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娟 孫艷秋
(1.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大連 116029;2.渤海大學大學外語教研部,遼寧錦州 121013)
普通話的調類系統(tǒng)源于古漢語的調類系統(tǒng)。在我國南朝齊梁之際,古漢語即被分為平、上、去、入四個調類。古漢語的調類系統(tǒng)演變到現(xiàn)在,普通話里有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四類,其中的陰平聲大致相當于古漢語中帶清聲母的平聲,陽平聲大致相當于古漢語中帶濁聲母的平聲,上聲包括古漢語中帶清聲母的上聲和部分帶濁聲母的上聲,去聲包括古漢語中的去聲和另一部分帶濁聲母的上聲。普通話中沒有古漢語中的入聲調,古漢語中清聲母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分別讀成陰平、陽平、上聲或去聲,古漢語中濁聲母入聲字在普通話中被讀成去聲或陽平。
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也有一些三個單字調的方言,即三調方言。三調方言主要分布于官話區(qū)的膠遼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和蘭銀官話中,江西省贛語吉茶片和客家話于桂片交界處的井岡山、寧岡兩地也有分布。①參見張世方:《漢語方言三調現(xiàn)象初探》,《語言研究》2000年第4期。其中的膠遼官話主要分布在山東省的山東半島(膠東半島)和遼寧省的遼東半島。②參見張樹錚:《膠遼官話的分區(qū)(稿)》,《方言》2007年第4期。
遼東半島是中國的第二大半島,位于遼寧省東南部。整個半島呈東北—西南走向,北起遼河口與鴨綠江口的連線位置,南至大連港,由北至南,逐漸變窄,大體上包括大連市、營口市、鞍山市、丹東市、遼陽市的部分地區(qū)。由于歷史和移民的原因,遼東半島方言較為復雜,既有四個單字調的方言,又有三個單字調的方言。在對遼東半島內三調方言點的確認上,金貴士(1959)認為,三調方言區(qū)是安東縣(今丹東東港市)、莊河縣(今大連莊河市)、新金縣(今大連普蘭店區(qū))、金縣(今大連金州區(qū))和長海縣;①參見金貴士:《東北黃海沿岸幾個地方的語音問題》,《吉林師大學報》(語言、文學)1959年第4期。宋學(1963)認為,三調方言區(qū)為長海、莊河、新金、安東縣四點;②參見宋學:《遼寧語音說略》,《中國語文》1963年第2期。賀?。?986)和遲永長(2012)研究認為,遼東半島的三調方言點為長海、新金、莊河三個市縣。③參見賀?。骸稏|北官話的分區(qū)(稿)》,《方言》1986年第3期。④參見遲永長:《大連方言音系》,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3頁。盡管學者對于遼東半島三調方言的區(qū)域范圍觀點不盡相同,但均認為遼寧大連轄區(qū)的莊河市、普蘭店市和長??h的方言為典型的三調方言。故本文研究所涉及的遼東半島三調方言特指莊河、長海和普蘭店三個地區(qū)的方言。
為更好地了解目前學界對于該三調方言區(qū)語音方面的研究狀況,本文梳理了中國知網(wǎng)截至2020年12月底的相關文獻,分別從文獻發(fā)表時間、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視角等方面加以總結和評析。
在“中國知網(wǎng)( CNKI)”平臺檢索主題為“北方方言”“膠遼官話”“遼寧方言”“大連方言”“莊河方言”“普蘭店方言”和“長海(山)方言”的文獻,發(fā)現(xiàn)截至2020年12月底,與莊河、普蘭店、長海三個方言點相關的研究論文共66篇,其中研究語音方面的文獻52篇。
本文將目前CNKI 上檢索到的國內與莊河、長海和普蘭店三個方言點語音研究相關的論文(1959—2020年),按發(fā)表年度統(tǒng)計,得出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遼東半島三調方言區(qū)語音研究論文發(fā)表年度分布情況(1959—2020年)
