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慎獨”,作為儒家經典傳統(tǒng)文化地精髓之一,是促進道德自覺,提高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路徑與方法。它是指在無人監(jiān)督,孑身一人,孤身獨處時,憑自身的道德自覺來做事,人前人后相一致的行為。由此,深挖慎獨內涵,探尋慎獨精神與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內在關系十分重要。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接班人和主力軍,作為祖國繁榮富強最鮮活的生產力,對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培育刻不容緩,因此,在進行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同時,落實慎獨教育,找到道德教育與慎獨精神二者的契合點,為大學生道德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提供構建多元的渠道。
關鍵詞:“慎獨”精神;大學生道德教育;路徑
“慎獨”思想是中華傳統(tǒng)思想,歷久彌新,源遠流長,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和道德學習的基本原則,究其本源的闡釋是在孤身獨處時,“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究其直白的理解,是做到人前人后,均能堅守道德自覺。若能將慎獨精神的內涵與當代大學生的德育課程相結合,便能發(fā)現二者之間類似的“油”與“水”的之間的內在契合,基于此,將慎獨精神作為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指導綱要,探尋二者的內在聯系,為提高大學生道德教育的質量和效度提供路徑創(chuàng)新。
一.內涵闡釋:慎獨精神的理論分析
(一)“慎獨”二字之本身意。在古文經典著作,《大學》和《中庸》之中,最早提出了慎獨一詞并對其做出了理論闡釋,“慎”,指的是謹小慎微,謹慎小心,“獨”指的是孤身獨處,孑身一人。“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在《大學》中,曾談到如果你想誠實做人,那就不要欺騙自己,就像人們厭惡污穢的味道,喜歡如花般的容顏,這就是讓自己的內心感到心安理得,因此,擁有“慎獨”精神之人,在孤身獨處時,也會謹慎從嚴的要求自己,不會自欺欺人。
(二)“慎獨”精神通過以下三種形式來體現:首先,在道德自律方面:正己誠心,謹小慎微。“慎獨”教育方法的首要前提,是保持內心的虔誠和真誠,誠己正心,內心清凈則六神無擾。其次,在細微之處,別人注意不到,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也應該保持,謹小甚微,朱熹曾言:“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在幽暗之中,細小之事,跡雖未形而幾則而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之,由此可見,朱熹認為在細微之處,始終要審視自己的內心活動。內心的欲念只有自己最為了解,應該及時認清自己的想法,克制自己的行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慎重看待每一件事情。在道德踐行方面:約束自我,謹慎言論。巧言亂語必然會流于浮華,金玉其表,敗絮其中。一言一行彰顯個人形象,一舉一動凸顯個人素養(yǎng),言多必失,話多必錯,在道德踐行方面,應該謹慎自己的言論,多觀察,少說話,說話應經過深思熟慮。最后,在道德自省方面:克己復禮,慎欲慎辯??思簝仁≈傅氖牵藗儜酥谱约簝刃牡男皭河?,如果腦海里呈現雙方思想敵對的狀態(tài),應謹慎的分析,運用SWOT分析法,進行優(yōu)勢劣勢,機會威脅,多方面的考慮。其中,慎欲慎辯,體現了道德自律的理性自覺。
(三)“慎獨”價值之美?!吧鳘殹笔强思簭投Y的自我約束,是反求諸己的自我反省。它是指在無人監(jiān)督,孤身獨處時,憑自身的道德自覺來做事,人前人后行為相一致。大學生道德教育自古以來便是德育的核心問題,而德育的最高境界便是道德自律,道德自律即是慎獨。將“慎獨”教育融入到大學生的道德人格培育過程,這不僅有助于大學生道德思政課程的革新和發(fā)展,大學生道德教育內容的核心捕捉與重點凸顯,更有助于找到慎獨與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契合之點,從而更好的促進當代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實現大學生人格塑造,個人品行修養(yǎng)的重塑與升華。探討慎獨的價值取向,并將其運用至大學生道德教育之中,從內隱的角度來看,是對大學生道德思想進一步的升華,從外顯的視域來看,是對五千年中華文化地宣揚與繼承,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視和學習。由此,深挖慎獨內涵,探尋慎獨精神與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內在關系十分重要。慎獨在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現狀審視:大學生道德教育中慎獨精神實施的問題分析
道德發(fā)展的過程是他律和自律共同作用的過程。在科爾伯格的道德兩難故事法中,體現了社會層面的道德應然操作與個人層面道德實然操作的矛盾,道德自律同樣是在社會和自我成長中共同發(fā)生,在大學生道德教育的課程與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與理想道德理論相違背的問題,讓慎獨精神在道德教育中的實施困難重重。
