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評
建橋圍座落于豐順縣建橋鎮(zhèn)西北面,與梅州市區(qū)相距69公里。2013年入選“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據族譜記載,開基祖張德達于明初洪武年間定居于此,至今已發(fā)展至25代,散布周圍十多個自然村落,約1.2萬人,其中心為建橋圍。該圍創(chuàng)建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建筑面積15,780平方米。圍內清一色的張姓居民,自乾隆以來居民都在1,000人以上。據村民統(tǒng)計,1978年時圍內居民近4,000人。后逐漸遷居圍外,現仍住居民300余人。
整座圍構造似船形,圍外設置回環(huán)的池塘。西、南兩門外有池塘,寬18米;東門池塘已毀,只存小濠溝;北面以溪為溝壑,是防盜、防火、平衡氣溫的重要設施。遠眺整座圍似浮水大船,俗稱“船形圍”,系規(guī)模較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
該圍遵循外圓內方的理論,建造橢圓廓,內圍屬方形。繞圍墻建有回環(huán)的單套四合院建筑,圍內建有 3街(直向)12巷(橫向)21幢(建筑普遍為兩堂兩橫和三堂四橫)。建筑構造形式很巧妙地解決了通風、采光、排污等問題。圍內祠堂共9座,現保存較好的有“光太堂”“保太堂”“謙太堂”“樹德堂”“中心祠”等。各祠的建筑形式大致相同,為三堂四橫結構,由堂屋、正房、南北廳、拜亭、天井等組成。正堂設置祖先牌位,張掛祖像,每年組織大型祭拜祖先活動。
圖1 豐順縣建橋圍總平面圖
圖2 圍內直街
圖3 圍內橫巷
圖4 福大堂祠堂
圖5 保大堂祠堂
圖6 光大堂祠堂前的石旗桿
圍內還建有張氏民居,如圖南居、敦善居、永盛居、復昌居、鳳實樓、儒林第、都尉第、榮封第等。采用傳統(tǒng)四合院的建筑工藝,用抬梁、穿斗的混合結構建造,布局嚴謹,講究坐向。沿中軸線為上、中、下三大廳,系奉祀先祖或公共娛樂場所。廳左右設對稱的二廂房或四廂房,為生活區(qū)。
靠西門處,有1937年旅泰華僑張鑒初先生為其家屬所建的二層鋼筋水泥結構樓房“鑒初廬”,很有特色。張鑒初曾參加辛亥革命,后跟隨孫中山并擔任護衛(wèi)。
東門外的“亦愛廬”,為府第式建筑,系張氏文舉人張千秋的住宅(公元1771年清乾隆辛卯科)。高大堂皇,宛如宮殿,墻壁全用石灰與沙泥混砌而成。設計精巧,左彎右曲,計有十廳九井。屋之地面全部選用大小相等,形狀一致,色澤均同之天然小石,砌成各種圖形與文字,有“福祿壽”“雙龍戲珠”“雙鳳朝陽”“鸞鳳和鳴”及牡丹、梅、竹、蘭、菊等。建筑內外還有瑞祥的動物裝飾,正堂有金雕的屏風,四壁雕龍畫鳳與花鳥相映成趣,盡現客家風情習俗。
圍門四座,頗具特色,均以白麻石作墻基,墻體材料用三合土及磚石砌成。每座圍門門頂,均嵌上有石刻和灰塑門匾。東門“東關鞏固”(門寬3.55米,高7米),圍門聯:“青錢世德,金鑒家聲”,系嘉慶癸亥一位狀元所書;西門“西銘是式”(門寬5.5米,高5.8米),門聯:“西山爽氣;春水綠波”,是中華民國政府主席林森所題,1940年旅泰華僑張鑒初捐資重修;南門“熏風自南”(門寬3.25米,高5.4米),門聯:“大人見利;天馬來朝”,系一位翰林所題字;北門“眾星拱北”(門寬3.55米,高5.5米),門聯“眾水朝東;星辰拱北”,系解放后鐵道學院的一位教授題字。圍門高低不一,門內架設木樓棚和槍眼孔(內寬外狹)結構緊湊,不露桁桷(叫封火),可供群居且易于防御外擾,顯得壁壘森嚴。
圍外還有十八曲小坑工程,從高山引水注入回環(huán)的池塘,水到池塘從不會積沙土。
圖7 豐順縣建橋鎮(zhèn)建橋圍東門樓
圖8 豐順縣建橋圍西門樓