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語文要素的落實就需要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之中進行,同時教師要引領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激發(fā)其內在的認知體驗,從而推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借助情境,激發(fā)情感意識
情感是課堂的生命力,也是學生語文能力生長的催化劑,是推動學生認知能力生長的源頭,也是師生對話、生本對話、生生對話的基礎。在課堂中,教師要善于從文本內容出發(fā),借助文本中的內容情境,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融入文本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意識。
以《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為例,作者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展現(xiàn)了小興安嶺的景色優(yōu)美、物產豐富,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喜愛之情。在教學時,教師如果僅僅讓學生圍繞文本進行感知與思考,學生就只能始終以理性的思維介入文本,將能力訓練演化成一種機械的訓練。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通過圖片和視頻,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喜愛之情,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樣能更好地凸顯文本的內在價值,從而將語言文字的訓練浸潤在具體的情境之中。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就從文本內容和作者的情感出發(fā),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文本深處,借助多媒體技術,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推動了學生言語能力的生長。
二、聯(lián)系生活,引發(fā)情感共鳴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語文的外延即生活。”語文與生活有著緊密的內在聯(lián)系,文本中蘊藏的情感,都來源于學生的生活體驗,無論是作者表達出來的,還是故事中人物所展現(xiàn)出來的,對于這些情感,學生如果不能與自己的生活進行聯(lián)系,就無法真正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也就無法形成應有的體驗和共鳴。
以課文《草原》為例,作者以第一次走進草原的經歷為契機,描寫了草原的景色和草原上蒙古族人們熱情好客的場景,抒發(fā)了對草原的贊美和熱愛之情。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又借助于“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一句,將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盤托出。在引導學生理解作者依依不舍的情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回憶自己是否也有過與親人、朋友道別的場景,說說自己最難忘的畫面和感受。由于有了生活經驗,學生的思維呈現(xiàn)發(fā)散的狀態(tài),有學生描述了自己離開老家時,與爺爺奶奶分別的場景;有學生分享了夏令營結束時,與相處了兩周的伙伴道別的過程……此時,教師再次組織學生閱讀課文中的語段,學生就能進一步感受到文本語言所包含的情感,并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三、緊扣關鍵詞句,豐富情感體驗
很多時候,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知,只能停留在語言所表達的表層意思上,他們僅依靠表層信息來理解課文內容,而對于關鍵詞句所蘊含的豐富內涵體悟得不夠深刻。因此,教師就要鼓勵學生品析課文中關鍵詞句的豐富內涵,體會關鍵詞句所蘊藏的情感。
以《掌聲》一文的教學為例,學生在閱讀課文之后,能初步感受到課文中英子在掌聲之前的憂郁內向,在掌聲之后的開朗樂觀,但對于究竟是為什么憂郁,為什么變得開朗樂觀,學生并沒有形成情感體悟。如何將文本中的情感滲透到學生的情感之中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細致品讀語段中的關鍵詞句,展開想象和體驗。例如,英子一開始由于腿疾,總是躲在教室的一角,并且是第一個來到學校、最后一個走的人,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和揣摩:“英子躲在教室的一角時,看到別的小朋友嬉戲玩耍,會想些什么呢?英子第一個來到學校,看到空蕩蕩的教室,又會怎么想?英子最后一個走,當看到其他同學都結伴離開教室時,會怎樣想?”由品味詞語到體驗情感,教師借助一個個追問,在情感滲透中訓練了學生對文本語言品味的能力,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總而言之,情感是語文課堂的潤滑劑,教師只有準確把握情感,明確課堂教學的方向,激活學生的認知意識,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才能在情感滲透的過程中,推動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協(xié)同并進?!簦ㄗ髡邌挝唬航K省泰州市塘灣實驗學校)
本文系江蘇省泰州市教育規(guī)劃2020年度一般立項課題“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成果之一,課題立項編號為tzghyb20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