,都應制定明確的研究目的,研究小組通過討論,制定如下研究可行性目的:(1) 通過小課題研究,讓學生了解午餐浪費的現狀、原因,知道浪費的糧食積少成多,浪費糧食的量有多大,體驗糧食來之不易,懂得珍惜糧食,學會熱愛生活,學習節(jié)儉品格。(2)通過調查、訪問、實踐等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通過分析、比較等數學方法解決如何避免午餐浪費的能力。(3)通過研究,培養(yǎng)發(fā)現午餐浪費可怕的問題,又能提出解決午餐浪費問題的方法。
2.研究方法:依據本次小課題研究內容,以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采用觀察、實地巡視、調查問卷和訪問相結合的方法收集數據,組內對數據進行分析,共同交流形成研究成果。
3.具體實施步驟。根據研究目標,應該制定循序漸進的實施步驟,在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原因,找尋解決問題的辦法。(1)初步了解午餐的浪費情況。午餐快結束時全體研究組成員分散到各年級,觀察各班學生剩飯剩菜的情況。(2)尋找午餐浪費的原因: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午餐“舌尖上的浪費”的原因;現場采訪:為什么會倒剩飯剩菜?之后討論交流,小結學生午餐浪費的原因:學生們節(jié)約糧食意識不是很強,節(jié)約糧食習慣沒有養(yǎng)成;學生挑食;配餐中心的菜的樣式不夠豐富,飯菜的質量有待提高。(3)算一算,浪費的飯菜有多少?一個1000多人的學校午餐浪費的情況,全國14億人,一天浪費多少?(4)尋找解決學生午餐浪費的辦法。宣傳“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精神;解決配餐中心的飯菜不好吃的辦法;分餐的建議(多吃多分,少吃少分)。(5)總結交流研究成果。
四、指導實施過程
在活動方案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隨時監(jiān)控課題研究過程,如果發(fā)現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偏差,教師的指導必須跟上,對方案中不切實際的地方,教師要和和學生共同找到問題的癥結并尋求合適的方式解決;對于實施過程中,學生的懶惰、不作為、和同伴產生意見分歧不合作的情況,要及時勸導、糾正,如果在實施過程中發(fā)現分工不合理,也可及時作調整,比如,在午餐浪費問卷調查統(tǒng)計、分析活動過程中,由于涉及每個年級、每個班,數據比較復雜,負責統(tǒng)計的吳學生,數據屢屢出錯,這時就請對數字比較敏感的馮學生幫助,教會他如何有條理地完成此項任務,不可說出錯就不干了,而是要負責到底。
小課題研究,這個實踐活動過程,就是要學生發(fā)現自己擅長做什么,自己有哪些不足,哪些能力急需掌握,從而實現從不會到會,從不會合作到“主動合作”,從未知到“解決問題”的過程,達到認識自我的目的。
五、指導總結活動成果
學生小課題研究的指導,在課題研究階段,通過調查、訪問等多種渠道獲得的資料是非常真實的一手資料,所有調查數據要真實,對數據的分析要客觀,不能夾雜私人感情。此外,教師應該適時指導小組如何統(tǒng)計,如何分析,大家交流匯報,及時總結分析,并根據這些資料進行下一階段的研究,交流過程中還要注意方法的指導,交流在研究中遇到怎樣的困惑,目前還有哪些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者收獲了什么;在交流總結過程中,指導學生所做研究要凸顯數學學科特點,用數據說話。
所有研究步驟完成后,指導學生坐在一起,共同總結研究小課題的收獲:可以是過程中研究方法的收獲,也可以是合作過程的收獲和成長;可以是數據統(tǒng)計、分析、整理過程中的心得,也可以是小課題中問題的解決辦法;可以是各種表達能力、交際能力的提升,也可以是課題研究中新的認知。
在小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定好自己的角色,做忠實的聆聽者、建議者、引導者,指導得恰當,學生是課題的研究者、發(fā)現者、實踐者,他們是小課題研究實施的主體,是思維的主體,讓學生放開手腳,大膽自由去開展實踐研究活動,你會欣喜地看到課題研究學生的點滴變化——自主探究能力、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合作能力、數學思想方法等等的極大提升,可以想象,研究的成果一定會是到位的,收獲滿滿的。
[本文系中山市教育科研2020學年度課題“以小課題為載體的數學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踐研究”(立項課題編號:B202012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朱秋婉.淺談如何指導小學生做“數學小課題”研究[J].考試周刊,2020(26).
[2]曹玉霞.指導小學生開展數學小課題研究的選題策略[J].天津教育·上,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