圖1 顯示,自1959年起,學界對遼東半島三調方言區(qū)的語音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1980年以前為第一階段,該階段研究數(shù)量極少,僅有兩篇文獻在對遼寧方言的研究中簡單提及了莊河、長海和普蘭店方言語音;1981—2000年為研究的第二階段,該階段文獻數(shù)量有所增長,共有7篇涉及莊河、長海和普蘭店方言語音,但大多并非專門研究,而主要是在對膠遼官話和東北官話的分區(qū)研究中簡要提及;2001年后為研究的第三階段,該階段文獻數(shù)量逐漸增多,特別是2005年后增長幅度明顯。該階段共發(fā)表論文43 篇,研究的范圍逐漸擴大,且出現(xiàn)不少針對莊河、長海和普蘭店方言語音的專門研究??梢?,該三個方言點的語音越來越引起學界關注。但從成果整體數(shù)量上來看,與其他方言相比,仍顯不足。
從文獻來源看,自1959 年開始截至2020 年12月底,與莊河、長海、普蘭店三個方言點語音相關的研究文獻主要有四種來源:核心期刊論文、普通期刊論文、碩士學位論文和會議論文。以上四種來源的論文數(shù)量和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1959—2020年遼東半島三調方言區(qū)語音研究文獻來源情況
從表1 的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國內與莊河、長海、普蘭店三個方言點語音研究相關的論文主要發(fā)表在普通期刊上,數(shù)量占全部論文數(shù)量的51.9%,碩士學位論文占比28.8%,而相關主題的博士學位論文數(shù)目為零。15 篇碩士學位論文中共有13 篇發(fā)表于2010 年之后,其中有10 篇是對莊河和長海方言音系特點的專門研究。發(fā)表在核心期刊上的相關論文僅7 篇,占13.5%。這7 篇核心期刊論文中有3篇是關于膠遼官話的分區(qū),2篇是關于膠遼官話的音系特點,另外2篇是關于大連方言的音系特點;而并非專門針對莊河方言、長海方言和普蘭店方言語音進行的專項研究。更重要的是,這7篇核心期刊文獻大多是對相關地區(qū)方言音系進行整理、描寫以及與普通話進行比較,缺乏理論層面的深入和系統(tǒng)探討。
莊河、長海和普蘭店三個方言點的方言歸屬于膠遼官話次方言中的登連片,既有膠遼官話音系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獨特的音韻調特點。學界主要從共時和歷時兩個方面對該三個方言點進行音系描寫和研究,研究的側重點是聲調系統(tǒng)。
對該三個方言點進行的共時音系描寫和研究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整體描寫該三個方言點所屬方言區(qū)的聲韻調特點,二是專門描寫或研究單個方言點的某個語音現(xiàn)象。
早期的關于該三個方言點的研究,散見于對膠遼官話、東北官話以及遼寧方言的分區(qū)研究中。學界在一致認可莊河、長海、普蘭店三個方言點的方言屬于膠遼官話次方言中的登連片的同時,也將該三個方言點音系與普通話音系或中古音系進行比較,描寫該三個方言點所屬的登連片的總體音系特征。對于該三個方言點比較系統(tǒng)的語音研究始于1963 年宋學執(zhí)筆的《遼寧語音說略》。該文作為整個遼寧省語音概貌的初探,從聲母、韻母、聲調三個方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遼寧方言語音特點并繪制了遼寧方言地圖,并根據(jù)調類的多少、有無介音u、古精組字與知莊章組字是否混并、是否區(qū)分尖團音等將遼寧方言分成四區(qū),認為莊河、長海、普蘭店三個方言點屬于第一區(qū),同時指出,這三個方言點的共同特征是:1.只有平聲、上聲、去聲三個調類,是典型的三調方言;2.古入聲清聲母字今多讀上聲;3.古知組、章組聲母的一部分字讀成聲母j[?]、q[?‘]、x[?];4. 無聲母zh[t?]、ch[t?‘]、sh[?‘]、r[?];5. 無介音u。另外,長海還有一個特征是區(qū)分尖團音。①詳見宋學:《遼寧語音說略》,《中國語文》1963年第2期。值得注意的是,宋文中提出的第一區(qū)的“古入聲清聲母字今多讀上聲”,②宋學:《遼寧語音說略》,《中國語文》1963年第2期。這一特點正是膠遼官話區(qū)別于其他官話的特征。③詳見李榮:《官話方言的分區(qū)》,《方言》1985年第1期。