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咔咔
說起咖啡,不得不提的就是印度尼西亞的咖啡文化。印尼的咖啡種植面積為世界最大,但由于咖啡生產(chǎn)效率低,導(dǎo)致印尼咖啡產(chǎn)量在巴西和越南之后,僅居世界第三位。
印尼的咖啡種植總面積約130萬公頃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24%;全國大約擁有27億株咖啡樹,其中66%以現(xiàn)代化栽種方式種植在種植園內(nèi),其余的種植在傳統(tǒng)經(jīng)營的小農(nóng)場內(nèi)。超過 95%的咖啡是由小農(nóng)生產(chǎn)的,咖啡莊園主要位于東爪哇省和中爪哇省。大部分的生產(chǎn)是有機種植,其中19個農(nóng)民合作社和出口商獲得了國際認證市場有機咖啡。
印尼的咖啡種植歷史要追溯到荷蘭殖民時期,1696年,當(dāng)時荷蘭駐印度Malabar的總督將一批咖啡苗送給荷蘭駐巴達維亞batavia(今雅加達Jarkata)的總督,這是印尼首次種植咖啡。不過,這第一批咖啡苗被洪水沖毀。1699年,巴達維亞再次接受饋贈,這一次,咖啡苗順利成活下來,并在1701年迎來第一次收獲,開啟了印尼的咖啡之旅。隨后東印度公司在1711年首次出口了印尼的咖啡,在此后的10年間,出口量增長到每年60噸,印尼的咖啡也從此走向世界。
最初,咖啡種植于雅加達及附近區(qū)域。后來,種植區(qū)域逐漸擴大到爪哇中部及東部,蘇拉威西島、蘇門答臘島、巴厘島也開始種植。
1711年印尼咖啡就開始供應(yīng)歐洲市場。彼時,印尼是非洲及阿拉伯之外,第一個大規(guī)模種植咖啡的國家。18世紀80年代成為當(dāng)時世界最大咖啡出口地。Java咖啡的聲名始于此。
印尼最好的咖啡種植區(qū)在爪哇島、蘇門答臘、蘇拉威西島三個島,創(chuàng)立了三大咖啡品牌,其中印尼蘇門答臘曼特寧咖啡酸味適度,帶有極重的濃香味;爪哇咖啡屬于阿拉比卡種咖啡;蘇拉威西島咖啡顆粒飽滿、香味濃郁。占總產(chǎn)量90%的是羅布斯塔咖啡,質(zhì)量號稱世界第一。
在印尼生產(chǎn)著一些世界聞名的上好咖啡豆,其中就包括:“世界上最昂貴的咖啡之一的貓屎咖啡(Kopi Luwak)”。不管你有沒有因為奇怪的名字而拒絕它,或者嘗試過并愛上它,你都一定對貓屎咖啡不陌生,而它正是發(fā)源自印尼。
很多人第一次聽這個名字,貓屎咖啡,真的是……屎嗎?嗯……是的!
不過它的來源和它的口味一樣有趣。比較正宗的貓屎咖啡就是收集了來自野生椰子貍(麝香貓的一種)的糞便。這種“精致”的貓夜間活動在咖啡種植園內(nèi),還很挑剔地尋覓上等成熟的咖啡果!然而很遺憾,它再挑食再貪吃也并不能消化這種咖啡豆,所以這些咖啡豆經(jīng)過貓的腸胃發(fā)酵后,就整個排出來。想想這個畫面似乎很難下咽啊,不過放心吧,咖啡農(nóng)會把這些咖啡豆收集起來,然后細致地清洗處理。
這么奇葩的東西是怎樣被人類發(fā)掘出來?就是人類那叛逆的好奇心啊!在 18世紀初荷蘭人同時在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的殖民地建立了咖啡種植園,并從世界各地引進阿拉比卡咖啡豆。
然而到了19世紀中期,殖民者開始禁止當(dāng)?shù)剞r(nóng)民和種植園的工作人員采摘咖啡供自己食用。這當(dāng)然不行了,早就深深愛上咖啡的人們怎么能忍痛割愛,終于有一天發(fā)現(xiàn)了麝香貓居然非常熱愛偷吃咖啡果,卻因它的胃不能消化咖啡豆而排留在其糞便中。于是,對咖啡朝思暮想的當(dāng)?shù)厝嗣袷占诉@些有咖啡豆的糞便,進行清洗、烘烤、研磨,用來制作自己摯愛的咖啡飲料。
隨后,這種貓屎咖啡的名聲從當(dāng)?shù)厝藗鞯搅朔N植園主的耳中,并很快成為了園主的最愛。但由于貓屎咖啡的稀有和不尋常的制作過程,即使在殖民時期,麝香貓咖啡也很昂貴。
不管怎樣,好喝才是硬道理啊。麝香貓在吃了咖啡豆之后,咖啡豆的蛋白質(zhì)會在胃中被分解,且很多其他成分也會發(fā)生改變。這一過程減少了咖啡的苦澀度和酸度,這樣也就突出了咖啡的香醇,同時更加絲滑質(zhì)樸。
而來自一種麝香貓Luwak的貓屎咖啡更為特別,這種麝香貓在排泄咖啡豆時,豆子會經(jīng)過附近的生殖器宮,咖啡豆因而沾了分泌出來的油脂,使得口味更具層次感。還有一種使貓屎咖啡口味豐富的原因:麝香貓也會吃下其他的食物比如櫻桃和漿果等,因此咖啡的味道可能隨著攝入的各種食物而改變,加上后期的收集、清洗和焙烤等工序,都對咖啡的口味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