(一)學生認知模糊,表里不一。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教育的主要路徑來源于高校所開設的思政課,德育課以及相關的道德政治理論課程,其次來自于社會層面所普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家庭教育中從小而耳濡目染的經典名著,多重維度共同的教育看似齊心協(xié)力,其實效果不佳,很多學生認為道德與法制,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無關緊要的選修課甚至是一場可有可無的講座,所以學生們對道德教育沒有正確的認知,未能清晰明辨道德教育的本質內涵掌握應該具備的知識。
(二)學校被動教育,他律性強。講授法,談話法,填鴨式等教學方法是我國從古至今的教育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方式,容易導致學生習慣被動的接受教育,不會自主的攝取知識,道德的外在性干預明顯,這種道德領域的被動教育就是道德他律,因為外在的約束是在道德主體之外的,在當今高校的教育中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大學生從高中時代,從一個被班主任約束的時代走來,長期處于應該做什么,需要做什么的環(huán)境中,缺乏自主的判斷能力,從高中升入大學階段,其道德自覺性較低,處于角色混亂中,道德辨別能力低,道德的自我約束意識弱,無法將慎獨思想運用到自身當中,只是被動的接受了高校安排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德育課,被動教育自身有一定的局限性,無法對學生進行內心實際的管理。增長了大學生的思考惰性,不利于學生的道德教育發(fā)展。
(三)慎獨道德機制,未成系統(tǒng)。沒有規(guī)矩、不成體系、沒有紀律、不成典范、慎獨教育是自律與他律結合的共同體,因此,完善道德機制尤為重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是公民道德建設發(fā)展的重要保障,道德與法制的有機結合才能夠保障慎獨教育在大學生的道德教育的實施,當大學生發(fā)生失信行為,不誠信行為時,應該給與懲戒和強化,而并非不理不睬,任由學生發(fā)展,當下,中國高校大學教育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的慎獨教育的道德機制,制定道德的高壓線,讓學生接受負強化,形成完整的操作系統(tǒng),讓慎獨教育的實施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尋。
三.路徑重塑:大學生道德教育中慎獨精神的培養(yǎng)。
(一)強調慎獨的自我教育。慎獨即道德自覺,自我教育的提高,從自身主觀原因開始,大學生要對自己進行內心的約束,自我修養(yǎng)、自我反思、自我管理。從慎始慎終、慎隱慎微方面入手,培養(yǎng)大學生自我修養(yǎng)的自覺性。慎隱,內在的體現著一種自律規(guī)則,大學生加強自我修養(yǎng),才能在絕對自由和相對自由的社會中,不做不利于社會發(fā)展的道德壞事,慎微,起源于謹小慎微,不因事情微小而忽視,不因事情的微小而低估。因此,要求大學生要關注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自覺的把生活中的每件道德小事做到問心無愧。其次是自我反思,反思是人類進行進步,思想進行螺旋式前進的過程,論語曾言,吾日三省吾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反思自古以來是就是儒家常用的修身方法。
(二)充分發(fā)揮榜樣示范法。為何我國每年都會評選出全國十佳道德模范,三八紅旗手,十佳最美教師,通過表率他人,進行正面的正強化,從而直接和間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們的道德思想,因此榜樣示范法的重要功能。其中,作為直接的傳道受業(yè)解惑者,大學生們每天所見到的老師就是最直接的榜樣,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發(fā)揮慎獨精神,在傳道受業(yè)答疑的過程當中充分發(fā)揮表率的作用,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居敬持志,防微杜漸,教學相長,為人師表,在專業(yè)素養(yǎng)方面,應不斷提高自控,自理,自律,自強的慎獨意識,做好自我管理自我監(jiān)督,不僅要具有的扎實的教師基本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師德師風,不怕出吃苦勇于探索,表里如一,誠己正心的精神,為自己所帶的學生樹立最為鮮活的榜樣。
(三)創(chuàng)新學校慎獨教育的方法。教學方法的選擇關乎教學效果的高低,高校傳統(tǒng)的慎獨教育的模式需要改進,高校應以人為本,從學生的真實情況出發(fā),針對不同時間階段的學生,進行不同的道德教育方法,選擇不同的教育內容。
參考文獻:
[1]陸士楨.立德樹人的內涵與方法:學習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J].人民教育,2019(1)
[2]趙以祥.觸摸教育的思想:我的教育情懷[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9.
[3]楊冬偉,王勇,張樹亮.新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8,5(51):298-299
[4]孫德玉,劉大衛(wèi).從“慎獨”思想的解讀演變看儒家的人格修塑[J].課程教學研究,2016(12):21-23,72
作者簡介:
李晨源(1997—),女,漢族,河南省新鄉(xiāng)人,教育碩士,單位:河南師范大學小學教育專業(yè),研究方向:德育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