后來,賀?。?986)在《東北官話的分區(qū)(稿)》中根據(jù)四項差別(①古知莊章三組字的今聲母;②古見組字逢細音的今聲母;③古精組字逢洪音的今聲母;④古蟹山臻三攝合口一三等端系字是否有介音u)將膠遼官話分為青州片、登連片和蓋桓片,并認為莊河、長海、普蘭店三個方言點屬于膠遼官話的登連片,而后在提出與宋文一致的該三個方言點有“三個調類”和“古知組、章組聲母的一部分字讀成聲母[?、?‘、?]”這兩個音系特征后,又提出了“古蟹山臻三攝合口一三等端系字”今發(fā)音“無介音u”①詳見賀巍:《東北官話的分區(qū)(稿)》,《方言》1986年第3期。這一發(fā)音特征,深化了對該三個方言點音系特征的研究。張樹錚(2007)在維持了1987 年版《中國語言地圖集》中將膠遼官話分為青州、登連和蓋桓三片的分片格局基礎上,進一步將登連片分成三個小片,即煙威小片、蓬龍小片和大岫小片,之后依次描寫了膠遼官話以及膠遼官話各片的音系特點,而本文研究的三個方言點即莊河、長海、普蘭店方言屬于登連片下的煙威小片。②參見張樹錚:《膠遼官話的分區(qū)》,《方言》2007年第4期。之后,楊春宇(2010)按照“調類的多少”“平聲調值的實際讀音”和“古清入聲母今讀上聲”將該三個方言點歸于登連片,并將膠遼官話的登連片、蓋桓片的聲韻調系統(tǒng),東北—北京官話的遼東片、遼西片、朝峰片、京師片、懷承片的聲韻調系統(tǒng)以及冀魯官話的保唐片、石濟片、滄惠片等各片的聲韻調系統(tǒng)與普通話的聲韻調系統(tǒng)進行了比較。除此之外,還將上述各片的聲母系統(tǒng)和中古音系聲母系統(tǒng)進行了對比。③參見楊春宇:《遼寧方言語音研究》,《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
一些專門研究大連方言和膠遼官話音系特征的文獻,也涉及對莊河、長海和普蘭店方言語音特征的描寫。羅福騰(2016)分析了包括不分尖團音的莊河、普蘭店和分尖團音的長海等多個膠遼官話方言點的尖團音聲母讀音類型,梳理了各方言點今團音聲母與其他發(fā)音部位聲母的分合現(xiàn)象,并預測在不久的將來,膠遼官話整個地區(qū)也會像東北地區(qū)一樣,從分尖團走向不分尖團。④詳見羅福騰:《膠遼官話尖團音的現(xiàn)狀與演變軌跡》,《中國語言學報》2016年第17期。劉麗麗(2019)通過對包括長??h的大長山島、獐子島和廣鹿島,莊河的昌盛街道、蓉花山鎮(zhèn)以及普蘭店的太平街道、皮口鎮(zhèn)、安波鎮(zhèn)在內的14 個方言點的實地語音調查,探究了包括這些地方在內的大連方言蟹止山臻端系合口字和蟹攝開口二等見系字的讀音問題,認為大連方言蟹止山臻端系合口字讀音有一定的民族差異:漢族漢語多沒有介音u,滿族漢語方言點部分字有介音u。⑤詳見劉麗麗:《大連方言蟹止山臻端系合口字讀音研究》,《現(xiàn)代語文》2019年第5期。大連地區(qū)方言蟹攝開口二等見系字的讀音既有與山東膠遼官話相通的地方,又有自身的獨特性。相對于山東的膠遼官話,大連方言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東北官話的影響。⑥詳見劉麗麗:《大連地區(qū)方言蟹攝開口二等見系字讀音研究》,《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4期。
也有幾篇文獻專門描寫和研究了莊河、長海和普蘭店單個方言點的某個語音現(xiàn)象。厲兵(1981)用大量例子分析長海方言的兒化與子尾現(xiàn)象,加深了人們對長海方言語音的認識。該文先是對比了長海方言中27 個兒化韻和基本韻的關系,而后分韻用例總結出長海話兒化韻的兩個特點:一是兒化韻常常連用,如喇兒叭兒、旮兒旯兒、轱兒轆兒等;二是兒化韻應用的范圍較寬,名詞、動詞和形容詞后都可兒化。⑦詳見厲兵:《長海方言的兒化與子尾》,《方言》1981年第2期。并且他認為長海話中詞尾“子”字既可重讀,如“孝子、獨生子”;也可輕讀,如“餅子、料子”;并且重讀的“子”還可兒化,如“瓜子兒、棋子兒”。⑧詳見厲兵:《長海方言的兒化與子尾》,《方言》1981年第2期。任建樺(2019)以《莊河記憶》為資料,研究莊河方言中舌尖音zh[t?]、ch[t?‘]、sh[?‘]、r[?]的分化,認為舌尖音zh[t?]在莊河方言中被分讀成j[t?](豬ju 肉)或z[ts](摘zai果子);舌尖音ch[t?‘]被分讀成c[ts‘](四川cuan)或q[t?‘](車qie子);舌尖音sh[?‘]被分讀成s[s](曬sai太陽)或x[?](十xi個);舌尖音r[?]被分讀成l[l](扔leng出去)和零聲母音節(jié)(軟yuan糖)。①詳見任建樺:《莊河方言舌尖音的分化》,《漢字文化》2019年S2期。
