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桂
《登飛來峰》見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古代詩歌五首》。全詩為七絕。內(nèi)容如下: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wù)f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詩的起句,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承句用典,寫目極之遼遠。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diào)?!缎杏洝吩疲骸疤叶忌接写髽洌惶叶?,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币源蓑炛?,則“聞?wù)f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則是“先日出,后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wù)f日升聽雞鳴”,而說“聞?wù)f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后日升”。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轉(zhuǎn)句的”浮云遮望眼”是用典。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在轉(zhuǎn)句加上“不畏”二字,表現(xiàn)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西漢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陸賈在《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蓖醢彩从么艘?。唐朝李自在《登金陵鳳凰臺》寫過:“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币馑际牵耗切┯朴聘≡瓶偸钦诒翁柕墓廨x,登高不見長安城,怎么不讓人內(nèi)心沉痛憂郁:表達自己離開長安是由于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云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表現(xiàn)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yīng)該放眼大局和長遠。
結(jié)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若就情境說,語序應(yīng)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后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zhuǎn)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gòu)思的精深。
這是對《登飛來峰》一詩的基本賞析。但是我要說的是,表現(xiàn)詩人“胸懷改革大志”有拔高、過度解讀之嫌。理由如下:
一、承句“聞?wù)f雞鳴見日升”暗示詩人并未擔(dān)上宰相要職。中國古代對“日”“天雞”者寄寓了美好的愿望。
例一:
李白作《行路難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從“拔劍四顧”開始,到“冰塞川”“雪滿山”的困境,依然不甘消沉,而要繼續(xù)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而過?!按贯灡滔薄俺酥蹓羧铡钡牡涔剩磉_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tǒng)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yè)的信心。
例二:唐代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中有“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詩意是:站在高山之巔,看見東海的紅日在半山腰涌出,聽見天雞在空中啼叫??吹郊t日升,聽見天雞鳴,這是一種象征美好境遇的景象。
王安石“聞?wù)f雞鳴見日升”,也是奔著那個美好的“聞?wù)f”而去登飛來峰的,寄寓詩人對美好政治前途的愿景。這從一個側(cè)面表明王安石此時并未掌大權(quán)。
二、王安石作此詩的背景也可證明并未登高仕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慶歷二年(1042年),22歲時,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xué)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1070)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1076)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號“文”。《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jīng)杭州,寫下此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因此,不能牽強附會說,表現(xiàn)詩人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只能說,王安石年輕氣盛,對人生積極進取,前途充滿信心。
三、王安石詩作容易讓讀者聯(lián)系變法的情況。
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入為三司度支判官,感于北宋積弱積貧的現(xiàn)狀,遂向宋仁宗建言:要求變法以圖強。樂于守成,而不思創(chuàng)舉的趙禎并不以他的建言為意。直至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即神宗即位的第二年,王安石才被從小喜讀韓非子,熱衷于變法理財?shù)内w頊拜為參知政事(副宰相),翌年升任宰相,開始推行變法的主張。其均輸、青苗、方田均稅、農(nóng)田水利、免稅,市易諸法,利在理財富國;保馬、保甲、將兵諸法利在精兵簡政,便利于民。王安石處于“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的良好用心,以“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決心兩度罷相,不避艱險,推行新法,結(jié)果,勞心費神,事倍功半,不但沒有取得變法的成功,反而在眾多大官僚的反對聲中,在自己陣營不斷的內(nèi)訌和分裂中,在宋神宗的疑慮和以賢德著稱的曹皇后(仁宗妻)、高皇后(英宗妻)、向皇后(神宗妻)的干預(yù)下宣告了變法的失敗,并于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再度罷相,從此逐漸淡出政治舞臺。王安石變法中,最大阻力就是,以皇太后和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神宗皇帝一死,王安石變法就被廢除!
在他的變法中,所謂奸佞小人,應(yīng)該就是那些保守派以及大地主和一些地方官員。因為王安石的特殊政治經(jīng)歷,后人解讀《登飛來峰》的末句時,會自然而然的引伸到變法的阻力上,這也是客觀存在的。
對于詩歌的解讀,了解寫作背景非常重要。只有清楚寫作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生活狀態(tài),才能正確的解讀詩歌的主題。這也是詩歌鑒賞中一直強調(diào)的“知人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