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初至清中葉,寧夏地方官通過個人捐俸、募集捐款、經(jīng)營租息、購置學田方式籌措教育資金,保障儒學教育活動順利開展,從而實現(xiàn)寧夏地方治理目標。
關鍵詞:明初至清中葉;寧夏地方官;儒學教育;經(jīng)濟治理
歷代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在民族邊疆區(qū)推行文教政策,而文教政策核心的儒家文化,發(fā)揮著“保障民族間和睦共處、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關鍵,民族多元互動則為民族間彼此文化認同提供溝通橋梁和紐帶”[1]的作用。明初至清中葉,寧夏地方官通過個人捐俸、募集捐款、經(jīng)營租息、購買學田等經(jīng)濟舉措,實現(xiàn)對寧夏儒學教育事業(yè)的治理目標。
一、個人捐俸
明初至清中葉,寧夏地方官以自掏腰包形式捐出俸祿,保障寧夏儒學教育事業(yè)穩(wěn)定發(fā)展。成化三年(1467),守備張翊以靈州社會存在“郡人既庶且富而不嗜學,或學矣,而素無廟祀以禮先圣先師,人無從致誠”[2]社會風氣,便決定“親出廩祿市群材,鳩良工師建正殿”。[3]嘉靖二年(1523),參戎公周尚文鎮(zhèn)守中衛(wèi)“進謁禮成,見摧毀日甚,興嘆移時。越明年甲申,軍實武備,笳鼓不兢,乃捐己資為杗棟瓦甓、丹鉛髹漆之費,鳩工掄材,躬省其事”。[4]萬歷二年(1574),冬,寧夏巡撫羅鳳翔命檄兵憲解學禮督修學宮,解學禮“奉命惟謹,相與鳩工庀材捐資程費”。[5]
二、募集捐款
明初至清中葉,寧夏地方官經(jīng)常組織士紳、民眾募集捐款,解決寧夏儒學教育經(jīng)費不足問題。萬歷三十五年(1607),貢生周于人在《重修中衛(wèi)學碑記》記載了中衛(wèi)地方官與士紳募集捐款情形:“斯時,適錢公下車之日,亦遂欣然資助。而鄉(xiāng)官貢士,闔學師生,各捐資供,共成厥美?!盵6]乾隆五十二年(1787),靈州鄉(xiāng)士民有著“不欲書院之荒落榛蕪也,輸貲積千余兩,欲重建之”[7]的想法,向知州廣玉提出重建書院請求,事后廣玉選擇賢能士民五六人重建奎文書院。乾隆五十三年(1788),靈州知州楊芳燦有鑒奎文書院出現(xiàn)經(jīng)費不足情況,他“既捐俸百金以為倡,更望邑之賢士大夫共贊其成,以期久遠不廢,庶無負廣君創(chuàng)始之心也夫”。[8]
三、經(jīng)營租息
明初至清中葉,寧夏頗有遠見的官員還以經(jīng)營租息形式,解決教育經(jīng)費籌措不足問題。乾隆十八年(1753),郡守趙本植采取“又相平羅河濱棄地,募民試墾之,成其收入,以給膏火費”[9]舉措,增加銀川書院經(jīng)費收入。乾隆二十二年(1757)夏天,平羅知縣宋維孜“然所以具先生之修脯,供生徒之膏火者,則有圣廟外市房二十五間,歲可收租錢二十余千”。[10]籌措平羅書院活動經(jīng)費。乾隆五十三年(1788),楊芳燦“捐二百緡,擇商民之老成者,歲權其息”,增加靈州書院經(jīng)費收入。同樣,平羅知縣王楚堂采取“又有學租余錢三百串文,一并交合縣當商生息,每年得息錢三百串文,以為書院經(jīng)費”[11]舉措,解決又新書院因經(jīng)費不足問題。中衛(wèi)知縣黃恩錫“更為置本堡燕子窩灘田租息及堡門外市房租銀,所延師以教其堡之子弟”。[12]提督楊遇春擔心固原義學出現(xiàn)“此經(jīng)費無出,究恐日久廢馳”[13]情況,便決定“同六營將備,捐出養(yǎng)廉一千兩,交固原州發(fā)典生息并咨明陜甘督院及藩司衙門存案外,每年共計得息銀二百兩,遇閏加增”。[14]
四、購置學田