除了將古今音系特征對比作為方言分區(qū)依據(jù)(如“古入聲清聲母字今多讀上聲”是膠遼官話區(qū)別于其他官話的特征②參見李榮:《官話方言的分區(qū)》,《方言》1985年第1期。)外,學界也系統(tǒng)地研究了音系演變的歷史及演變原因。劉玉昆(1989)分析了今長山(長海)方音聲母系統(tǒng)演變的原因,認為一是受古聲母和古調類的制約,二是受古韻母的制約。③詳見劉玉昆:《長山方音歷史演變的特點》,《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張世方(2000)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三調方言的演化進程,并認為,漢語聲調演變的動因,一是因漢語雙(多)音節(jié)化而產(chǎn)生的聲調音節(jié)簡化,二是因語音系統(tǒng)自我調整和方言或語言之間相互影響而產(chǎn)生的聲調合并。④詳見張世方:《漢語方言三調現(xiàn)象初探》,《語言研究》2000年第4期。
聲調是學界對莊河、長海、普蘭店三個三調方言點語音研究的側重點,包括調類、調值和連續(xù)變調。對于該三個方言點的調類和調值,宋學(1963)、賀巍(1986)、羅福騰(1998)等學者都做過調查,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三個方言點的調類和調值
由表2可見,早期的田野調查和文獻分析,主要是從調類和調值方面對莊河、長海、普蘭店的聲調進行研究。
在調類方面,學界一致認為該三個方言點共有平、上和去三個調類。宋學(1963)、羅福騰(1998)、張世方(2000)、亓海峰(2010)均認為普通話中全濁聲母陽平聲讀成去聲,⑤參見宋學:《遼寧語音說略》,《中國語文》1963年第2期。⑥參見羅福騰:《膠遼官話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8年。⑦參見張世方:《漢語方言三調現(xiàn)象初探》,《語言研究》2000年第4期。⑧參見亓海峰:《膠遼官話的聲調簡化現(xiàn)象》,《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而賀?。?986)則認為讀成上聲。①參見賀?。骸稏|北官話的分區(qū)(稿)》,《方言》1986年第3期。對于調值,目前的研究結論分歧較大。分歧最大的則在陰平調調值上,早期的研究主要認為其調值是312(宋學1963,賀巍1986),后來有研究認為是42 或41(羅福騰1998,張世方2000),近年來有研究認為是213(亓海峰2010);對于上聲調調值,多數(shù)學者認為是213,但亓海峰(2010)則認為是55;②詳見亓海峰:《膠遼官話的聲調簡化現(xiàn)象》,《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對于去聲調,多數(shù)學者認為是53或52的高降調,而亓海峰(2010)則認為是42。
以上關于該三個方言點聲調的調類和調值的研究主要是在田野式調查的基礎上,依靠傳統(tǒng)聽辨方法得出的結論。近10年來,也不乏采用聲學實驗法研究該三個方言點聲調的文獻。無論是早期的研究還是近期的研究,在聲調數(shù)目上結論一致,但在調值上卻是不盡相同。以長海方言調值為例,雖然金貴士(1959)、賀?。?986)、羅福騰(1998)和張世方(2000)一致認為其上聲調值是213,去聲是53,但在陰平調調值上卻存在分歧,其中金貴士和賀巍認為是降升調312,③詳見金貴士:《東北黃海沿岸幾個地方的語音問題》,《吉林師大學報》(語言、文學)1959年第4期。④詳見賀?。骸稏|北官話的分區(qū)(稿)》,《方言》1986年第3期。而羅福騰和張世方則認為是降調42。⑤詳見羅福騰:《膠遼官話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8年。⑥詳見張世方:《漢語方言三調現(xiàn)象初探》,《語言研究》2000年第4期。