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笑萍 汪艷紅
本期語文主題學習專欄選編了二篇文章。黃石市武漢路小學經過實踐和探索,總結出“語文主題學習”的三條經驗;劉芳老師則從“語文主題學習”整本書閱讀示范課的感悟出發(fā),對課堂教學進行了反思,呼吁“讓課堂‘真一點”。
“語文主題學習”倡導圍繞主題的閱讀,但在實驗過程中,重主題、輕閱讀的現(xiàn)象還比較突出。如何在主題學習的大前提下突出閱讀呢?黃石市武漢路小學探索出幾種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循序漸進,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語文主題學習”倡導大量閱讀。實驗之初,教師對如何實現(xiàn)大量閱讀多少有些迷茫,再加上學生的閱讀積累少、閱讀速度慢,課堂上的拓展閱讀很難完成,所以,學校鼓勵教師先利用課外時間引導學生進行叢書閱讀。
1.利用不同時間段進行大量閱讀
學校充分利用晨讀時間,借助主題叢書中“經典誦讀”板塊和校本教材,帶領學生多讀多誦。在經典誦讀的目標上,學校著眼于興趣閱讀、文本熏陶、個人感悟,即以激發(fā)興趣、內化行為、陶冶情操為目標,學生可以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讀成誦。在此基礎上,學校要求每個年級利用每天午會時間,落實“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的“自由閱讀”板塊,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心有所動,趣從中來。學校還倡導親子閱讀。主要方法包括,請家長配合,按照閱讀要求有計劃地完成教材和叢書中的“整本書閱讀”,班級每周或每月評選“閱讀之星”,學校學期末評選校級“讀趣少年”“書香之家”。
2.先放后收,循序漸進,推進大量閱讀
所謂“先放后收,循序漸進”,就是先讓學生完全自由地閱讀,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再由教師進行閱讀方法、閱讀規(guī)律、閱讀目的等方面的指導,逐步規(guī)范學生閱讀,達到閱讀即收獲的目的。
學校鼓勵學生帶自己喜歡的書籍來學校讀,并且倡導學生把帶來的書推薦給小組的其他學生,交換閱讀。這樣的圖書換讀,讓那些平時不愛讀書的學生也能換到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在自選讀、交換讀后,教師將學校規(guī)定的閱讀教材發(fā)放給學生,讓他們自由閱讀感興趣的文章或段落,逐步將學生的興趣轉移到主題叢書上來。
二、指導和堅守,讓主題學習有“法”可依
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中,學校非常注重對學生閱讀方法和策略的指導,為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1.閱讀批注的指導
閱讀必須動筆,是閱讀的最基本要求。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學校根據實際,為學生量身定制了多種批注方法。如觸情點批注,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對文本中觸發(fā)自己聯(lián)想或使自己動情的地方進行批注,記下自己的情感體驗。再如質疑點批注,要求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對那些自己感到困惑、懷疑乃至不認同的地方進行批注,隨時記下自己的不同見解。此外,還有關鍵詞句批注、聯(lián)想點批注、補充點批注、鑒賞點批注等。
2.知識積累指導
閱讀是知識積累的重要載體。學校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摘抄好詞佳句,并在好句后加上自己的體會或感受,久而久之,學生的知識積累就相當可觀了。為了學以致用,學校還要求學生對已經讀過的書籍進行反思,寫出讀后感,以檢測學生閱讀的深度。
學校給每名學生發(fā)放一本摘記本——“采蜜集”,要求學生把自己閱讀書籍的相關信息記在摘記本中。內容包括文章的類別、題目、作者、內容摘錄,其中的內容摘錄可以是篇、段、句、詞,也可以是故事梗概。
在記錄“采蜜集”的同時,學校還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讀書筆記主要記錄批注內容和閱讀感受。閱讀感受主要包括對人物的評價、感情抒發(fā)、疑問闡發(fā)、聯(lián)想和想象、比較閱讀、個人見解等。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對讀書筆記進行評點,讓學生對記錄內容進行初步分類,使筆記內容條理化、系統(tǒng)化,便于將來查閱和使用。
3.堅守原則——“一課一得”
為了讓“語文主題學習”更有實效,學校依據“三講”(教師集中精力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易混、易錯、易漏的知識,講學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內容,講學生自己難以解決的疑難問題)、“三不講”(學生已會的不講,學生能學會的不講,教師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講)的原則指導學生閱讀。
教學中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點滴勿漏是不可能的,效果也未必好。學校在開展“語文主題學習”時,要求教師整合閱讀資源,合理取舍內容。比如,可以整合主題叢書與其他閱讀資源,對教材單元教學內容進行二次開發(fā)。要想讓學生對教材、叢書有個性化的解讀,教師必須在備課上下足功夫,必須自己先吃透教材與叢書。無論是詞語積累,還是內容把握、情感抒發(fā)等要有自己的深刻認識,做到先學生之惑而惑,先課堂之思而思,切實落實“一課一得”,即根據統(tǒng)編教材的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素養(yǎng)制定教學目標,找準“一課一得”的整合切入點,與主題學習叢書的篇目進行整合,完成一篇帶多篇的教學。
三、探索教學模式,讓主題教學有“章”可循
統(tǒng)編教材構建了“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該體系由各單元的教讀課文、課內自讀課文、課外拓展文章和整本書閱讀構成,溝通了課內外閱讀。依據此體系,學校探索出以下兩種教學模式。
1.運用預習學案進行前置學習
預習是學習新課之前的準備,是語文學習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學校的“創(chuàng)生”課堂教學模式的載體是“三案”:預習學案、課堂導學案、課后檢測案。
在單元教學的實驗中,學校的預習達標課是針對整個單元學習內容的預習課,也是每個單元學習的起始課。它包括認字詞、讀課文、知內容、提問題、查資料五部分。教師一般從二年級就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循序漸進,由扶到放,讓低年級學生逐漸學會預習。對中、高年級,學校采用自主預習任務單和導學案等形式,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提高自學能力。單元學習之前,由教師制訂預習任務單,也可由學生制訂、教師指導。學生在任務單的引領下自學,由小組長組織本組學生互學,最后由教師進行單元預習達標檢測。預習達標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主、互助學習的良好習慣,也能節(jié)省更多時間,保證課堂上的閱讀效果。
2.探索各類課型模式,完成教材整合
學校以“創(chuàng)生”課堂教學模式為基礎,根據自身特點和實際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新探索,構建了“語文主題學習”的五個環(huán)節(jié):前置預習、自學質疑—明確目標、合作學習—匯報交流、精講點撥—總結學法、拓展閱讀—布置作業(yè)、延伸課外。并確定了由1、X、N組構而成的課型:“1”是教材上一個單元的教讀課文,“X”指的是主題叢書中的閱讀文本,“N”是教材上一個單元的若干篇略讀課文。
“1+X”模式,是“一課帶多課的輻射式”教學方法。這種模式以一篇必修教材的文章為“點”,向主題叢書的“面”上輻射,把從必修教材一篇課文中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多篇主題叢書文章的學習中,以此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運用能力。
“X+1”模式,是“反三歸一”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由教師先選擇主題叢書中與教材內容相近的文章指導學生學習,學完之后,讓學生根據之前所學方法學習教材中的1篇精讀課文。?
“N+X”模式,是組文閱讀課。這種模式是教師指導學生學完教材中一個單元的幾篇略讀課文后,用所學方法再學習“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的幾篇類似文章。
(作者單位:黃石市武漢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