明初至清中葉,寧夏地方官還通過購置學田舉措,保障各地書院、社學及義學教育的穩(wěn)定發(fā)展。隆慶五年(1571),寧夏巡撫張蕙首創(chuàng)學田。對此,王幼慈在《書院學田記》寫道;“寧夏學設于永樂二年,規(guī)制漸備,而學田則創(chuàng)自今中丞祁齋張公也?!盵15]之后,寧夏慶王宗室“亦量捐祿俸為助,共得田三百余畝,在城西隅”[16],用于“書院供需及一切考試課實興等費咸取辦焉”。[17]同時,地方官也時常用俸祿購買學田。楊時寧“購置出俸金二百余兩,購瘦田三百一十六畝,招佃丁三十一人,俾學官掌其事”。[18]靈州知州周人杰“自余代庖凡五月,每有爭官荒地,結訟不休者大半斷歸書院。募民佃焉,而收其租入,計有一千余畝”。[19]
平羅縣、中衛(wèi)縣、寧夏府地方官員還以出租學田獲取租息舉措,增加社學、書院的膏火費。平羅書院擁有“靈沙堡田八頃、清水堡田二頃,歲可收租糧四五十石”,[20]以供書院開展各項活動。乾隆二十五年(1760)春天,中衛(wèi)縣棗園社學“置入無差糧田五十七畝。遺愛千載,永資膏火之費”。[21]顧光旭還以“院之田無籍,公核之得百三十有五頃。定期科歸于歲額,而收其余供院之費,經(jīng)可久也”。[22]
五、結語
明初至清中葉,寧夏地方儒學教育發(fā)展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面貌,一方面離不開歷任寧夏地方官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得益于充足的教育經(jīng)費。寧夏地方官通過個人捐俸、募集捐款、經(jīng)營租息、購置學田方式籌措教育資金,保障儒學教育活動順利開展,從而實現(xiàn)寧夏地方治理目標。
參考文獻:
[1]高福順:《民族多元互動與儒家文化認同下邊疆民族區(qū)域文教舉措的演進特征》,《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1期,第1頁。
[2](明)胡汝礪纂修,管律重修:《嘉靖寧夏新志》卷3《所屬各地》,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90-191頁。
[3]同上,第191頁。
[4]同上,第226頁。
[5](明)楊壽纂:《萬歷朔方新志》卷4,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25頁。
[6](清)黃恩錫纂修:《乾隆中衛(wèi)縣志》卷9《藝文編》,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65頁。
[7](清)郭楷纂修,楊芳燦監(jiān)修:《嘉慶靈州志跡》卷4《藝文志》,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15頁。
[8]同上,第218頁。
[9]同上,第777頁。
[10]同上,第781頁。
[11]《平羅記略·續(xù)增平羅記略》卷8《藝文》,第240-241頁。
[12]《乾隆中衛(wèi)縣志》,第296頁。
[13]楊繼國,胡迅雷等主編:《寧夏歷代藝文集》(二),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86頁。
[14]同上,第887頁。
[15]《萬歷朔方新志》,第340頁。
[16]同上,第341頁。
[17]同上,第341頁。
[18]同上,第342頁。
[19]《乾隆寧夏府志》,第780頁。
[20]同上,第781頁。
[21]《乾隆中衛(wèi)縣志》,第292頁。
[22]《乾隆寧夏府志》,第778頁。
作者簡介:
姬禹,男,1995年生,漢族,籍貫寧夏鹽池縣。北方民族大學民族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西北區(qū)域社會史。
★ 基金項目:北方民族大學2020年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明清時期寧夏地區(qū)的地方治理研究”(項目編號:YCX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