前期研究中,調值不一致可能是因研究方式大多采用主觀性較強的口耳聽辨式所致,也可能是因長??h境內島嶼眾多,島嶼之間語音存在差異,調查者們因選取的島嶼不同從而造成研究結果不一致。近年對于長海方言語音聲調的研究開始轉向采用語音實驗的方法進行,如張雷(2020)對長??h海洋島聲調格局的研究。⑦詳見張雷:《長??h海洋島方言聲調格局與元音格局研究》,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近10年來結合傳統(tǒng)聽辨法和聲學實驗法對長海方言語音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該地區(qū)上聲依舊是降升調213,去聲是緩降調443/442 或直降調42,陰平調則是高降調52。⑧詳見宋佳:《長海大長山島方言聲調格局與元音格局研究》,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⑨詳見于蕊銘:《長??h大長山島方言雙字調變調的實驗研究》,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對于陰平調由降升調213變成了半高降的原因,張世方(2000)認為,是語音系統(tǒng)內部的自我調整,“可能是由于平聲和上聲的調值太相近且其他相關的語音條件發(fā)生了變化,促使平聲也發(fā)生了相應變化,但這一變化又使得平聲和去聲兩調調值接近,因此,該區(qū)的平、去再次面臨合并與異化,如果條件允許,兩調合并,那么就只剩兩個單字調,當?shù)氐膯巫终{系統(tǒng)將更簡化”。⑩張世方:《漢語方言三調現(xiàn)象初探》,《語言研究》2000年第4期。長海方言陰平調值變化趨勢的原因是否如張世方(2000)所言,還是另有他因,值得深入研究??梢?,縱向的、歷時的音系特征變化和原因探究是該三個方言點語音研究的新方向。
與調類、調值研究相比,對于該三個三調方言點連續(xù)變調問題的研究明顯偏少。最早對該區(qū)域連續(xù)變調問題進行研究的是厲兵,其在《長海方言的兒化與子尾》(1981)中描述了長海方言兩字組的連續(xù)變調問題,認為長海方言中平、上、去三個聲調作為兩字組后字,都有讀輕聲的;平聲作為后字,除讀輕聲外,一律變22 調;而上聲和去聲作為后字,除讀輕聲外,一律不變調;平聲在平聲前變13 調。?詳見厲兵:《長海方言的兒化與子尾》,《方言》1981年第2期。之后凍土(1984)進一步研究了長海方言的連續(xù)變調問題,認可厲兵(1981)提出的平、上、去作為二字組后字,沒有明顯變調,都可以成為輕聲的觀點,但卻認為厲文中平聲的描寫并未反映長海方言平聲的本來面貌。凍土認為,長海方言中平聲在上聲或去聲前讀成31 或32 調,在平聲前讀成13 調,在輕聲前或作為兩字組連調后字讀成312調。?詳見凍土:《長海方言的連續(xù)變調——兼與厲兵同志商榷》,《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2期。2008年董巖研究認為,該三個方言點方言的兩字組連續(xù)變調規(guī)律為:前字變調,后字不變,各調在輕聲前均不變調。①詳見董巖:《大連方言語音研究》,中國人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近3 年來,也有幾篇碩士學位論文運用聲學實驗法研究遼東半島三調方言區(qū)的連續(xù)變調現(xiàn)象。張樂(2019)和于蕊銘(2020)基于語音實驗,分別對8 名莊河人和大長山人的語音材料進行分析,并歸納出莊河市區(qū)方言和大長山方言兩字組連讀變調模式,認為莊河市區(qū)方言、大長山方言和大多數(shù)北方方言一致,屬于“前字變調,后字不變”的類型,②詳見張樂:《莊河市區(qū)方言雙字調變調的實驗研究》,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③詳見于蕊銘:《長海縣大長山島方言雙字調變調的實驗研究》,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這與董巖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學界對于莊河、長海、普蘭店三個方言點的單點語音研究是不平衡且不深入的。本文搜索到的與該三個方言點語音研究相關的文獻共計52 篇,而專門針對莊河、長海和普蘭店單點方言語音研究的文獻共計21篇,其中莊河方言語音研究文獻10篇,長海方言語音研究文獻9篇,而普蘭店方言語音研究文獻僅有2篇,亟待增加和豐富。
