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平
“角的大小與兩邊張口的大小有關,而與所畫兩邊的長短沒有關系?!边@是認識角的教學難點。一方面,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大小,絕大多數(shù)是從多少個(數(shù)量)、多長(長度)、多大的面(面積)、多大的塊(體積)等方面去比較,很少接觸到角的大小。另一方面,由于受長度和面積的影響,他們會習慣性地按兩邊的長短及兩邊所夾區(qū)域的大小來比較角的大小。
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從“形”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角,相對弱化了角的本質屬性——“量”。這導致學生對角的大小到底指什么以及為什么要比張開度不甚理解。如何讓學生在初次認識角時就實現(xiàn)對角“形”與“量”的同步建構,凸顯角的本質特征呢?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角的量性經(jīng)驗
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是主動建構新知識的前提和基礎。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生活中有關角的量性特征的已有經(jīng)驗,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喚醒學生關于角的量感直覺。
開課時,筆者創(chuàng)設了比比鱷魚爸爸與鱷魚媽媽誰的嘴巴張得更開的趣味情境。首先,筆者用課件呈現(xiàn)鱷魚爸爸和鱷魚媽媽張開嘴巴的圖片,并提問:“鱷魚爸爸和鱷魚媽媽,誰的嘴巴張得更大一些?你能用手勢表示它們嘴巴張開的樣子嗎?”學生想到用兩只手或叉開兩根手指來表示鱷魚嘴巴的張開度。筆者乘機提示:鱷魚的上下顎可以用兩條直直的線來表示(課件呈現(xiàn)從鱷魚嘴巴剝離出平面上的角),從而引出角的概念。然后,筆者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圖片(剪刀、手帕、紅領巾)并從中找到角。學生交流后,筆者用課件顯示用紅線描出角的過程,并讓學生用手勢做出這三個角的樣子,引導他們直觀感知哪個角張開得最大,哪個角張開得最小。最后,筆者用課件演示把這些角“請下來”(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過程。
趣味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效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有關角的量性特征的經(jīng)驗。用動作直觀感知鱷魚嘴巴張開的大小及剪刀、手帕、紅領巾上角的張開程度的活動,使學生在初步接觸角時便實現(xiàn)了對角的量性特征的有效關注。
二、符號表征,外顯角的量性特征
在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后,教師往往會直接告知學生“通常在兩條邊之間靠近頂點的地方畫一個短弧線來表示角”。這在教師看來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學生卻很疑惑。為什么要添上這個小弧線?小弧線表示什么意思呢?小弧線跟角的樣子也很不一樣?。恳灾梁芏鄬W生畫角時常常會忘記標示短弧線。其實短弧線源自清晰標記研究對象的需要,它有表示開口方向、兩邊所夾區(qū)域以及旋轉掃過的區(qū)域等多方面含義。同時,該符號耦合了角的弧度制測量的意蘊。因此,用短弧符號能有效外顯角的量性特征,彰顯其獨特的測量內涵?;诖耍P者進行了如下教學。
首先用課件出示鐘面(時針、分針重合指向“12”),動態(tài)演示分針走1個大格,并提問:仔細觀察,你看到角了嗎?接著演示分針繼續(xù)走4個大格,并提問:這時形成的角和剛才那個角有什么不一樣?(屏幕下方呈現(xiàn)前后兩次形成的角)學生發(fā)現(xiàn)第二個角大,第一個角小。筆者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有的學生說:第一個角只張開了一點,第二個角張開得很大。還有的學生說:第一個角時針與分針之間只隔了1個大格,第二個角時針與分針之間隔了4個大格還多一點,所以第二個角更大。筆者總結:也就是第二個角中分針走得更遠一些,所以角張開得更大,為了清楚地表示出第二個角分針走得更遠,角張開得更大,我們常用這樣的短弧來表示角兩邊之間張開的大?。ㄕn件呈現(xiàn)兩條表示旋轉方向的短弧)。
角可以看成是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旋轉而成的圖形,這是角的動態(tài)化定義。雖然二年級學生主要是認識靜態(tài)角,但恰當引入動態(tài)角,有利于學生清晰地感知角的大小變化。適時呈現(xiàn)的短弧線,讓學生對表示角的符號所蘊含的量性本質有了明確的認識。當短弧線在學生心中有了意義,他們畫角時就不再是盲從教師的指令,而是自覺運用短弧線來表示角,甚至還會注意到給大小不同的角標注符號時,所畫弧線的長度也會不一樣。
三、豐富體驗,理解角的量性特征
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8歲以后的兒童,雖然能察覺角的兩邊張開的程度,但缺乏角的保留性概念,同樣大的角,角的兩邊長短不同或是角的開口方向不同,學生就較難由視覺正確分辨。教學中,筆者感知到相比“角的大小與兩邊張口的大小有關”,學生更難理解的是“角的大小與所畫兩邊的長短無關”。面對頭腦中還沒有“射線”概念的學生,怎樣有效突破這一難點呢?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以下探究活動。
活動一:做個身體角。筆者讓學生把肚臍當作角的頂點,把雙腿當作角的兩條邊,兩腿張開做個角,然后讓學生演示把角變大一些(把兩腿張開些)、變小一些(把兩腿收攏些),并說一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活動二:比較張開度差異較大(同方向)的角。重在引導學生掌握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活動三:找出三角尺上的哪個角與紙上所畫的角一樣大。筆者出示兩個開口方向和張開角度差異較大的角(∠1較大,∠2較?。?,先讓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一比三角尺上的角與學習單上∠1的大小,并用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操作過程。接著筆者提問:這個三角尺放在這,看起來似乎很大,可為什么這兩個角一樣大呢?有的學生說:因為它們的兩條邊分別重合了,說明它們的張口一樣大。于是筆者引導學生觀察兩個一樣大的角有沒有不同的地方。學生發(fā)現(xiàn)三角尺上這個角的兩條邊長一些,學習單上∠1的兩條邊短一些。筆者總結:這兩個角的兩邊長短不同,但角卻是一樣大的,這說明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只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接下來,筆者讓學生在三角尺上找到與∠2一樣大的角。學生通過猜想、比畫、驗證,明確了“角的方向雖然變了,但比角的方法沒有變”。以此打破學生習慣觀察右開方向的角的思維慣性,促進學生靈活地建立角的“量感”表象。
活動四:辨一辨,角變大了嗎?筆者用課件呈現(xiàn)一個角及這個角用放大鏡放大后的圖片,引導學生交流角的大小是否發(fā)生了變化。這個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認知沖突。有學生認為:既然是放大鏡放大了,那角也應該變大了。也有學生附和:放大后的角的邊變粗變長了,我感覺角變大了。立即有學生反駁:不對,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邊變粗了,但兩邊的張口并沒有改變,所以角沒有變大。筆者乘機總結:放大鏡下的角,雖然邊變長變粗了,但兩條邊沒有移動,說明兩邊的張口沒有改變,所以角還是和放大之前一樣大。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知,更多的是學生的體驗、探究和感悟。筆者設計的四個活動遵循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由直觀比較到直接比較再到間接比較,思維難度由淺入深,使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操作中體驗,不斷完善對角的量性特征的理解,形成了對角的大小的正確認知。
(作者單位:枝江市仙女鎮(zhèn)仙女小學)
責任編輯? 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