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松曲珍
摘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幫助他們積累豐富的知識經(jīng)驗,實現(xiàn)學科成績的不斷進步,是科學教師的職責所在。優(yōu)質完成教學指導任務,充分激發(fā)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動手過程中發(fā)現(xiàn)科學課程的魅力所在,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其創(chuàng)新思維變得活躍,在接下來的探究環(huán)節(jié)必定有出色表現(xiàn)。本文特意從幾個方面出發(fā),關于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策略進行了探討分析,僅供其他的科學教師參考借鑒。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動手能力;培養(yǎng)策略
引言:科學是一門內容豐富的學科,是小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方案,以多種教學方法,實施有效策略,引導著學生們動手操作、實驗探究、理解感悟,得以科學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順利走上個性化的發(fā)展之路??茖W教師應該尊重學生,使其產(chǎn)生課堂主人翁意識,強調教學指導的面面俱到,教學效果自然十分理想,更多學生體會到科學的樂趣,愛上了這門課程,充分發(fā)揮主體優(yōu)勢,才有機會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1、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意義
小學生就是祖國的未來,以及民族的希望。小學階段就是培育學生綜合素質、綜合能力,深入挖掘其內在潛能的關鍵時期。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整個過程精彩紛呈,教學內容極其豐富,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認知需求,吸引到他們的全部注意力,使學生們進入理想化的學習狀態(tài),更好地學習理論知識,熟練掌握多項技能,對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育人計劃的全面落實指日可待[1]??茖W教師必須增強小學生的自信心,拓寬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同時豐富他們思考問題的層次,善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們一邊動手一邊感悟,他們的可塑性極強,對于教材內容、重點難點等產(chǎn)生了深刻的記憶,擁有更多的動手操作機會,綜合能力水平會有更大程度的提升。有效改善弊端現(xiàn)狀,強化培養(yǎng)小學生的動手能力,進一步提高科學教學的質量,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關系,學生們高效化完成學習任務,未來的發(fā)展前景將一片大好。
2、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有效策略
2.1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法的應用,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在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還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一舉數(shù)得[2]。如學習《蠟燭的變化》時,通過幾個簡單的問題,將學生代入學習情景,如蠟燭為什么是固態(tài)的,什么時候是液態(tài)的;或者是蠟燭的數(shù)量不夠,需要大家做些什么,應該如何操作,為什么這樣操作是可以的等。這樣學生就能夠通過切割、點燃,發(fā)現(xiàn)蠟燭的一些性質。之后還可以通過工具來自己制作各種形狀的蠟燭,這時他們對蠟燭性質的理解會更加深刻,而且動手操作非常有趣,能將學生長期吸引在這一活動中,不斷對知識進行探究。當然這一情景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保持不斷引導的狀態(tài),讓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操作和思考,同時也要保證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安全問題。
2.2開展趣味實驗
小學科學教師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就要改變教學常態(tài),勇于創(chuàng)新,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實施趣味性教學,讓教材中的科學實驗充滿趣味性。如學習《空氣的性質》時,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就先為學生演示如下實驗:將一團紙緊塞在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將玻璃杯豎立并壓在水底。在演示這一實驗后,教師可向學生提問:“紙團會濕嗎?”并且教師不能將答案第一時間告知給學生,而是趁著學生興趣高昂的時候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以獲得答案。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驚奇地發(fā)現(xiàn)紙團并沒有濕,此時學生往往感覺非常疑惑。為此,教師就可繼續(xù)向學生提問:“杯子中的紙團為什么不會濕呢?”學生紛紛采取相互討論的方式以解決疑惑,借助這樣的方式無疑將學生的求知欲推向了高潮,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清楚地明白空氣占據(jù)空間這一基礎科學知識。
2.3合理設置懸念
小學生天真活潑,對于許多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科學教師要善于運用學生這一特點,結合教材內容,合理設置懸念,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同時,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如學習《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時,教師首先要準備好一些已經(jīng)組好的燈泡線路,讓學生認真觀察,對線路有所了解,然后再自己動手制作屬于自己的小燈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一邊講解,一邊指導學生完成。以現(xiàn)有的燈泡線路作為懸念,研究它為什么會亮,然后動手制作屬于自己的“燈泡”。這堂課還可以繼續(xù)延伸,做“水果電池”??梢韵仍O置懸念“水果也能發(fā)電”,這時相信學生都是好奇的,認為是不可能的,甚至有的孩子說:“那我們平時吃水果,會不會被電著?”帶著這些疑問,學生會與教師一起來制作這個水果電池,而且有了前面對燈泡連接線路的理解,很快能完成這個任務,在燈泡亮了的那一刻,新的一輪設置懸念也開始了,學生會繼續(xù)探究為什么能亮,是不是每個水果都能當電池等等。設置懸念將簡單的好奇心轉變成科學探究的欲望,讓學生通過親身經(jīng)歷來解決問題,讓他們享受科學探究的過程。
2.4強化教學指導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強化教學指導,明確“言傳身教”的意義。同時,教師還需讓學生體會到課堂的神圣性,更好的維護課堂秩序,在科學實驗教學中強化師生交流,積極思考,以此保障小學科學教學質量[3]。如在《熱脹冷縮》相關知識教學中,教師可先拿出一塊冰塊,放在太陽下促使其融化。接著將水放入冰箱制作成冰塊,觀察前后體積的變化。在學生獨自動手實驗中,能夠明白水受熱后體積會膨脹,在受冷時體積就會縮小,水的這種變化被稱之為“熱脹冷縮”。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掌握一些簡單的生活常識,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所以,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的要求,有效開展教學活動,注意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中學會理論知識,掌握操作方法,從而形成一定的自學能力。
參考文獻:
[1]顧維宇.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實驗動手能力[J].學周刊,2020(11)97-98.
[2]方芳.小學科學課堂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7)112-113.
[3]王悅.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有效策略[J].才智,2020(1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