21 世紀之前所作的關于莊河、長海、普蘭店片區(qū)三調方言的語音研究多采用傳統(tǒng)方言學調查法,即找到方言典型的發(fā)音人,對其發(fā)音進行錄音記音,之后憑聽覺進行判斷得出結論。但是采用傳統(tǒng)聽辨方式進行的研究,受記錄人和聽辨人的主客觀因素影響較大,因而研究結論往往與實際情況存在較大誤差。
現(xiàn)代語音聲學方法利用聲學分析軟件,通過提取相關的聲學參量對該片區(qū)方言元音格局和聲調格局進行研究,大大地彌補了傳統(tǒng)方言學研究的不足。李昕升(2019)利用Praat語音分析軟件提取了莊河方言13個單元音的第一共振峰(F1)和第二共振峰(F2)數(shù)據(jù),并據(jù)此繪制出莊河市區(qū)方言單元音的格局圖,認為莊河市區(qū)方言元音中有四個高元音、兩個中元音、一個低元音、兩個前元音、三個央元音和兩個后元音。④詳見李昕升:《莊河市區(qū)方言聲調與元音格局研究》,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牟振(2019)通過用Praat軟件提取了普蘭店市區(qū)12名發(fā)音人的音高數(shù)據(jù),并據(jù)此做出老中青三個不同年齡段發(fā)音人的聲調格局圖。牟振結合Excel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普蘭店方言聲調存在不同的年齡變體,中年女性組、青年組除了有陰平、上聲、去聲三個聲調外,還存在陽平調。⑤詳見牟振:《大連普蘭店區(qū)單字調系統(tǒng)的聲學分析》,《現(xiàn)代語文》2019年第1期。張樂(2019)運用實驗語音學方法,采用聲調格局的理論和分析框架,使用Praat語音分析軟件,對莊河市區(qū)方言雙字調變調模式進行了描寫和分析,認為莊河市區(qū)方言雙字調為“前變后不變”的變調模式,后字多發(fā)生非調位性變調。⑥詳見張樂:《莊河市區(qū)方言雙字調變調的實驗研究》,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學界對于莊河、長海和普蘭店三調方言的語音研究,除了從語言差異視角進行外,近年來也不乏從社會語言學視角和二語習得視角進行。
從音系差異視角對該三個方言點語音與普通話語音進行比較的研究較多。如宋學(1963)、賀?。?986)、張樹錚(2007)從與普通話音韻系統(tǒng)的差異上,描寫登連片方言的聲韻調特征;⑦詳見宋學:《遼寧語音說略》,《中國語文》1963年第2期。⑧詳見賀巍:《東北官話的分區(qū)(稿)》,《方言》1986年第3期。⑨詳見張樹錚:《膠遼官話的分區(qū)(稿)》,《方言》2007年第4期。楊春宇(2010)更加系統(tǒng)地對比了該三個方言點所在的登連片方言與普通話在聲母、韻母和聲調系統(tǒng)上的差異;①參見楊春宇:《遼寧方言語音研究》,《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于志培(1985)對比分析了長海縣境內三個片區(qū)(石廣區(qū)、長山區(qū)、獐海區(qū))在聲母、韻母、聲調、是否分尖團音等方面的差異;②參見于志培:《長海方言的內部差異》,《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劉麗麗(2020)對包括莊河、長海、普蘭店在內的大連地區(qū)14 個方言點進行實地語音調查研究,從聲母、韻母和聲調系統(tǒng)上,研究大連方言語音的內部差異。③參見劉麗麗:《大連方言語音的過渡性特征》,《語言研究》2020年第3期。
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研究語言的變異及其可能存在的與社會因素的關系,從而說明語言變化的起因和具體過程,這是該三調方言區(qū)語音研究的新視角。高玉娟等(2017)運用語言變異和語言接觸理論,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采用分層抽樣法,從不同年齡、職業(yè)、性別以及不同教育背景的莊河當?shù)厝酥羞x取一定比例的研究對象,以聲母zh[t?]、ch[t?‘]、sh[?‘]、r[?],介音u[u],雙韻母ai[ai]和ei[ei],單韻母e[?]和音節(jié)li[li]為變項進行了一次社會語言學調查,以期發(fā)現(xiàn)莊河方言的變化程度和變化趨勢。研究發(fā)現(xiàn),由于普通話的普及、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語言接觸等原因,莊河方言中以上變項越來越向普通話靠攏,只不過變化程度不同,完全由地方音變式轉化成普通話變式需要的時間不同。④詳見高玉娟、包天虹:《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莊河方言語音變異研究》,《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語言是一直變化著的,對語言的變異研究值得越來越多的關注。
從二語習得角度對該三調方言區(qū)學生習得英語過程中方言母語語音的遷移現(xiàn)象進行研究是當前較為新穎的研究視角。高玉娟等(2014)基于語言遷移理論和對比分析假說,通過錄音、聽辨等方法,以莊河地區(qū)一所中學的30名學生為被試對象,從語音習得的角度探討了莊河方言語音對英語語音習得產(chǎn)生影響的種種表現(xiàn),并分析了產(chǎn)生影響的原因。⑤詳見高玉娟、王雪梅:《莊河方言語音對英語語音習得的影響》,《濰坊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綜上所述,學界對遼東半島三調方言區(qū)的語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突破,表現(xiàn)在研究內容不斷深入,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不斷創(chuàng)新。1959年至21世紀前的研究,主要采用傳統(tǒng)方言學調查法,對該三個方言點進行分區(qū)描寫并將各點語音與普通話進行差異比較,為今后的研究留下了珍貴的資料。21世紀開始,對于該三個方言點的語音研究不僅數(shù)量增多,且研究方法上將傳統(tǒng)口耳聽辨的研究方式與現(xiàn)代聲學實驗的方式結合起來,具有更高的科學性和準確度;在驗證了早期研究成果中某些結論和數(shù)據(jù)的同時,也得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結論。但是,今后的研究仍需在下述方面有所突破和創(chuàng)新:
第一,在研究內容上,一是應加強方言點研究的平衡性。以往的研究在地域分布上不平衡,研究對象主要以莊河方言為主,對于普蘭店方言關注較少,今后應注意增加對該方言點的研究。二是應加強對方言點內部差異的研究。如,長??h境內有大小島嶼上百個,其中主要島嶼有大長山島、小長山島、廣鹿島、獐子島、海洋島、石城島等,各島方言并非完全一致,應加強對島嶼間語音差異的比較研究。三是應拓寬研究范圍。如,充分考慮因移民和語言接觸而產(chǎn)生的復雜變化,加深對于“語言接觸”相關理論的論證和探討。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應將大規(guī)模田野調查和現(xiàn)代語音聲學實驗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并使用最新電腦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輔助研究,使研究結果更具信度和效度。目前對于該三調方言語音的研究,主要方法還是傳統(tǒng)的方言學調查法,雖然出現(xiàn)聲學實驗法,但主要針對的是莊河方言語音,對于長海和普蘭店方言語音的實驗研究基本沒有開展,今后需要大力加強此方面工作。
第三,在研究視角上,應加強從共時角度對動態(tài)的方言變異現(xiàn)象及其原因進行探究。運用社會語言學變異理論和研究方法,探求語音變異的過程和影響因素,并加強從語言接觸角度探討語音變異的影響性。不僅如此,還應全面考察當?shù)鼐用竦恼Z言行為和語言態(tài)度,說明方言的使用情況,這樣可有利于喚起對該地區(qū)方言的保護意識,并為國家語言政策的制定和語言規(guī)劃的實施提供可靠的參考,促進當?shù)氐恼Z言規(gu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